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61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经声佛火两凄迷 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 要 纳兰性德的词风被公认为是“哀感顽艳” , 然而其词作亦带有浓厚的佛学情结。这是因为受其所处的社会 大环境的佛学氛围、家庭的好佛之风,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影响而造成的。 纳兰词所透露出来的是唯美的带有哀感顽艳色彩的佛学哲理,往往表现为 至情与佛理的交融 , 现实与梦境的交错叠出 , 叹今与忆昔的对比。 关键词 纳兰词 佛学情结 产生缘由 哀感顽艳 The two loneliness for sing scriptures and Bud

2、dhism fire - on the theory of buddhist complex Nalan Xingde Phrases Abstract: The Nalan Xingdes poesy was acknowledged to be the “ sadness but vigorous“. However, its dense colourful also has a strong ci-poetry buddhist complex. This is because affec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buddhist atmosphe

3、re, family of good Buddha wind, and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 and cause. Abram word on out was revealed by the dense with “feeling beautiful colourful colour buddhist philosophy, often shown as to affection and buddhist blend, reality and dream of crisscross folded piece, sigh with memorie

4、s of this gone.love contrast. Key words: Nalan Xingde Buddhism complex Generate reason Sadness but Vigorous 杨重华在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的序言中说:“他不醉心于那个时代的烈火烹油,3 鲜花着锦之盛,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醒了而无路可走的人,尽管受过颇多的儒家思想的熏陶,结果是感到空虚和幻灭,因而倾向于佛、道 ;” 这是 对纳兰 词 的准确评价 。在纳兰词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凄婉,一种不可触及的悲凉,一种让人能深切体会的空灵幻灭感。纳兰性德的词作始终渗透着一种哀感顽艳的空灵的情调,那么,到底是

5、佛教哲理影响着纳兰的创作,还是纳兰本身的气质与佛学思想有着非同一般的契合?纳兰的词作又为何会有着那淡淡的、不可捕捉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佛学情结呢? 一、 佛学情结之于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楞伽”是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是佛教早期禅宗的思想基础,是菩提达摩以此为“印心”的依据。 从纳兰以“楞伽山人”为号,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对佛学哲理的钟爱。除此之外, 纳兰还将他的词集名称由当初的侧帽集更名为饮水词。“侧帽”取自晏几道的诗句“侧帽风前花满路”,有“承平乌衣少年,尊前马上之概”。而“饮水”则取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1,是道明禅师答卢行者之语。 由题名的变更,我们

6、也可以看出纳兰有着深厚的佛学情结 。 纳兰的词作中也常常蕴含着一些佛教的基本思想,如诸法无我、一切皆若、五蕴聚合、因果报应等。而“一切皆苦”这一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人生之苦可以分为三种性质的形态:苦苦,行苦和坏苦。苦苦是痛苦、 苦恼的感受等种种身心的苦楚。佛教在这方面中称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憎怨会、求不得、五阴盛等等。而行苦则是说明事物迁流的状态,即一切现象永在生灭变化之中 诸行无常。人都是执着的,对不好的东西常常躲避,好的东西则常常留恋。如青春、爱情、美、生命等事物,我们希望他们永恒、永驻,但这是做不到的。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世事不是永

7、恒的,迟早都是要改变的,当它发生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和不安。这种变迁之苦都包括在变易的苦、坏苦之中。 纳兰性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三百四十多首词 , 这些词的主题绝大部分是描写恋情、抒发相思之情、真挚友情以及哀悼亡妻的。细读这些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三百多首词中就有九十个“愁”、六十五个“泪”、三十九个“恨”以及那些触目皆是的伤心、断肠、惆怅、憔悴、凄凉等字眼,其实这些,都是来自一个“苦”字。因为苦而愁,因为苦而流泪,因为苦而恨,因为苦而断肠,因为苦而伤心,因为苦而惆怅、憔悴、凄凉。 纳兰认为人间万事都是令人惆怅、悲哀的,如于中好:“人间所事堪惆怅。”沁园春:“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8、。”他说自己总是在愁,如昭君怨:“瘦骨不禁秋,总成愁。”忆王孙 :“抽愁似湘江日夜潮。”他说自己就是个惆怅之人,如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他总是将自己深藏在梦境之中,来逃避残酷的现实,如菩萨蛮:“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他总是多情,却又被多情所伤,如浣溪纱:“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这些作品在抒发纳兰内心强烈的忧愁哀思之时,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苦的深刻感受和认识。纳兰认为诸行无常。他经常对历史的变迁发出悲凉的感叹,倾吐对世事无常的深沉叹息。 如望海潮宝珠洞:“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 ,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

9、。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纵观历史,多少兴废,多少英雄,转眼皆空,烟消云散,可见无常之冷酷。 除此之外,纳兰还喜用佛教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佛家的“三生”,即前生、今4 生、来生。如减字木兰花:“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摊破浣溪纱:“珍重拈香一瓣,记前生。”眼眉儿 中元夜有感:“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 生。”纳兰的词作之中疏钟梵呗之声也是不绝如缕。如菩萨蛮:“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浣溪纱 小兀喇:“犹记当年军垒记,不知何处梵钟声。” 浣溪纱 大

10、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这是一首纪游与顿佛悟禅的结合之作,大觉寺已荒凉残破,而在这幽闭的关隘之地,高僧们竟作出了颂扬佛法的无量功德。“诸天”是佛家语,指护法天神。“佛经谓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 为诸天。”2“花雨”也是佛家语,是说神界众仙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 。“ 仁王经序品:时无色界雨诸香华, .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用为赞烦高僧颂扬佛法之词。” 3 纳兰的许多词作都是作于佛寺之中,或者直接描写佛寺。在寺庙之中所作的如百字令 大觉

11、寺:“诸天花雨散幽关。”寻芳草 萧寺记梦:“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坠,却对着琉璃火。”直接描写佛寺的如描写镇江金山寺的忆江南:“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另外还有有一些与佛教关系密切的词汇,如梵宇、松门、香台、禅榻、戒香、经声、佛火、金经 (即金刚经)、妙莲花说 (即妙法莲花经 )等也时时出现其中,从而给词作笼罩了一层朦胧凄迷的宗教色彩。 二、佛学情结之产生缘由 (一) 社会环境之清初佛教 纳兰 的词作之中 之所以 透露着佛学情结 ,与当时社会上浓郁的佛学氛围是分不开的。佛教到了清代虽然已呈现衰败的趋势,但它继承了前代千余年的文化传统

12、,不仅是民间的佛学氛围十分浓厚,清初时期的统治者对于佛教也很是重视。在对佛教的管理方面,清朝的统治集团采取承袭明王朝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寺僧衙门。在中央设立僧 录司,在地方设立僧官,对寺院、僧尼实行统一的管理。根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代述议 康熙时直省寺庙僧尼总数记载:“据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的记载,清代佛教的基本情况是:清初,约有大小寺院近八万所,僧尼近十二万人。乾隆初年,发出度牒已逾三十四万。” 4就这些数据来说就已远远超过前代。 从统治集团方面来看:“早在入关之前,清贵族便同蒙藏地区的佛教有了相当密切的关系。入关之后,顺治带头好佛,从而佛教也成为清王朝统治思想的一部分。” 5顺治是虔诚

13、的佛教徒,他在位期间先后招憨璞性聪、玉林通锈和木陈道忞等禅 师至京师讲经。并赐号性聪为“明觉禅师”,赐号道忞为“弘觉禅师”,封通锈为“玉林国师”。顺治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到寺,见僧家明片骢净几,辄低回不能去。” 6 康熙与佛教也是深有“缘分”的,“康熙在位期间,凡六下江南,每次南下,几乎都要参礼佛寺,延见僧人,题词题字。”如康熙有一次南巡到扬州的天宁、平山两寺时,赐给天宁匾额为“萧闲”,平山的为“怡情”。据清鉴纲目卷二圣祖仁皇帝(康熙)中的记载来看,康熙“写寺庙扁 木旁 多至千余”,一个皇帝为寺院题写匾额竟如此之多,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7不仅如此,康熙还多次巡幸五台

14、,参礼佛寺。 (二) 家庭环境之佛教氛围 受皇帝的影响,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也都以信仰佛教为时尚,有条件的还在府邸附近设立家庙。纳兰性德家族属于满洲正黄旗,根据大清会典则例规定,正黄旗城居在德胜门内。所以,纳兰明珠也就是纳兰性德之父可以在什刹后海附近建造自己的府邸。而“什刹海”5 又名“净业湖”,周围环境清幽淡雅,而且有明代承继下来的十座佛寺,到了清初,这些佛寺香火很旺,如净夜寺、佑圣寺、永泉庵、寿明寺、广华寺、静海寺等。 明珠府内的室名斋号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如“香界”、“ 绣佛斋”、“蕊香幢”、“散花楼”等。纳兰家族在什刹海还有两座家庙,即龙华寺和高庙,后来纳兰性德还经常在这里接待友人。另

15、外,据皇清诰封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纳兰公原配一品夫人觉罗氏墓志铭记载:“平日皈心释氏,晨起必焚香膜拜,诵梵经卷。尝手书金刚经,字画精整,锓板流行,缁素皆奉为重宝。” 8这段记载,说明纳兰性德的母亲觉罗氏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也精通满汉文化,从小就让纳兰性德研习汉文化,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纳兰性德便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从他早年的渌水亭杂 识就可以推论出,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会对寺庙进行详细的考察的,亦不会在书中留下这么多记载佛寺的资料,如京城里的千佛寺、龙华寺、功德寺等等。 而纳兰性德的众多好友之中,亦有许多“好佛”之士,如顾贞观,他将自己的词集

16、命名为弹指词,诸洛在弹指词序里解释为:“昔弥勒弹指,楼阁隔开,善才即见百千万亿弥勒化身。” 9另一位好友陈维崧的词集名为迦陵,“迦陵”亦是佛教用语,取梵语妙音鸟之名“迦陵频迦”。 (三) 纳兰性德之个性体验 纳兰所处的信仰佛教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纳兰家庭的好佛之风,是其产生佛学情 结的客观原因。但是,我们亦不能忽略纳兰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即他的悲剧的人生体验,这些经历对他的作品流露出佛学情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10因而我们读纳兰词,还须看看纳兰短暂的人生轨迹。纳兰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生,他生在人间繁华之地,享尽人间富贵,一出生便衣食无忧,仕途通畅。但是他

17、却是天生“不是人间富贵花”,仕途虽一帆风顺,却得非所愿。纳兰 进士及第后,原以为可以在朝堂之上大展宏图,施展自己的才华,不料康熙却将他安排至乾清门任侍卫。 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扈从生涯,天南地北, 鞍前马后,跟随康熙左右。 他的好友顾贞观曾说 “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 11可是在常人的眼中,纳兰身为宰相公子,天子近臣,这是极为显贵的事。但是一般人只看到了他的显贵和通达,至于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却很难为人所理解。正如纳兰的好友曹寅所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12。而就在纳兰在政治上遭遇挫折之际,又遭逢爱妻卢氏因难产而不幸亡故。纳兰又天性感情丰富

18、,与卢氏极为恩爱。卢氏的早亡,对于纳兰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纳兰在事业上的不得志与 生活中的丧 妻 之痛,使他 的心境陷入到了极端苦闷和悲痛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突,从 而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佛教义理中所阐述的人生苦谛 。因为无力改变现实是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所以纳兰只能借助于佛学哲理,使自己深受创伤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平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所处的地位也不容许纳兰其他方式的情感宣泄。因而纳兰便 生发出了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佛学情结便不自觉地透过他的词作体现出来 。 三、 佛学情结与哀感顽艳之联系 可以说佛学哲理是纳兰性德调和进退两难问题的润滑剂,也是其治疗心灵

19、创伤的一剂良药。 如 顾贞观在纳兰词原序 中云:“容若天子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婉而后喜悦。” 13陈其年曾用“哀感顽艳”四6 个字来概括纳兰词的意境特色,亦是尤为准确。那么,纳兰词之佛学情结与其词风之哀感顽艳有何联系呢? (一) 至情与佛理的交融 纳兰性德一生重情,却一生为情所累。纳兰“浮世殇已惘然,故人无处话凄凉”,因而他只能借助于佛学哲理将满腔的愁郁付诸笔下。在纳兰性德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半多都是描写爱情的,而六分之一是悼念亡妻的。他曾在致张纯修的信中说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 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

20、土,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夫。” 14卢氏之死,不仅使纳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与凄凉,也是促使其词风由清丽婉约转向哀感顽艳的重要因素。从佛学哲理方面来说,卢氏的亡故使纳兰更加的笃信佛教,也因此而萌生了皈依佛门之想。如 望 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此词便是作于卢氏亡故几个月之后的双林禅院。卢氏亡故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其灵柩一直停放在双林 禅院,纳兰便时常徘徊于禅院为其爱妻守灵。从“心灰尽,有发未全僧”一句,我们不难看出,其实纳兰并没有完全笃信佛教,虽有皈依佛门的倾

21、向,但始终放不下红尘俗念。一点相思,三千烦恼丝,情在不能醒,执迷于其中,佛学哲理只是给绝望、迷茫的他提供一丝寄托和慰藉。 又如眼眉儿中元夜有感: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据记载,这首词写于康熙十六年( 1677),离卢氏亡故不足两月,适逢中元节,旧俗于此日祭祀亡灵。从“惟愿 结来生”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纳兰在绝望之中只能寄托于来生能够与爱妻重续前缘。而词中所说的“金字经”,即佛教的金刚经,纳兰手书金字经,身体力行,更是说明其心意之真诚。而“杨枝”,指佛语“杨枝水”,指能使万物复苏的甘露,纳兰在此祈

22、求佛祖赐予杨枝水意在使亡妻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纳兰的厌世,缘于爱之深;而向佛,只因情之切。这其中有几多空门意,几多尘世情,又有谁能说清? 纳兰词中所透露出来的是唯美的带着哀感顽艳色彩的佛学哲理。在卢氏亡故之后,花前、月下、清明、七夕、重阳、祭日,每一念及,纳兰便情难自已,和 泪写出对妻子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孤寂伤感之情。如浣溪沙词云: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此词作于康熙康熙十七年( 1678),在卢氏离世一年之后,纳兰相思无端,唯有祈求神佛显灵,还其爱妻。“返生香”是佛教之物,有起死回生之功效,纳兰在此祈求佛祖赐予,体现了

23、其心中渴望爱妻能够重生。从卢氏去世的那一天起,他便成了一枚茧,一枚被忧伤所束缚的茧。他那心头的伤,被他抽成了无数的丝,缠绕着整个余生。他耽于忧伤,执于爱情之意念,如同飘堕于深海旷 野,无法自拔,任何外力都无法拯救。 纳兰的至情,还表现在友情方面。纳兰性德一生笃于友情,他亦择友甚严,不妄与人交,“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而结分义,输情愫,率单寒羁孤,侘傺困郁,守志不肯悦俗之士”,15“客来上谒,非其所愿交,屏不肯一觌面,不喜接软热人”。 16纳兰生平挚友众多,但都是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与世难和之人,如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等。但是纳兰性德从不以贫7 贱轻之,倾心相待,尤以“绝塞生还吴季子”一事为人称道

24、。在纳兰性德的众友人之中,与顾贞观的情谊最深,二人相交的十年中,或聚或散,时刻都想 着对方,万事互相体谅。其友谊之深厚,非常人所能及。从纳兰的金缕曲赠梁汾中便可看出,其词曰: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重诺,君须记。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五年 (1676),是纳兰与顾贞观初识时候的作品。是年纳兰二十二岁,顾贞观四十岁,且馆于纳兰府,而容若是 纳兰府之少主。当

25、然,以纳兰的地位想要与顾贞观定肺腑之交,必然先要消除两者地位悬殊的隔阂。因而,此词通篇情真意切,肝胆相照,绝非一般酬唱之作可与之相比。纳兰对于友情,亦是执着如爱情。“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这一句,带有鲜明的佛学色彩,佛家说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可见千劫之期遥不可及。然纳兰却以千劫之期为誓,以示其结友之忠挚情谊。其后顾贞观亦和词金缕曲酬容若见赠次原韵。 佛教所说的缘,乃是一个载体,爱恨情仇皆由此而生。但是在纳兰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全然没有随缘自适的从容,观其一生,执迷于情海 ,无论爱情还是友情,皆因前缘而喜,并且深切盼望能续结后身之缘,恰与缘的本意南辕北辙了。佛学思想阐述人有三生,即

26、前生、今生与来生,而此三生又轮回于六界之中,只有悟透佛法才能免于轮回之苦。纳兰性德却执迷于“情”之一字,甘愿生生世世沦落红尘。可见,纳兰对于佛学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因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消极避世之佛教情愫便跃然纸间。也就有了哀感顽艳词风之中至情与佛理的相互交融。 (二) 现实与梦幻的交叠 纳兰总是经受着爱别离之苦的折磨,从而促使其产生人生如梦的空幻感。他借助 于佛学哲理,从似幻似真的梦境之中寻求心灵的救赎。 在 纳兰为亡妻 守灵之时,由于他对亡妻 怀着深 深的眷恋之情 ,自然一闭上双眼脑海中便会浮现 卢氏 的影子。但 一睁眼, 陪伴他的只有寺中明灭的佛

27、火,以及不绝于耳的经声佛号。现实 世界 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对纳兰 的情感冲突相当突出 , 致使 他深觉迷茫 。 如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徘徊于 经 声佛火之中,辨不清孰真孰幻,更不知置身于何地。 纳兰一如既往地将自 己的心愿寄托于佛法,祈求佛祖赐予他杨枝水,让亡妻回到他的身边。纳兰就是这样在似悟非悟的心灰意冷之中继续自我深陷,继续承受别离之苦。 在寻芳草萧寺记梦中,纳兰的这种现实与梦幻的交叠现象表现得更加的强烈。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

28、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小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 此词从梦中重逢写到梦中再别。梦境与现实对举,轻倩的格调背后隐藏着灰暗,使旖旎归于惨淡,艳丽归于凄凉,促使哀感顽艳词风的形成。纳兰如此描写客夜梦境的缠绵,旨在表现自 己在萧寺只有琉璃灯为伴的孤寂凄凉和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悲苦。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 , 更见可哀。” 17而此词又是作于佛寺之中,更加让读者感受到全词笼罩着一层空幻凄迷的色彩。 8 又如其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29、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梦冷蘅芜, 却望姗姗,是耶非耶?”一句,充满着丰富的想象,饱含着强烈的感情,以此来抒发对亡妻的悼念。虽说是梦,但在梦中的所见、所想、所听却又那么真切,仿佛这一切就在眼前,而纳兰在词中所虚化出的月光、花草及娇弱的亡妻都给读者一种“是耶非耶”、朦胧迷离的感受,这种虚幻迷离的意境与现实重复交叠,辨不清真假。 纳兰在其写梦词中经常梦见妻子和朋友 ,经常梦见回家 , 这正是他渴望摆脱侍从生活生动的写照。如他对自己思念家乡之情的寄托之梦,“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

30、花”(菩萨蛮);对自己仕途失意之无奈之梦,“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中,没人 知”(江城子);对亡妻的无限相思之深情之梦,“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悼亡);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别情之梦,“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思乡之愁与家室之念使纳兰词出现了现实与梦幻的交错叠出,正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所说 :“梦是愿望的达成。”但是梦中的愿望如若无法实现,那么其只能从梦中回到冰冷的现实 , 心灵上也必须得承受加倍的创痛。 (三) 叹今与忆昔的相对 纳兰于二十岁之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他们 婚后亦过着伉俪情深的恩爱生活,从他 的词中处处流露出甜蜜生活的

31、影子,他们或者在书房中“睹书泼茶”,或者在绣房内“并吹红雨”,或者在花丛之中“戏提迷藏”。可是好景不长,婚后三年的幸福光阴,刹那间被无情的折断。使得纳兰不得不感叹现实的孤寂凄清,沉迷于回忆昔日甜蜜温馨的幸福生活。如怀念与亡妻幸福生活的洗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此词由自问自答而始,纳兰想起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时光。当时不曾在意,而今却想要而不得,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从温 婉中流露出哀伤,使人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悲凉感,从而形成了它特有的哀感顽艳之艺术风格,同时也将“爱别离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

32、如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此处纳兰用“点滴芭蕉”四字,便清楚地表达他此时内心的情感。“芭蕉”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当初,禅宗的五祖准备交授衣钵,神秀和慧能分别作过两个著名的偈子,一个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一个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陈寅恪质疑 :这两人全都搞错了,不能拿菩提树来打比方的,因该用芭蕉。 细考当初中印两地的佛学比喻,普遍都是用芭蕉这一类植物。 ” 18纳兰用“芭蕉”显然是具有很深的禅意的。写到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段那么美好的幸福

33、时光,正是因为过于幸福,才与现实的凄凉与悲愁形成了无言的对比,使他不堪回想。 再来看山花子: 9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从“记前生”这句看来,这首词写的也是怀念亡妻的。全词以“飘残”来表现季 节之悲凉,同时也是纳兰此时此刻内心凄苦惆怅的写照。这里所说的自悔“多情”,其实并非纳兰真悔,而是其欲寻解脱愁怀的淡语。正如安意如所说:“在前生之前,花月静好,我们可以安然地呆在一起,不受任何外物的支配和干扰。可是命运突然掉头而行,路上出现巨大裂痕。人的一生被折断,灵魂落在前生,身体跌进后世。相爱太艰难,两处长相忆

34、,唯有馨香一瓣,记取前生。” 19 纳兰对于爱情叹今忆昔的词作描摹的最为形象深刻的莫过于青衫湿遍悼亡,也是纳兰的情感状态在卢氏生前与死后对比最为强烈的一首。其词云: 青衫湿遍,凭伊慰 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首词开篇便就谈到爱妻劝慰其“忍便相忘”,亡妻瞬间形象跃然纸上,半月之前,妻子还带病在灯下穿针引线, 剪刀 余声犹在,是那么的熟悉

35、。而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怕孤独的人,幸好有妻子的温存相伴。而现在呢,只能与冷清凄凉的梨花影子形影相吊 。“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以及下阕所描摹的 幻境和痴语,思念之情带有难以阻止的焦灼和无限幽恨,使其悼亡词更具有鲜明的感染力,亦使哀感顽艳的词风与佛学情结融合地更为自然巧妙。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纳兰 具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再加之曲折的人生经历, 聪颖如他,在苦不堪言、茫然四顾的 之际 ,佛教的哲学思想 便 悄悄地在他的心灵深处萌发并茁壮成长起来。也正是因为 纳兰的身世及经历给他带来的是无尽的苦痛,又了然佛学哲理,所以词作之中透露着哀感顽艳的佛学情结。 注释 : 1况周颐 .惠风词话 .上海

36、: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45 2张秉戌 .纳兰词笺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163 3张秉戌 .纳兰词笺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163 4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19 5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296 6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00 7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01 8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6 9姚崇实 .纳兰性德与佛教 .承德民族师 专学报 .20

37、06.(第四期 ).186 10段莉萍 .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 简析“哀感顽艳”的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原因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5.4.170 11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84 12赵东升 .豪华落尽见真纯 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 .文教资料 .2006.3(2006 年 3 月号中旬刊 ).123 13刘萱 .论纳兰性德对佛学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 .满足研究 .2006.(3).88 14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64 15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54 10

38、 16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51 17何富鉴 .从纳兰性德与李煜的写梦词看“容若小词 , 直追后主”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11(第 23 卷第 4 期 ).12 18苏樱 .纳兰词典评 .陕西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158 19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天津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8.63 参考文献 1况周颐 .惠风词话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45 2张秉戌 .纳兰 词笺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163 3张秉戌 .纳兰词笺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163 4郭鹏

39、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19 5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296 6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00 7郭鹏 .明清佛教 .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12.301 8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6 9姚崇实 .纳兰性德与佛教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第四 期 ).186 10段莉萍 .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 简析“哀感顽艳”的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原因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5.4.170 11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

40、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84 12赵东升 .豪华落尽见真纯 论纳兰性德词的艺术风格 .文教资料 .2006.3(2006 年 3 月号中旬刊 ).123 13刘萱 .论纳兰性德对佛学的感悟及在创作中的体现 .满足研究 .2006.(3).88 14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64 15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54 16纳兰性德 .通志堂集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51 17何富鉴 .从纳兰性德与李煜的写梦词看“容若小词 , 直追后主”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11(第 23 卷第 4 期 ).12 18苏樱 .纳兰词典评 .陕西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158 19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天津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8.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