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71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毕淑敏小说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超越性别与死亡的局限 毕淑敏小说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要 毕淑敏是当代作家中的独特存在,她小说的特色在于对人性真善美的探讨和对生命及死亡的思考。通过对毕淑敏小说 独特性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对女性问题和死亡问题的深入探究,并启示我们女性意识从最初对爱情的追寻到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对两性和谐的追寻,最后上升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展现其笔下丰富的女性形象和复杂的生命形态。这也是其独特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毕淑敏 女性 生命关怀 救赎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gende

2、r and death Bi Shumin Novels Abstract: Bi shumin is unique in the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her novels feature is good and the beautiful of human nature and thinking of life and death. By Bi shumin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womens issues can help us further explore and death issue

3、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ells us that the pursuit of love from the origin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pursuit of gender harmony, and finally increased to Concern about the fate of mankind, to show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described by the rich and complex life forms. Thi

4、s is a unique literary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biShumin female life care salvation 作家的自身经历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毕淑敏的小说主要以“高原军旅生活”和“医3 患关系”为题材,这与她十一年的边疆军队生活和二十多年的行医生涯是分不开的。这些为毕淑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让她有比常人更多的直面对死亡的机会 。她曾经说过,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这句话可以说是传达了毕淑敏的人生理念。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不同于“新写实”的池莉、方方注重写普通人日常琐碎的生活

5、及欲望,也不同于“私人化”的陈染、林白用个体来对抗社会。她的作品既不全是“军旅小说”,也不全是“新体验小说”。她的小说表现着女性的痛楚、矛盾和自身承载的深厚苦难,投射出她对生命和死亡的关注,这既源于她的自身经历和职业习惯,更源于她对人生世相、对人的深刻认知与理性思辨。这是毕淑敏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毕淑敏的个性所在。 一 、独特的 女性思考 毕淑敏的小说主人公多为女性,如女兵、女医生、女护士、女大学生等等,并且多是职业女性。而且她笔下的女性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小女人的角色,她们有主见、有个性,豁达坚毅、聪明能干,自立、自尊、自信、自强,在与社会、与环境、与生命之间的种种选择中她们艰难地蜕变,

6、体现着女性自我的个体体验,显示了毕淑敏独特的审美眼光。 小说拯救乳房由于惹眼的题目曾引起过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哗然。但是当你阅读完这篇小说后,你才会明白这一标题是最贴切不过了。小说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 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前程似锦的公务员、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清秀妩媚的硕士生、形容枯槁的下岗女工、 光鲜照人的白领丽人、行踪诡秘的妓女、性别不明的神秘来客 ,这些身份职业各不相同的人因为共同的病痛汇聚到了一起,带着复杂难言的经历和对死亡的深深恐惧,经过艰难的碰撞,她们在小组中找回了健康人的心态,正确地理解和期望着生活。 作为女性,由于患病部位的特殊,除了忍受

7、病痛的折磨外,更多地还要直面身体的残缺。毕淑敏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历程,呼吁社会对她们给以人性的关怀,并探讨 着 现代女性该如何去看待自己 ,定位自身。在 这些患者 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女性的 心理阴影。 女人,尤其是 女人的 身体,是为男性社会而美丽的 。 身体的残缺,带来的便是心理的恐慌,以为自己不再完整,也就没有权利获得完整的爱情或者是婚姻。 作者在这里要告诉人们的是 身体的残缺并不能夺取 女性 快乐的权利和 爱 被爱的权利。记得鹿路在获知她为之付出女人最宝贵的青春和尊严的三哥并不如她一般 地 爱她,而只是在乎她挣的钱 也 并不关心她的钱从何而来的时候,她绝望 地 哭

8、泣,她多年来赖以生存 、 忍辱偷生的勇气崩溃了。 后来在 程远清 的启发下,她 学会 了 爱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 灵魂。 认识到 这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在小说中 毕淑敏通过残缺的 乳房来 解释女性残缺的人格, 来进行 女性的自我批判。作 家在 拯救乳房中 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乳房对女患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家对当代社会一些对乳房的过度关注现象也非常担 忧,为什么丰乳隆胸一跃而为女性时尚,女性对乳房的关注超过历史的任何时期,作家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用艺术形象阐述这个问题,令人震惊,让人思考。化学物质植入身体,无论怎样天衣无缝毕竟貌合神离,鹿路“假乳”的命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9、从用脚的大小衡量女人,到用胸的大小定义女人,女性身体没有 改变男性文化消费对象的角色。” 1这不仅是女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作家呼唤的是乳房的尊严,以及建立在乳房之上的女性的尊严。 拯救乳房诉说着女 性生存的内涵,表现出女性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尊重。 郁秋容是个“行为不检”的女人,她的行为与国人固有的女性道德意识相冲突,因而很难得到人们的谅解与宽恕。为此,她必须承受规则、规范的惩戒和悲剧的结局。 当郁容秋想方设法地为全厂讨来了欠款时,工人们却背后议论:这个女人,过去是“大篷车”,现在成了“国际列车”了。发奖金的时候,有的人做鬼脸说:这是“大篷车”卖 X 挣回来的钱。大家哄堂大笑,然后该拿钱买

10、什么就高高兴兴地去买。骂归骂,表面上对郁容秋客气多了。 4 这样的言论和表现表明源自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文化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遗毒,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商业化社会里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而庄严高贵的女厂长的失约宣布了作为小人物郁容秋的悲剧命运。女性彼此之间的拒斥,更加重了这种偏见。“我不鞠 !”厂长斩钉截铁地宣布。“作为女人,我很可怜很同情这个女工,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命运,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假如我是普通人,我完全可以鞠这个躬,作为生者对即将逝世的人的安慰,我还可以做得更周到一些。但是,我身不由己 ,因为我是厂长!厂长向这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屈膝,会成为厂内经久不息的新闻。在可以预见的不久的将来,它甚至会

11、演绎成骇人听闻的传说。”2。郁容秋临死时一直捏在手里的黑色的大理石纽扣沉痛地表明:在现行的道德规范之下,这类女性与这个世界是无法相约的。郁容秋的悲剧,在较深的层面上透露了我们民族不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尊严的某些陋俗浅见,而女性彼此之间的拒斥,更加重了这种偏见。 女人之约让我们思索的是弱势女性与整个社会道德规范失约的严肃命题。尊严是否一定要以生命为代价?女性对尊严的等待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毕 淑敏在医生与作家之间游移,超越狭隘的性别界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命运,透视女性心灵,诉说女性生存的内涵。她超越女性主义的局限,用理智和严谨的思考对当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与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给人

12、以爱的力量,给现实以启迪,虽没有太多的纯粹的躯体呈现、情欲描写,却留给我们悠长的人生回味。 二、独特的生死命题 毕淑敏曾经说过 :“死亡,我确实特别关注,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对精神的一个如此重要的领域,不去考虑它,不去说它,不是一个现实的态度。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知道有一个大限,人才会去思索这 个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只有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人才有可能更深地把握生命,死亡其实是一切的本质。” 3毕淑敏笔下的死亡意识,既有着对中国传统生死观的继承和扬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启发着现代人对死亡的正确认知。 对于生命的意义,儒家讲求的是“安

13、身立命”,要求人们必须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赴死,即由立德、立功、立言之途径来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死对于家族而言是“虽死犹生”,对于国家而言是“虽死犹荣”。与儒家对生命价值宏大意义的追求不同,道家则似乎对生死 看得更为达观,他们把死亡看做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生命的自然延续。庄子妻死盆鼓而歌,充分说明了道家对生死的态度 生不足乐,死不足悲 。 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民族,古人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生命的看重与热爱是并行不悖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是对身体与生命的爱惜。生死是人生的必然之事,人们没必要对此心怀恐惧,杞人忧天,于惶惶然中度过每一天,而应该把全

14、部的精力投入到现实人生中才是生命的正道,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世俗忌讳死亡,故一般人对于死亡难免有些错误的想法 与不适当的处理与对待。有很多人不自知而去残忍地浪费生命、挥霍生命甚至是破坏生命,以生命作为一种资本去做一些残酷的事情。这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死亡的退让。 毕淑敏似乎更多地继承了老庄的生死观。她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正视死亡并且超越死亡是毕淑敏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毕淑敏对于死亡的叙述态度是冷静节制的,对于死亡的认识是客观的。在毕淑敏的笔下,没有惨烈之极的英雄之死,也没有婉转缠绵的温柔死亡,同样也没有充满鲜血的惊恐之死,有的只是平淡人的平淡之死,而在她要传达的死亡的叙述

15、中,不仅是涉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死亡观念,更 把人逼涉到生活的真实面目前,让人睁大眼睛,敞开心扉,了解所讳言提及的东西,乃是人生最真实的存在和必然的结果。在共同走向人生这无可避免的结局路程中,折射出了人生困境、伦理道德、人性冲突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她的死亡书写的核心是对生命的珍视,是宣扬有意义的生,是宣扬一种正确的死亡观,意在于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让人们正确了解死亡如同生命的诞生一样,都是自然5 的存在。这种观念对一个重生乐生的民族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挑战,更是一种社会的挑战。在这一方面,毕淑敏有一种超前的意识。从她的处女作昆仑疡到红处方 、血玲珑到拯救乳房,毕淑敏一直都在用她的心和

16、笔践行着自己的文化追求。她从文学、心理学、医学等多方面实现了对人生的全面关照。 昆仑殇 是毕淑敏的处女作,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项军事拉练是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威严的代号“一号”。这个代号是“ 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 一 呢! ” 4英雄主义的激情使他做出了穿越无人区的决定,但这一决定最终导致许多年 轻生命的消亡。 千百个忠贞不渝的战士写好遗书,然后无比信任地将生命交到 他 的手中。号手李铁为了在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中吹响振奋人心的冲锋

17、号,耗尽了最后一丝真气;战士金喜蹦为阻挡甘蜜蜜即将被飓风卷入悬崖的身体,跌进了万丈深渊;年轻貌美的女兵肖玉莲毫无征兆 地 倒下后,再也没能爬起来,永远长眠在荒凉的无人区;烈士后代郑伟强坐在一号不让检修的 车 中,中途坠落山涧,车毁人亡 最后, 当 “一号” 孤零零 地 站在没有尸体只有数字的墓坑前,感到难以自制的悲哀 。 小说中 没有硝烟,没有战火,有的只是昆仑山的静默和心中沉甸甸的痛。 死亡在以它 的悲壮和崇高震撼人们,惊醒人们,呼吁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昆仑殇后,毕淑敏又创作了补天石、阿里、冰雪花卉等同样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军旅题材小说。 对于军人,到底什么更重要,是荣誉,

18、还是生命?或许答案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虽然 这种死亡 形式 是在青藏高原这个特殊自然环境下 、 特殊 的 时代里 、 特定人群 中 发生的,有着不可知的外力因素,这使得这种死亡 形式 不具有普遍性。 但其中以某种貌似崇高的外在价值的尊严对生命尊严和价值的压制与忽视,以及由此造成的鲜活生命的消失。却使人们在心灵受到震颤后,又进一步 引发 了 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 于 死亡命题的思考 。 同样,在毕淑敏看来,生命的诞生让人欣喜,但其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生命就是在这种前仆后继的过程中得以延续的。对生命的尊重似乎不是毕淑敏思考的重心, 随后的创作中她不断地探索着死亡命题的更深层内涵。 生生不已

19、中,一对夫妇因为女儿早夭,身体极度虚弱且已过中年的妻子乔先竹执意再生个健康的孩子,并最终为婴儿的出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乔先竹的观念是:“有了孩子就有我”,所以为养育后代她甘愿受死,用她的“死”来传承后代的“生”,生命就是这样前仆后继地延续着。因此, 小说结尾,作者强调这个新生儿的“目光太熟悉了!这是血铺上的那个女人刚刚合上的眼睛里的光辉”,从乔先竹到新生儿,这就是人类延续进化的过程,这是生命得以存在,得以永恒的奥秘所在。在这篇生命寓言里,乔先竹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她在死亡中得以涅磐,得以永恒。 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在一个母亲对生命 的热 爱中,在一个医生的视角下,人类生命就在一种说不清的神奇力量

20、推动下新陈代谢, 生生不已 。这就是毕淑敏想通过生生不已要告诉我们的有关生命的真谛,但这个真谛太来之不易 ,让人 无法欢欣鼓舞。 毕淑敏透过乔先竹的为“生”而“死”,透过新生 命的孕育和老生命衰亡的矛盾过程,揭示了死亡意象所蕴藏的深层次的积极意义 向生而死,生生不已。 作为一名女性和医生,作者更能感受到生命诞生的伟大和艰难。 但是 她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生育的传统礼赞上,而是 关注于生的代价 ,表现她对创造生命的认识和关怀,以及医学在生命面前的努力与无奈。 这是 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 是 对死亡的升华 与 超越。 乐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人们欣慕生命,厌恶死亡的情形处处可见。正因世俗忌讳死亡,故一

21、般人对于死亡难免有些错误的想法与不适当的处理,对待临命终者缺乏应有的尊重。预约死亡这一篇小说题目很容易让 人联想到恐惧、血腥的情节,但是毕淑敏没有用专描写死亡的词汇,而是如她的名字,温文尔雅,在轻声细语中用独特的视角完成对死亡过程的叙述。 6 预约死亡是一篇写临终关怀病人的小说,在这里“病人是最靠近上帝的人,我们要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他们。” 5这是临终关怀医院人们的共识,一位年轻姑娘到医院做志愿者,她是另有目的而来,所以在这里她感的压抑、甚至忧郁。但是当她在接触了几个临终病人后,尤其是那位与她拌过嘴的犟老头,那个以不吃饭来耍小孩脾气的得了胃癌的杜爷爷,在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却惦念“我”这个来

22、临终医院作志愿者 的小姑娘,留下遗言,劝“我”作一个快乐的人时,”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变化。“我”曾经是个只会唱一首歌的忧郁的人,后来“我”学会了许多歌,在许多地方寻找快乐,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死亡”却教会了“我”要在生活中找寻快乐。小说启示我们要关心临终事业,每个人都要老去,“子欲养而亲不在”该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现代人在百忙之中也要关心自己的家人,善待老年父母。人生苦短,何必让自己生活在苦闷中呢? 在世人的眼光里,死亡 似乎很可怕, 但是 在 毕淑敏的笔下 死亡被赋予了 某种 美好的特性。毕淑敏塑 造了一群陪伴濒临死亡者的人:有临 终关怀医院富有事业心且坚持原则的女院长;有后悔选错职

23、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还有领着最少的工资,但却不怕脏,不怕累,美丽又优雅的护理员小白。临终关怀医院的人是伟大的,就如书中说的那样,他们始终以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的精神给予他人真挚的爱护与关心,甚至连外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专家也折服于他们的精神,感叹中国这句古语的深刻道理。 作者仿佛身 临其境,向我们真实 地 诉说了发生在死 亡边缘的一幕幕震撼人们心灵的场景。 是的,“死”的确是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又如书中所言:“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拒绝可 以把世俗的一切圈在外面,好象一座荒凉的古堡。但死亡会大踏步地越过藩篱,镇定地挡住你的去路。” 6小说颠覆了普通人对死亡的

24、认识,“死亡就像轻飘飘暖洋洋的羽毛一般”;死亡不是惨烈的酷刑:“大多数人的死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 人生很多事情 你都可以逃避,唯有死亡 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 正是通过一些普通人的死亡,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审美特质。她要展现的死亡,不仅仅是现实生命的消亡,而且是一种超越肉体的哲学意境。她从生命的归宿意义上看待死 亡,侧重于对生命终极情怀的思考。这种远离自我的纯粹的哲理意义上的死亡关照,与其说是面对死亡,不如说是面对生命必然归属时一种理性审视。生命的终极有着无可选择的迫力,但人可以自由选择对这一特定结果所持的

25、态度 对死亡达观和开放的接纳。毕淑敏的文本一直努力地构建着不同于常人的死亡文化,她呼吁人们理解死亡,珍惜生命。 三、独特的救赎方式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毕淑敏并的小说没有仅仅局限于女性意识和的生死意识主题探索,而是以更加深远的眼光关注着人类的共同问题,她把作为医生所熟悉的女性的病理和心理和人类生死问题引 入作品。而作为一名医生,她又以一种达观的生命态度超越了死亡的恐惧和局限,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质询,这两方面表明她的创作已经超越了女性意识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境界,即由最初的女性关怀上达到人类性的关怀; 她从关注女性的命运出发,升华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显示了毕淑敏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文

26、化风貌。 从而也奠定了她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毕淑敏的小说有很多涉及医学的题材,如拯救乳房中的乳腺癌、血玲珑中的渐进性贫血、生生不已中的脑肿瘤等等。但较之于这些医学题材的小说,红处方似乎是具有更 加丰富的震撼人心的医学和人性内涵。 红处方将人物设置在当下欲望化的生存情境中,作家用细腻逼真的文笔,通过描绘戒毒医院的生活景况,展示了世纪年代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失范的社会现状及充满邪恶的欲望人生。小说取名红处方,是因为戒毒院的院长被吸毒者所害,也不幸沾染上了毒瘾。当她意识到了以后,便毅然给自己开了一张“红处方” 死亡。她要证明:“人的7 意志是不可战胜的,毒品可以使我中毒,却无法使我屈服”。 7

27、小说描写的戒毒医院的各色人物,大多都是欲望的化身,其卑劣的行径,以及被疯狂的欲望扭曲的灵魂令人不寒而 栗。 这部小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人类在毒品面前的苍白无力和束手无策。在难以战胜的毒瘾面前,人类的戒毒事业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悲剧色彩。 简方宁走了,走得很有尊严,也很有价值。她的灵魂飘远了,但她的声音 仍停 顿在那一句 “ 热爱生命 ”上 。她用生命向身边的人诠释了人的意志远远超 过 毒品的强力。这是一本沉重的书,这本书凝聚了太多 太多作者的思考 ,家庭、事业、人性 红处方,不仅仅写出了简方宁死亡的结局,也警示着世 人:毒品最终是会带来悲剧的。 至此,毕淑敏也给每一个读者开了一张人生的“红

28、处方”。作为肉身的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之 分。惟有作为灵魂的生命,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卑贱、高尚和卑鄙。红处方通过简方宁之死和庄羽之死的对比,折射了作者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和价值向度:肉身因精神而高贵,生命因奉献而绚丽。 毕淑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女心理师 是以女心理 师 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小说 客观地再现了一个底层女性在创业中不断磨砺自我,不断救赎自我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 主 人公贺顿的形象 ,贺顿的经历让人们感悟到 苦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世界观 的确立

29、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小说中的几个心理病人的故事,也从一个角度暴露了现实社会人们的焦虑和不安 第三者、同性恋、出轨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管 童 年 生活幸于 不幸,都对 以后的成长与 生活有着积极 或 消极的影响,心理师的责任就是最大程度 地 消除或者减弱消极影响,增强积极影响。 身体出了毛病可以用先进的科学进行治疗;心灵若是出了问题呢 ? 其实 心理师并 非 救世主,也不是对症下药的医生,她只是一个陪伴你倾听你分担你苦恼的人。在她温和 的 目光 中 ,安全保密的承诺下,她 了 给你一个出口, 为 你挑开一个线头,让你在 倾诉、痛哭甚至控诉下挖掘到自己的暗疾、病根,自己 治 愈了自己。 这部小

30、说的 序中说 :“ 微笑,哪怕是在 地狱 也是盛开的花。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 ” 8 总之,毕淑敏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感悟。 她关注现实,把激情融入到理性的叙事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在一种普通的日常生活的书写中将自己对人类的悲悯胸怀融化其间。就如王蒙所说 : “毕淑敏做了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她有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 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9毕淑敏 强烈的社会责

31、任感 使她 期盼通过 自己的 作品影响现实 人 生的愿望 ,培养读者乐观对待生活,对待苦难的精神。她用自己的智慧为读者领引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生命找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 1吴毓鸣 .通过身体思考 .北京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28) 2毕淑敏 .女人之约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273 3毕淑敏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一毕淑敏演讲与低语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 社 ,2006.11 4毕淑敏 .昆仑殇 .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6.1 5吴菲 .毕淑敏 阿里赋予我最强音 .北京青年报 ,2002(5) 6毕淑敏 .预约死亡 .毕淑敏自选精品集 (小说卷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117 7毕淑敏 .红处方 .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7.356 8毕淑敏 .女心理师 .毕淑敏自选精品集 (小说卷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5 9王蒙 .作家医生毕淑敏 .毕淑敏自选精品集 (小说卷 ).北京 :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5.1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