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72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方言可以成为文学创作中刻画人物角色和感情表达的得力工具。方言俗语也是很多经典文学的重要成分并且与普通话各有不同的 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女神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但是里面却含有方言词汇、语法和句法。本文通过考察作者生活环境以及创作背景来研究作品中运用方言俗语的原因以及方言俗语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功能,以求更深刻地体会这一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方言;方言词语;方言语法;方言句法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alect of The

2、 Goddess Abstract: In literal works the dialect can serve as a special tool in depicting the literal figures and expressing the strong emotions. The dialec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teral classics. The dialect and the Mandarin employed in the literal works enjoy different aesthetic features and

3、expressive advantages. The Goddes is a famous literatue,but there is a lot dialect words and sentence in it.Researching the reas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dialect and the function of it through the authers life can help us realize its particular fascination more deeply. Keywords: The dialect the wo

4、rds of the dialect the grammar of the dialect the syntax of the dialect 1 方言在各地区人们的心中、现实生活中,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永远地保留了下来。它不仅可以体现各民族的历史渊源,而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风貌。方言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中,而且以其特有的审美特征和表达优势大量存在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史上 的很多经典作品总是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称为“自由体诗新纪元” 1 的女神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 郭沫若被称为我国现代杰出的考古学家、剧作家、古

5、文字学家、诗人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包括前面的序诗部分一共 57 篇。是作者于 1916 年至 1920 年在日本时创作,并于 1921 年 8 月出版。女神出版后便成为我国新诗界的奠基之作。 女神以其自由支配的行文结构、多样的诗歌形式以及通俗不羁的语言表达方式被誉为“自由体诗的高峰”。它拥有非常庞大的语汇系统,方言不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且是它具 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女神中的芜杂的语汇现象,是文学家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女神出版以来,就受到各位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其中的方言现象的认识不断的深化。考察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时的背景对女神的方言现象进行研究,有助

6、于深入体会这一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作者使用方言的动机 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息息相关。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非常强的语言,蕴含了几千年形成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女神中出现方言现象与郭沫若生活的地域、家庭环 境以及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总是携带着母语作声音的旅行。但是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语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语言往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言。而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却出现了口语形式的方言现象,作者运用方言表达到底有何动机? 郭沫若,原名开贞,字尚武,一八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乐山地处四

7、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的交汇处,自古以风景秀丽著称。乐山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方话。乐山虽然景色迷人,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此地常年战乱,人多逃亡以至于本地 的土著人甚少,多外省移民于此。移民此地的人多来自福建、山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来自各方言区的移民虽然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不断融为一体,但是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各地方言因素遗留下来,形成了现在的乐山方言。融合后的乐山方言成为出生在四川乐山的郭沫若的母语方言。 有人在论述女神中方言词汇的时候曾简单表述过“郭沫若在创作女神中的诗篇时,他在汉语普通话中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的情况下,间或采用了一些乐山方言词语,这就是很自然

8、的事了” 2 。也就是说郭沫若在作品中使用方言,是找不到可以表达明确意思的书面词 语时故意选用方言加以描述。方言的确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语汇,简单的方言词汇可以表达非常清晰的意思,但是在一个整体为文学语言的作品中突然出现方言词汇,对于各地读者而言未必都能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那么作品所传达的意蕴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造成反效果,这不是一个优秀作家会忽略的问题。而且郭沫若在诗歌理论中曾谈到“言语文字的学习和锤炼,是绝对必要的。要用极新鲜活泼的语言以及极单纯生动的文字,求其2 恰恰和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相称” 3 。由此看来,一心想要突破传统束缚,创作诗歌追求自由的郭沫若,并不反对“炼字”。对 这

9、样一个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创作诗歌的传统他并不反对,那么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为创作优秀作品会因为一时想不出好的词语而勉强用别的词汇系统中的词语替代吗?显然不会,而且总所周知,一部作品从创作出至登刊发表会经历很多次修改,作者创作出来的诗歌在发表之前必定会反复阅读并加以修改完善,精益求精,以达到作者认为最完美的状态。这不是一种猜测,郭沫若自叙这本书上就印有郭沫若作品的手迹,其中就有一张女神中棠棣之花的手迹,各种修改痕迹清晰可见,有增添的、划去的、修改的,这是优秀作家表现出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因为一时找 不到合适的词语而勉强使用方言,显然不是一代文学家郭沫若创作作品的态度和作风。 也有人认为“女神中不随

10、便采入方言、口语。但是,如非方言、口语不足以发挥效力的时候,诗人也用方言、口语,但是又使你感觉不到它是方言、口语。在新诗的开创时期能自觉地、得心应手地驾御方言、口语,使之与书面语言浑然一体,女神堪称独到。” 4 ,方言、口语的确能弥补非方言语言的不足,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国务院是在1956 年 2月 16 日颁布的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郭沫若创作女神时,显然是没有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背景的,作家 往往依靠自己的语言经历和积累进行创作,因此并不会存在非方言口语不足以发挥效力的情况,而且这一观点并没有详细的论述,应该是对作者创作心理的一种揣测。 还有一种观点是女神中出现方言现象并不是作者

11、故意的、有意识的,而是在创作的时候“潜意识地复活了他的家乡方言” 5 。也就是说郭沫若并不是故意要在自己作品中使用家乡方言,而是潜意识再现出来的。这种潜意识也可以说是无意识的,这也是笔者支持的观点。其实这种无意识复活自己家乡语言的情况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特别体现在生活于西南官方话区的人身上,而 且这种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四川普通话”,即四川人常说的“川普”。 “川普”是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中产生的,在四川话与普通话的交流和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川普”,有人专门进行了讨论,认为“川普”是指“四川人说的普通话在发音和用词上摆脱不了四川话 ,既不是标准的普通话 ,

12、也不是四川话 ,因此叫做川普” 6 。简单说来就是指杂糅四川方言的、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四川话和普通话虽然有发音的差距,但是同属于官方方言,因此相对于其他方言区而言差距非常小,容易被杂糅。把四川方 言和普通话进行对比,差异主要在于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语音方面: 四川 方言 有 20 个声母 , 36 个韵母 , 总数比普通话少 。 只有舌尖前音, 而 没有舌尖后音。 n与 l不分等特点。 词汇系统方面,在各类词汇上都有区别,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特有的词汇系统。最大的区别还是语音上的区别,所以不是四川人也基本上能听懂四川方言,但是别的地区的方言却未必能如此,特别是

13、闽方言、吴方言等,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相去甚远。这是“川普”形成的语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则与语言的携带者有关,“川普”的携带者往往是这几类四川人。第一,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的四川人,没有学习过普通话,只是在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等偶尔接触到普通话,但是因为这种学习并不系统,因此容易把方言与普通话杂糅起来。第二,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在学习的时候接受的本来就是“川普”3 或者方言教育。这不难理解,因为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时间并不长久,当时很多教师的素质并不高,或者说自己本身也没有接受过普通话教育,这种方言教学的情况在国家推广普通话之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第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类人群往往都有很好的普通话修

14、养,但是有时候还是不能把普通话与方言严格区分开来,一般表现在没有把方言词语和非方言词语完 全区分开。 著名的作家创作时使用“川普”,或许这样的观点有点可笑,其实并不然。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第一,他从出生到 1906 年, 14 年的时间就一直生活在出生地沙湾, 18 岁以前并未离开过乐山, 22 年时间一直生活在西南官方话区,一直到 1913 年 10 月因求学而离开四川到了天津、北平等官方话区。在郭沫若成长的 22 年里,乡土方言一直伴随着他,从出生牙牙学语到成人出门求学这一段时间的语言遗留在他的脑海中。第二,对于郭沫若来说,青少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是他的母亲杜邀珍,郭沫若在我的

15、学生时代中曾指出“我的母亲 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 7 。杜邀珍是乐山本地人,幼失双亲,靠自学能识字背诗,郭沫若幼年时母亲就教他诵读唐诗,不难想象一个靠自学背诗的人在没有推广普通话的时代使用的就是本地方言,并且用这种方言教育郭沫若。二是私塾的教师沈焕章,有资料介绍说“郭沫若塾师沈焕章先生 ,名朝文 ,焕章是他的字 ,原为四川省犍为县黄钵乡人,他于 1857年出生于黄钵乡的长河村 , 1927年死于重庆 6岁的时候时 ,随叔父沈星斗移居沙湾太平寺 ,就读于叔父所主持的家塾中。” 8 由此看来很难说同是四川人的沈老是用普通话或者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教育 郭沫若的。第三,当时也没有电视这样的媒体可以让他

16、接触到普通话,那么郭沫若在四川生活的 22 年应该很少接触普通话,至少在沙湾的 14 年的可能几乎没有接触过标准的普通话。在离开中国到日本生活的时间几乎与家乡方言所断绝,就算是知识再丰富的文学家, 20 年生活在一个方言语境中,在一个还没有推广普通话的时代语境,完全靠自己的语言经历和积累来创作,又怎么不可能出现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呢? 从郭沫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可以得知女神中出现方言和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口语有关,这种观点可以从他自己所说的话中得到证实。郭沫若曾经说过: “在民八、民九之交,那种发作时时来袭击我。一来袭击,我便和扶着乩笔的人一样,写起诗来。有时连写也写不赢。” 9“写也写不赢”这

17、句简单的表达,对于同样生活在四川的人来说非常亲切,或许只有这个区域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特殊的韵味,因为这就是四川方言。不一样的是,郭沫若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在他心中默读的发音并不是方言的声调,而是普通话的声调,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上述的“川普”。“写也写不赢”,意思就是灵感爆发,手上的笔跟不上灵感的速度,无法快速地把灵感展现在纸上。现在来看女神,其中的方言也基本如此,不同的是,郭沫若在表 述“写也写不赢”时,并不是在像诗歌这样要求严格的文学作品中,而是书信或者自述中,在这些地方,显然是不用快速跟上灵感,也明显不会出现“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用方言来代替”或者“用方言口语弥补非方言口语的不足”这个必要。其实

18、,这就是他的口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川普”。但是郭沫若的口语应当是属于第三种情况,也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存在一些无法把方言和普通话以及书面语完全区分开来的情况。 郭沫若在女神中使用方言是无意识的,谈不上具有什么“动机”,但是他却具有用口语创作所谓“语体诗”、“白话诗”的动机, 此动机促使他最终创作出第一部白话诗集女4 神。这可以从女神的创作背景来分析。第一,启蒙。郭沫若曾自述“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见的中国白话诗,是康白情的送许德市赴欧洲,里面有我们喊了出来,我们便做得出去那样的话 (大意 ),我感觉得这倒真是白话。是这诗使我增长了自信,我便把我以前做过的一些口语形态的诗,少数抄寄去投

19、稿这便是我凫进文学潮流里面来的真正的开始” 10 。由此可以得知郭沫若因为看到了康白情的白话诗而深受影响,开始大胆地尝试这种新的文艺形式。第二,催化剂。从女神的创作背景来看,还有一个 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惠特曼。郭沫若曾说“是惠特曼使我在诗的感兴上发过一次狂”,“当我接近惠特曼的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人的郁积和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将近三四个月的期间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来猛袭,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因而我有最初的一部诗集女神的集成” 11 。 郭沫若还说过:“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都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飘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

20、,我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12 因此,在惠特曼的影响下 ,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等作品诞生了。 在开始决定尝试新的文艺形式之后,与惠特曼的接触,催化了女神的诞生。第三,灵感。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那时候他“每天都陶醉在诗里面”,“每当诗的灵感袭来就像发疟疾一样时冷时热,激动得手都在颤抖,有时抖得连字也写不下去” 13 。“涌出来”,“写也写不赢”这样类似的表述很多,说明郭沫若在创作中的一个灵感突发期,使得他一方面来不及选择、推敲语言,无意识中把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家乡方言也连带着涌现出来;另一方面因为他本来就具有创作“口语诗”的动机,因此他放纵 自己不去做深入地辩

21、证以精心挑选书面语言,而是追求快速地用自己的语言把灵感记录下来。由启蒙到激化再到灵感的爆发,最终他用他的口语创作出了他所向往的极端自由的白话诗集女神。 这样分析了,其实很简单,郭沫若女神中出现乐山方言,其实并不是故意的,也并不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所以选用方言表达,他只是在创作“口语诗”的动机的影响下在无意识地“部分复活了他的家乡语言”,这与他追求自由不羁的气质。和有意识地创作“口语”诗的动机是相符合的,郭沫若用他的口语创作了女神。 郭沫若生活的环境,教育环境和他成长的经历 使得乐山方言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潜伏起来了,因此在他的口语中出现了乐山方言词汇和句子。诗歌中出现大量的方言现在在文学创作

22、中是不严谨的,那么这样看似不严谨的方言现象是否会影响女神的价值呢和它的历史地位呢? 女神诞生于“五四”运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追求新颖和白话文的学风中应运而生,是这个“时代的产儿”。那么这个时代背景到底是怎样的呢? 20 世纪的人们越来越充分地感受到语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制约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特定语言与特定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社会结构和 社会的价值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4。在中国近现代转折的历史时期,创造新型文化与革新语言和改良文学在五四时期波澜壮阔地展开了,而在此时期,以白话文运动为标志的现代语言革命取得胜利,使得一个全新的文化创造领

23、域得以展开。换言之“五四”时期就是一个语言、文化、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身处那个时代的诗人感受到的是空前的自由和解放。由此看来,女5 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坏境中应运而生的,不管是它自由支配的行文结构、多样的诗歌形式还是通俗不羁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的。因此才有“女神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推 动了这个时代的前进” 15 这样的说法。而且女神一出版就受到高度地赞扬。闻一多就曾热情洋溢地评价道:“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为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 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 女神 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16

24、 。由此可见,女神中的带有方言现象的语言是完全符合“五四时代暴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的 17 。因此并不影响女神的地位和价值,反而使其成了“时代的产儿”并且推动这个时代的前进。 二、女神中的方 言现象 (一)词汇方面 女神中的方言现象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中,其中出现的方言词汇,大多都比较容易懂,因为同是属于北方方言区。比如:“他那 筋脉 隆起的金手” (雷峰塔下其一 );“返向那 沉黑 的海底流泪偷生” (“蜜桑索罗普”之夜歌 );“灶头”、“烟筒”、“脑经”等这些词语都非常贴切而且富有表现力。但是仍然有一些四川方言词汇对于非本方言区的读者来说比较艰涩。主要是实词,比如: ( 1)你又把我

25、推倒 , /我又把你 揎倒 。 光海 ( 2) a:塔下的河岸刀截了一样 斩齐 ; b:就好像一个跳舞的女郎 将就 你看。 金字塔 ( 3)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 凌冰 ? 新月与白云 ( 4)嗳!你 横顺 爱说这样 疯癫识倒 的话。 湘累 “揎倒”是一个方言词语,意思和“推倒”一样就是“推倒、推翻”的意思,这里不难看出,因为前面一句已经用了“推倒”这个词,后面换了一个同样意思的词语,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显示出了词汇的丰富多彩。“揎”在四川方言中就是一个形象的动词,就是指“推”这个动作,意义一样。如果实在要挑出一点不同,那就是“揎”一般指轻轻推,如轻推一下人,但是如果是使劲推移个很重的物体,如

26、一个重箱子,四川方言里面 也用“推”,这就是这两个词细微的差别。“斩齐”意思就是“整齐”,“斩”是一个动词,一般与“刀”搭配,这个词语是非常准确形象的。不难想象,一把长短不一的杂草,用刀在半腰斩下去,这样截断的一把草的横截面几乎是一个平面。这个词所形容的“齐”是简单的“整齐”所不能表达的,形象的方言词语使得意思表达更加准确。“将就”这个词包含有乐于靠拢的意思,但是与“勉强适应”不同。在方言语境中,“将就”一词大概就是“谦让、迁就、顺着某人的意思去做 ”往往出现在一个人很努力做一件事想要求得另外一个人的满意,但是怎么做都得不到他的欢 心的情景。在四川,很努力的那个人一旦不耐烦了就会说“你到底要咋

27、子?我难得将就你噢”。在文中,这个词语蕴含了女性以其娇羞、妩媚、活泼的姿态以讨得对方的欢心,或者说顺着对方的意思去展现自己的魅力。“凌冰”是指“冰”,乐山人往往称“冰”为“凌冰儿”,是个儿化词,但是“凌冰儿”并不是指方方正正的冰块,而是指自然凝结成的冰。如大雪之后,凝结在树叶或者树干上的金莹剔透的冰,这种形态是雪聚集之后凝结而6 成的,是不能认为塑造的。人为制造的冰称为“冰块”。乐山人称为“凌冰儿”往往包含有一种姿态可爱,令人喜爱的一位。而这里将“凌 冰儿”的“儿”这一后缀省略变成了一个双音词,在诗歌中这样的词更加响亮。“横顺”的意思是“不管怎么样,总是”包含有一种蛮不讲理的意蕴。“疯癫识倒”

28、的意思是“疯癫、颠倒错乱”之意,富于地域特色。 从虚词系统上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叹词和语气词。有研究乐山方言的学者就归纳了“咳、欸、吔、唷喂(唷喂呀)、哎唷喂呀”等五个叹词以及“喂、啵、咑、在、吼、嘞、呕、喔、喃、哒嘛”等十个语气词 18 。在女神中的出现的特色语气词如: 颛顼 (裸身披发,状如猩猩,率其党徒执同样武器出场 ) 叛逆徒!你们想往哪儿逃跑?天诛快 口尾呀!口尾呀!怎么了? 天在飞砂走石,地在震摇,山在爆, 女神之再生 诗句中的“喂呀 (口尾呀 )”是乐山方言的特色语气词,蕴含了一种雄浑语气,表达了最强烈的感情。在女神中出现的这类明显具有乐山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并不多,更多是是现代汉

29、语中的“啊、呀、哟”这类语气词,这些词并不是乐山方言所独有,但是在女神中却是方言用法。有学者就专门对此进行了论述,他们详细论述了这类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女神中的用法与普通话的用法大相径庭。并且 对“一口一个哟一口一个呀这是郭氏最基本的抒情语式” 19 这个判断进行了批判。的确“啊、呀、哟”并不是乐山方言所独有的语气词,但是在乐山方言中,这并不是郭氏特有的抒情语式,而是四川人说话的习惯,或者说这样的句式就是四川方言的特色句式。大量的语气词不仅使得诗歌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而且体现了作者创作时肆意纵横、无拘无束的诗人气质。 (二)语法方面 四川方言语法在女神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叠词。

30、如:“我们这五色的天球 看看 怕要震破!”(女神之再生);“只好学着人的声音 叫叫 !”(巨炮之教训 。这两句的叠词都是动词叠加起来的合成词,在第一句中“看看”其实是可以省略的,“我们这五色天球怕要震破”依旧完整,但是“看看”这个动词合成的叠词却包含一个“缓慢、渐渐”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在此处方言词汇所蕴含的意蕴。而“叫叫”在这里的含义和“看看”不同,在这句中不能省略,但是如果说“只好学者人的声音叫”其实也很完整,但是“叫叫”不仅可以凑韵,而且包含一种非常勉强的意蕴,这是仅仅用一个动词“叫”所不能体现出的。第二个语法表现为“儿化韵”。女神中的“儿化韵”词汇如:“歌儿、月儿、轻轻儿、泪珠儿、今儿”

31、等。以“ 儿”字作为后缀,只是一个后缀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月儿”其实就是“月亮”,“今儿”其实就是指“今天、今日”,“儿化韵”是四川方言的特色,对于外地人来说或许非常绕口,但是对于四川人来说却可以发得非常顺畅,就好像一个音节,但是却含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这是四川人说话的习惯,比较简便明了。第三个语法是添加词“个”,如“在 个 孟春的黄昏时分,”(电火光中);“我怎能成就 个 纯洁的孩儿”(岸上)。这些句子中的“个”并不是量词,有人说也不是“一个”的省略,笔者认为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四川方言中添加“个”,也是可以 认为是“一个”的省略,比如“在个孟春的黄昏时分”,就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孟春的

32、黄昏时分”或者“在这个孟春的黄昏时7 分”。但是四川方言中添加“个”,更多的是“这个”或者“是个”的省略。比如有一点讽刺意味的说法“你个笨蛋”,这里其实就是“你这个笨蛋”或者“你是个笨蛋”,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这也是习惯语法,比较简洁明了。 (三)句法方面 女神中运用“把”字的诗句很多,但是真正以乐山方言句式出现的只有两处: ( 1)地球,我的母亲! 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 我要 把 自己的血液来 养我自己,养我兄弟姐妹们。 (地球, 我的母亲 ! ) ( 2)雨打平湖点点, 舟人相接殷勤。 登舟问草名, 我才不辨他的土音。 汲取一杯湖水, 把 来当作花瓶。 (西湖纪游赵公祠畔 ) 在这两处

33、中基本上形成了“把来”的句式,如果用书面语来解释,可以当做“把拿来”来理解。那么上面两句就是“我要把我自己的血液拿来养我自己”;“把(湖水)拿来当做花瓶”。除了这个句式以外,女神中还有类似于“涌着在”这类“ V+着 +在”,对于这种句式臧克家曾说这是“欧化句法” 20 。但也有人认为是凑韵,的确在现在的四川方言里存在这种句式,但是方言的语法 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没有办法考察到郭沫若所生活的时代乐山方言是否存在这样的语法,所以在此不加以论述。 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不会影响其价值,因为方言俗语是构成文学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的方言可以形象地烘托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演变,反映古

34、老中国千差万别的风情。著名作家鲁迅也对文学作品的方言加以肯定:“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各个地方的方言,把其中的语法和词汇,加以提炼,使他们表达上去的,它可以做得比仅用泛泛的话头的文章更加有意思” 21 。 总的来说,乐山方言对郭沫若来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方面,以至于自然流露于女神当中,但是却并没有影响到女神的历史地位,因为“初期时候的白话诗并不是从零开始生长的,而是动态地追踪郭沫若所说的口语形态,母语方言在其作品中自由出入,不仅影响了白话诗群中不同的个体,而且培育出了不同的白话诗风格,使其承载了丰富迥异的地域文化基因。” 22 包括

35、女神在内的五四新文学不仅发展了五四新文化的精神,而且弘扬了新文化的创造品格。女神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使读者体会到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而且 有一些带有明显方言因素的词语特别是语气虚词,在女神出版之后就大量涌入了白话诗的创作之中,使得中国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地完善起来。这是郭沫若对白话诗创作的贡献,也8 是乐山方言甚至是四川方言对于文学的创作的贡献。 注释: 1胡忱 ,王泽龙 .近三十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 .郭沫若学刊 .2009.(3) 2黄泽佩 .女神中的乐山方言词语 .郭沫若学刊 .1997.(4) 3郭沫若 .诗歌的创作 .文学 . 1941-4-27.(3) 4徐克文 .也谈女神的地

36、方色彩 .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编:郭沫若 研究论丛第 3辑 .1990. 5颜同林 .乐山方言与女神 .郭沫若学刊 .2008.(2) 6卢衍鹏 .话语的狂欢 -试谈“川普”的审美价值 .社会科学家 .2005-10 增刊 . 7王训昭 .卢正言 .邵华 .肖斌如 .林明华 .郭沫若研究资料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3) 8王训昭 .卢正言 .邵华 .肖斌如 .林明华 .郭沫若研究资料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3) 9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16 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10郭沫若 .凫进文艺的新潮 .文哨 .1945-07-05. 19

37、45.(2) 11郭沫若 .序我的诗 .郭沫若文集 .第 13 卷 .1944-01-05.121 12郭沫若 .序我的诗 .郭沫若文集 .第 13 卷 .1944-01-05.121 13郭沫若 .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 .文学知识 .1959. 1958-11-27 14 萎 彼德 特鲁 基尔鳊 谭志明肖孝全译社会语言学 .西安 :陕西人 民出版社 .1990. 15袁红涛 .新时代的歌声 .郭沫若学刊 .2002.(1) 16闻一多 .闻一多全集 .第 3 卷 .北京:三联书店 .1982.35. 17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16 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18赖先刚 .乐山方言 .成都 :巴蜀书社 .2000. 19伊沙 .抛开历史我不读 郭沫若批判 .伊沙等著 .十诗人批判书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20臧克家 .反抗的、自由的、创造的女神 .克家论诗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174 21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鲁迅全集第 6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97. 22颜同林 .乐山方言与女神 .郭沫若学刊 .200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