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论曹操性格中的“义气”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1 摘 要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形象,是一个丰满的,立体化的形象。他有着多样的“义气”表现,这与曹操多样的性格特征相统一,同时使 曹操这一形象更加生动,也是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 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义气表现;形成原因;价值 Theory of “fellowship“ cao cao s character Abstract: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in the image, and it is a plump, thre
2、e-dimensional image. He have a wide variety of “fellowship“ performance, this an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 of cao cao unified, and make a more vivid image, but als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work. Keywords: Three kingdoms; Cao cao character; Great-hearted performance; Formation reaso
3、ns; value 2 序言 曹操是一个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以奸雄为性格基调,但同时又有许多复杂的表现,其中的诸条“义气”性表现,看似与性格基调相矛盾,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从而丰富曹操的性格内涵,使其更加立体化。 “义 ”作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范畴 ,早在 论语 、孟子 中就多有表述 ,如孔子的“见义不为 ,无勇也 ” ,孟子的 “舍生而取义 ”等名言已成为人们修身力行的格言警句。在儒家的道德伦理中 , “义 ”是以仁为内质的道德行为准则。 1 “气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元语词。从先秦开始 ,在古代 文献中像云气、天气、血气、骨气、辞气、元气、义气、浩然之气、锐气、神气等等气
4、象气质 ,可以说触目皆是 ,不胜枚举。几千年来 ,“气 ”几乎弥漫融会在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政治学、 史学、军事学、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而且一气贯注 ,源远流长、蔚为大 观。“气 ”伴随着我们民族文化同生共长 ,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 “气 ”文化景观。 2 一、曹操多样的“义气”表现 (一)豪气性义气表现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豪气性描写有很多, 特别是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作者处处将曹操同那些各怀异心,坚持搞分裂割据的军阀作 对比,写出了曹操政治上的卓见和谋略。 第四回写董卓欺君弄权,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威势,毫无办法,“ 众人皆哭 ” 。这时坐中一人扶掌大笑道: “
5、满朝众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 这人就是曹操。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的众卿大臣投以轻蔑的嘲笑,并主动提出担任刺杀董卓的重任。后来在讨伐董卓过程中,盟军内部互相勾心斗角,各谋私利,身为盟主的袁绍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这时曹操说道: “ 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诸公何疑而不进? ” 众 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 “ 竖子不足与谋? ” 遂自引兵万余,星夜追赶董卓。 3很显然,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具有讨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具有高于群雄之上的政治远见和卓识。 此时曹操的兵力不足,但有着自己的远见和勇气,敢于主动请
6、战追击,不为一时的危机考虑,不以一时的利益为重,体现他的豪迈之气的一种义气。 说到曹操的豪气 ,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后的三次大笑。第一次刚刚摆脱东吴追兵 ,喘息稍定时 ,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 ,第三次是在华容道时。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 ,即形势危机 ,众将皆以为应当愁 眉不展 ,胆寒心惊时 ,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这就是曹操的豪爽,在困难的时候 ,能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在严重的失败时 ,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 ,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 ,表情语言 ,从而起到稳定军心 ,振奋士气的作用。 曹操从起兵开始,就树立了远
7、大的奋斗目标,他以统一全国为自己的大业。 他在与刘备“ 煮酒论英雄 ” 时曾说 “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他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曹 操 明白目光短浅,志向平庸,必然会被这乱世所吞灭,所以,他立志要结束这乱世。正因如此,他才不会为一时的失败而踌躇不前,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胆识,以乐观的信念,是困难如草芥,履危蹈险,泰然处之。更能一个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运筹帷幄,应机变化,一步步去实现天下统一的大业。如果曹操象同期的袁绍,吕布等军阀一样,只满足一城一池的占有,贪图一时一刻的
8、享受,结果可想而知。 3 (二)友情性义气表现 曹操对自己的部下,对有才的人有诸多友情性表现: 刘备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单力孤,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自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曹操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是想把刘备纳入自己的阵营。曹操的谋士程昱等人多次提醒曹操趁机杀掉刘备,但曹操却回答:“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明知刘备是劲敌,也有机会杀掉他,但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这是何等的器量! 魏种原是曹操的故旧好友,兖州战役曹操
9、败绩,投敌叛曹的人很多,曹操说 “唯魏种不弃孤也”。没想到,魏种也叛逃而去, 这真是大伤了曹操的脸面。不久,将魏种捉到,有人说,把他杀了算了。曹操思量再三,“唯其才也”,还是“释其缚而用之”。 陈琳为袁绍作檄文辱骂操为 “赘阉遗丑”。当时出身于阉宦之家,最为人所不齿,亦系曹操所最忌讳者,骂得曹操出了一身冷汗。可是当袁氏失败陈琳被抓获后,曹操对陈琳说 “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陈琳表示谢罪,曹操 “爱其才而不咎”,遂以陈琳为司空军祭酒,掌管文书。据载,“军国书檄,多琳、 所作也。” 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后,下属搜集到本营中一些人给袁绍写的欲降信,问曹 操如何处
10、理。曹操连看都不看,把信都烧了,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曹操这一把火,不知将多少对他的动摇之心烧炼成对他的忠诚。对曹操和袁绍都很了解的杨阜,称曹操 “能用度外之人”,真是一点不假。 曹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这是曹操的友情性义气表现。 (三)怜悯性义气表现 曹操在成就霸业的路上,杀了很多的人,很多都是为了成就统一事业而不得不杀的人。但对于那些被杀之人的家眷,曹操都会好好地照顾。按照以前的法则,是“一人犯法,株连九族”的,但曹操没那么做。 第十九回,曹操攻入下邳城, 徐晃解陈宫至。操曰 : “ 公台别来无恙! ” 宫曰: “ 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 操曰: “ 吾心不正,公又
11、奈何独事吕布? ” 宫曰: “ 布虽无谋, 不似你诡诈奸险 。 ” 操曰: “ 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 ” 宫顾吕布曰: “ 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 ” 操曰: “ 今日之事当如何? ” 宫大声曰: “ 今日有死而已! ” 操曰: “ 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 ” 宫曰: “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 ”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 曰:“ 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 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
12、盛其尸,葬于许都。后人有诗叹之曰: “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 从哪方面考虑,曹操都要杀陈宫。陈宫已经是曹操统一霸业上的一颗绊脚石了,陈宫的家人照理也应受此牵连,但曹操顾及陈宫这个人才,希望他能一路走好,答应好好地照顾陈宫的妻儿,这是曹操怜悯性义气表现。 (四)谋略性义气表现 4 三国演义中,曹操招降人才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谋略性义气表现:如收张 绣,张辽,降关羽。 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是被张绣所杀,而后曹操俘虏张绣之后,为了能让他为己所用,不但没杀张绣,还重用他,此曹操的正室与曹操反目成仇。然而换来的是张绣
13、对曹操的誓死效忠。 第十九回,二十回写到, 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 “ 这人好生面善。 ” 辽曰: “ 濮阳城中曾相遇 ,如何忘却? ” 操笑曰: “ 你原来也记得! ” 辽曰: “ 只是可惜! ” 操曰: “ 可惜甚的? ” 辽曰: “ 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 ” 操大怒曰: “ 败将安敢辱吾! ”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 ,说道: “ 丞相且莫动手! ” 正是: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知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 “ 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 ” 云长曰: “ 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
14、,愿以性命保之。 ” 操掷剑笑曰: “ 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 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操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曹操一直想收服张辽,为了让张辽诚心归顺,曹操就联合刘备等人上演这么一出好戏。 曹操对关羽可谓仁至义尽,用心良苦。关羽兵败来见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辕门相接,并答应关羽的三事要求。后来,曹操又引进 关羽见献帝,献帝任命关羽为偏将军,曹操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见关羽,延之上座,又备金银器皿,美女佳人相送,最后还赠予关羽三国时期的最佳坐骑 赤兔马。为的就是想以此打动关羽,让关羽为自己所用。但还是留不住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
15、 斩六将过五关而去。虽然部下极力怂恿,但曹操不仅不追,反赠之以路费,又“恐于路关隘拦截”,连派三名使者晓谕各处放行,想得何其周到。 这里曹操的所作所为,已经一个统治者所能做到的全部了,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这些义气表现看似与曹操的身份非常不符,但仔细研究,其实不难 发现,这是曹操渴望人才所致,曹操想要跟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才会在关羽上费尽心思,这也是曹操的谋略性义气表现。 二、义气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曹操多样性义气表现与其个人经历、修养,统治需要,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分不开。 (一)个人经历 曹操一生征战南北,打过胜仗,也有败仗,也与许多人打过交道,更深知与人交际之
16、道。曹操曾在官渡打败过当时在北方不可一世的袁绍,也在赤壁大败给蜀吴联军。当时战胜袁绍,不仅仅只是曹操用兵得当,更主要的是曹操身边有着许多肯为他卖命的文臣武将,有关羽,曹仁,夏侯 惇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有荀彧,程昱,许攸这样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士,真是他们,才让曹操登上北方霸主的地位,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 曹操更是明白这一道理,在乱世中,只有更多的人才为你效力,你才能更加强大,因此曹操对待那些人才才会有如此诸多的义气表现。 曹操一生遇到过很多困难,从一开始刺杀董卓失败,而进行逃亡,到败给吕布,以及人生最大的耻辱 赤壁之战。这一系列的失败都是致命的,要是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曹操早就在历史舞台上消
17、失了。因此曹操常常会有豪气性的义气表现。 曹操是魏军的领袖,不仅如此,很多时候还是士兵们心 目中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在陷入5 被动境地的时候,曹操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魏军的士气。曹操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在兵败赤壁的时候,曹操都表现出一往无前,胸有成竹的姿态,这样既鼓舞了自己的手下,也可以使自己打开不利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曹操形象,永远是一个不认为自己失败的形象,他视困难如草芥,弹指间,化险为夷。 (二) 统治需要 曹操是一个统治者,他所处的位置,让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众所周知,当陈宫被俘后,曹操对陈宫在处理上必须有一个决定,是杀还是不杀。这个事情应该在此之前
18、早就决定 好了。如果决定杀,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最后确保陈宫死去即可。如果决定不杀,方式也多种多样,只要放人即可。不存在什么不得已而杀之的问题。因为即便陈宫百般求死,曹操也能想出一万个办法让陈宫活下去。问题的关键是他担心万一陈宫死不了,对自己可是大大的不利。 他用了诡计,即杀掉了心腹大患,但却没能逃脱主动屠害老友和恩人的罪名,变成了对陈宫求死的一种成全。但是也可以说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因为陈宫毕竟没有自杀,只是往外走,可也不能这么放走这个死敌呀,怎么办? “ 成全 ” 了他吧。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出戏了,演给在场的所有人看:哭着送陈宫 去死。这时要说泪水中全是虚伪也未尽然,英雄相惜,曹操最后确应有一分
19、钦佩,同时在一切都已经成既成事实时,对要死的人就不再有怨恨,想到的有当初种种的恩义,流下泪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操的目的,就是想杀掉陈宫,除去心头大患,同时逃避杀老友和昔日恩人的罪名,因此节节相逼,但最后眼看对手不会自杀,没办法,只得 “ 成全 ” 。 曹操对自己的部下,对关羽都很讲义气。有时候给予他们超出一般的礼待,其目的还是为了收拢人心,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 中国文化熏陶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一个“义”字,这早已深入人心。曹操“义气 ”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衔接的作用。 曹操虽然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但还是无法逃出人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 曹操爱朋友
20、,恋旧,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有怨必报,是个惜才、念恩、重情的人。亲密的知己和忠实的僚属,是他的事业和精神上的支柱,是他生活上的全部依靠。曾几何时,他自认为无所不能,如今,却因为一些连他都无法掌控的客观因素,使自己的亲朋友故旧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曹操还能依靠谁?还能指望什么?活着到最后去死,还有什么意思?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月明星 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 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这种失去亲朋挚友的灰色情绪,即便是体现在曹操身上,仍让人觉得非常可怜。 4 三、“义气”描写的价值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义气”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是与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紧密
21、地结合的。 (一)丰富曹操性格 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写出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丰满生动,真实可信,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6 今天,曹操形象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 其一,社会历史层面。文学形象曹操 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照相式复制品,二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 :既是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又是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既精通韬略、长于用兵,又师心自用、果于杀戮;既以周公吐哺律己,又嫉贤妒能这个二律背反式的人物,同他的时代价值,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更重要的是,曹操形象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同类型的
22、封建统治者的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通过他的角色定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会更深刻地认识封建社会和封建政治家。 其二,艺术美学层面。在中国文学史 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着墨深浓的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永葆其高度的美学价值。 其三,文化心理层面。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功利的追求与对道德进步的向往的矛盾关系。当人们认识曹操性格的道德批判意义时,将得到深刻的启示 :人类在不断推动物质文明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增强情节曲折 三国演义
23、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个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 工的文学作品。作者对曹操多样的“义气”表现的描写,是为了让读者在读作品的时候,看到曹操这个人的时候,产生多样的情感。也是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小说很多情节的推动,都是由曹操多样的性格表现产生的。 如曹操对关羽的义气表现,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关羽严格意义上说只是曹操的一名战俘,按正常逻辑曹操想要收服关羽,只有两种情况:一、关羽归顺,为曹操所用;二、关羽不归顺,被曹操所杀。但是作者却不按常理来写,来有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过五关斩六将”,以及“华容道义释曹操”。 这让人在欣赏三国演义的时候,不是在单纯的阅读一部历 史作品,而是一部充
24、满情节趣味的小说。 (三)丰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曹操的一生,都在与其他人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曹操与刘备,关羽,本来应该是敌对的关系,但他们却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一起畅谈自己的理想。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对关羽以礼相待,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曹操对自己的部下,如典韦,张辽,荀彧等等,都不仅仅只是上下级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他们像一对朋友。 曹操这样多样的性格才使曹操与其他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 (四)拓展作品的内涵 三国演义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妥协为主要内容 ,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 生活又超出特定的三国时期 ,因此
25、比拟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特征的人物。三国演义7 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情都各具特点。如 :刘备的笼统就是“仁”的化身 ,是一个品德笼统。他的一切故事 ,无不具有品德特质 ,仁者风范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而诸葛亮却是“智”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中从刘备三顾茅庐末尾 ,诸葛亮身上就放射着聪明 的光芒 ,其人行事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关羽的笼统则是一个“义”字概括了。张飞的笼统则是“忠勇”。以上人 物可以说是性情悬殊 ,差异很大 ,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 ,即性情的构成要素是单一的 ,缺少理想中人的性情的复杂性 ,因此区分用“仁”、“智”、“义”、“忠”、等一个字便概括了他们性情的全部内涵。他们的性情是单
26、一的 ,笼统是单调的 ,而小说里的曹操笼统却是异乎平常 的 ,即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他性情的复杂性。他既奸诈狡诈 ,又有雄才大约 ,既心胸广阔 ,礼贤下士 ,求才若渴 ,又心慈手软 ,翻脸无情 假设说其他人物只能是“扁平人物” ,曹操则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 ,具有很高的看法价值和审美价值。 曹操这种多样性的性格,使三国演义这 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拓展。8 注释: 1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6 2杨伯峻 . 论语译注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72 3罗贯中 .三国演义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18 4徽亳县 .曹操集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