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373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陶渊明田园诗 农民形象 的 缺憾 及其 形成的历史 原因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陶渊明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伟大诗人,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 新流派一田园诗派。他以质朴平淡的艺术风格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体现安贫乐道鄙夷功名利禄的崇高品质,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与爱戴。但遗憾的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很少出现真切鲜明的农民形象,这不得不说是其田园诗内容及思想情感的一个缺憾。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时代 崇尚虚无 远离社会的创作风气的影响;二是陶、孟氏家族遗风的影响;三是魏晋文人清

2、高和自恋的影响;四是其自身独特的交友原则的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 ; 田园诗 ;农民形象;缺憾;成因 The dearth of tao yuanming idyllic farmers image of their formation historical reasons Abstract: As Chinas first tao yuanming in pastoral scenery and pastoral poetry creation of subject of the great poet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creating a new gen

3、re a pastoral poetry.He with plain and insipid artistic style GongGeng described his own life, reflect the contempt LiLu virtuous kuang, won the lofty quality posterity admiration and love. But unfortunately, tao yuanming idyllic rarely true in stark farmers image, this had to say its idyllic conten

4、t and one of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regret. The main reasons: one is the wei jin time advocate nothing away from societys creation - style influence; second:it is contented, monteggia family influence; Third, Wei Chin Bookmen were lofty and the impact of narcissism;a legacy Four is its own pat

5、h of friends of influence. keyword: Tao yuanming; Idyllic poems; Farmers image; Imperfections; causes 1 一、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谥号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 马,封长沙郡公,在东晋时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

6、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 ,被讥为“小人”。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 8 岁)父亲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小官,终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 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标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 1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在诗歌、

7、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 魅力。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 艺术 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概括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 有以下几方面 : 一是“猛志” 的理想与 高洁的 志趣 。 如 杂诗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归园田居 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饮酒 之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诗句 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 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 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二是 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 如归园田居 之二 :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归园田居 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于西田获早稻: “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

9、获辞此难。这些诗句体现出作者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反映了他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三是 描写他田园生活的 窘 困 状况 。如 归园田居 之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 示庞主簿邓治中 :“ 风雨纵横至 ,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 寒夜无被眠 。” 有会而作 :“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 乞食 :“ 饥来驱我去 ,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 叩门拙言辞。 ”诗中 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 读者可窥见 战乱和灾害 带给他的悲惨情景。 四是畅想心中的理想 社会 , 彻底否

10、定当时晋代的社会政治 。如 桃花源 :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里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显得特别 平和、宁静、 温馨和 幸福。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2 明 能够做到 这一步与 他 多年的躬耕和 窘 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之间做选择,出仕时想隐居,隐居时想出仕,心情很矛盾。他的最后辞官归隐集中反映了

11、陶渊明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情趣。这种选择,既 包含了壮志未酬的无奈,又寄予了独善其身的愿望。在时隐时仕期间,他目睹了世道人心的险恶,又经历了纯朴平淡的田园生活,所以一些在农村田园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物或事情在他的诗中便变得富有诗意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等,他的诗不追求语言的华丽,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巩溪诗话卷五)2。苏轼曾评价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一评论几乎都触摸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精髓:淳朴自然

12、的情感,简洁平淡的语句,生动传神的意境。千百年来,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之所以被人所推崇,是因为他的诗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真情感受 。 陶诗 在 中国 文学史上 有着极高 的地位 。 第一,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第二,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第三,他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隽 永的风格,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做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 。 二、 陶渊明 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 纵观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3、在东晋 诗坛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 之时, 陶渊明 归隐后 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但无论是作为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歌,还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笔触还没有有深入到社会矛盾的最尖锐之处,还未能真正揭露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即作为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在他的诗中却没有正面描写或直 接反映同时代农民酸甜苦辣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况,我们看到的只是他自己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和心情感受,如陶渊明生活的后期,他尽管生活在农村,但是在他家中却有童仆门生,其生活与贫苦农民还是有一定的差

14、距的,而且长期生活在农村,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经常有接触,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应该是有所了解的,我们可以从他做彭泽令时可以看出:“送一力给其子,书日: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待之” (萧统陶渊明传) 3。 由此可知,陶渊明叮嘱儿子要爱护长工,说明他是很关心农民的,因此在他的诗中应 当有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的,但是陶渊明却没有这样做。晋安帝义熙六年, 在豫章 、 浔阳一带,曾发生了很多的农民起义。浔阳是陶渊明的家乡,但陶诗中 却没有描写 发生在家乡的这些大事。 而在这时候所作的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有: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绕霜露,风气

15、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诗人只写出了自己 一天艰辛劳动后回到家中休息的快慰 , 也 很 真实 地写出了 作为一个 士人的特殊感受, 但我们从中却 看不出生活在兵荒战乱中的农民的生活 状况 。 写于同一年的还有移居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才有心情和友人吟诗作赋,饮酒言笑,享受纯3 真的人间情谊,而无一句直接描写农民起义或描写战争带给农民灾难的生活实景,可以说陶渊

16、明关切自身多余关切农民。 细读 陶诗 可知,陶渊明 对农民日常生活 的 痛苦 与煎熬 可以说 少 有 涉及 。 劝农其三云:“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兢逐;桑妇霄兴,农夫野宿。”这里把及时行乐的士女同 “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 相对比,虽然触及到了农民的艰苦生涯,但是没有开展具体的描写。饮酒其九云: “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褴缕茅詹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 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诗中的田父,照 字面理解 应指农夫, 写的应该是关于

17、农夫的, 但全篇构思模仿楚辞的渔父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这几句其实是 通过假设问答来表明自己不 愿再出仕的意志。 陶诗中的田父跟楚辞中的渔父的角色作用都是一样的, 都是虚构的,饮酒其九 全诗 的中心并不 在于写田父,而 是以 问答 这一方式 来表明自己对仕途进退的态度。这显然不是描绘农民生活。 我们再来看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 一 :“ 误落尘网 中 ,一去三十 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他把官场比作是“尘网”和“樊笼”,而把田园比作是“旧林”和“故渊”, 描绘 了 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 这些抒发

18、无疑是作者的个人心境。归园田居 二 :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 麻长 ” 。 写与农民之间的交往,尽管 有农民形象 的 出现,但 双方的交往却是“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作者田园劳动时的心情, 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农民整日在田里劳作的朴素形象,极富有美感,然而这些都是作 者自己的劳作形象。 归园田居 五 :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进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回家后与邻居通宵达旦轻松愉快的情景,诗中一些 邻居的形象 则 较为模糊,只具体描写了劳动后的欢乐

19、,表达了对劳动的认识,而没有具 体 的 农民形象的 描述 。 总之, 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 偶尔 也 有 农民形象,但只是作为 衬托 出现的 。 陶渊明 自己毕竟还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在农村,他在农村互 吐 衷情的对象更多 的还是和他身份相近的退职官僚、乡村绅士 等 ,趣味相投的人物,而不是一般的贫苦农民。 如移居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问多素心人,乐于熟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光,取足蔽床席。领取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人交代移居南村乃为了与“素心人”朝夕相处,能与他们“ 抗言谈在昔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说明诗人的

20、友邻们不是优游笑傲之徒,也不是憨厚朴实的农民,而是一批有头脑有见解、跟他一样能品评历史的人物。 陶渊明 鄙夷功名利禄,洁身自好,彻底决绝官场,毅然投身于大自然,热爱农村生活,开创田园诗风,被 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成了多少文人寻求精神慰藉的栖息地。这些固然不错,但从上述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分析可知,陶渊明实际上是农民眼中的“大文化人”、官僚文人眼中的“小农劳动者”。他的 田园诗 对统治东晋诗坛一百多年的玄言诗来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心田,一丝清风扑面而来,但就是见不到重大的社会生活题材。 同样是处于乱世, 与 诗圣 杜甫 的诗 相比 较 , 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在杜甫很多诗作中都有描述与

21、反映, 陶 诗 既没有像 “ 三吏 ” 、 “ 三别 ” 那样描绘农民由于 战乱造成农村凋敝所遭受的痛苦 ,也没有像负荆行那样描绘农民 的 日常生活, 更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白居易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吃人”这样直接揭露统治阶级腐败而劳4 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诗歌, 只描写了自己 离开尔虞我诈的官场后 对 纯朴乡村生活及农业劳动 的 喜爱 ,抒发田园生活带给他的无比惬意与满足。 陶渊明田园诗 主要 在于表现 他 对 田园生活 的 热爱和 表达他归隐后的心态,而不是 通过 刻画农民 的形象 反映东晋各种战乱而造成广大百姓的苦难 。关心庄稼而不刻画农民 形象及农民苦难, 这无疑是

22、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 缺 憾,也是 陶渊明田园诗 情感世界的一 大 缺 憾 。 三、 陶渊明田园诗 农民形象缺席的历史原因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 上 的这种 缺憾 , 首先是 受当时诗坛创作 风气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 时序篇中说: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意疏。” 5这里指出了玄学虽兴于 “ 中朝 ” ,但繁盛于东晋,又指出东晋文体受 “ 清淡 ” 余气的影响,其结果是:无论诗赋, 其 内容皆以老庄思想为 主 ,形成 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 ” 之普遍创作风气 。南渡之后,受玄学的影响,士人的心态又有变化。他们从国破家亡的悲伤里恢

23、复过来之后,便走进了一个偏安的心境之中,追求宁静的精神大地。他们从西晋士人的放荡纵欲的趣味里摆脱出来,寻求潇洒飘逸的旨趣。他们从风度翩翩地处世,流连于山水之间,爱好书法、绘画和音乐,向往着仙的境界和佛德境界。一句话,他们追求着一个宁静高雅潇洒的人生。由于这样一个人生也不低俗,因此他们也是实现了的,虽然半壁山河尚沦敌手。 4西晋后期,玄学已成为了士大夫的思想理论,这种理论又经东晋诸人之手,与佛 教思想结合起来,反映当时了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因此文人大多创作出来的 文学 都是与 时代相疏离 的。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玄言诗弥漫诗坛 的 时期里 ,因此, 其 在创作上受此影响,大多写的是

24、关于田园中山水风光和自己 “ 日夕而出,日落而归 ”的田园劳作生活以及从中得到的喜悦之情和体验,而很少写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贫苦生活,他写的大多数内容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 不过,尽管如此, 陶渊明 能够在这样的创作风气中打破玄言诗的束缚 , 能用 朴素 清新 的语言 真实 表现农村的优美风光和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体验,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 从 另一方 面 来看 ,他毕竟不能进一步冲破束缚,用他的诗去 真实 描写 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真实状况和痛苦 ,这说明不良的时代创作风气严重的 影响诗人的创作。 不关心动乱的社会现实 和农民 的痛苦,是建安以后特别是东晋时期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风气。 夏承

25、焘先生在陶潜与孙思中写道:“东晋六朝两三百年的历史,是一部规模相当大的相斫书,可是那时文人诗篇里反映人民被战争驱役杀戮的苦痛的却非常之少;这不但陶潜一家如此,我们读东晋六朝全部文人诗,差不多十九如此。大概这些作家们,很鄙视这些黑暗龌龊的社会现实,以为不堪污其笔墨的!杰出的大家陶渊明也不 例外。建安时代曹、王的乐府遗风,到了这时,真是陵夷殆尽了!于此,我们不得不惊叹陈子昂、杜甫诸家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伟大意义!” 6从这一段 话 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田园诗中很少反映农民生活痛苦 的主要原因所在 。 其次 , 家族遗风影响。陶渊明没落官宦的家族背景对他“清”“傲”的人格的影响,使他与真正的农民始终

26、有一定的距离, 具体表现在不同生活方式及爱好方面的差异,说到底, 即受到当时一般知识分子世界观 、 人生观的制约 。 陶渊明出身于 没 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 卓 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 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但好景不长, 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家庭 很快趋于 衰微。孤儿寡母, 后 多 寄居 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外祖父家里藏书 很 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能够遍读 庄老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 “ 异书 ” 。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 向来“ 行不苟合,年无5 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

27、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 渊明 “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7逮钦立语 。年幼的陶 渊明 耳濡目染,从小深受外祖父“名士风度” 的影响与熏陶 , 长大后,无论是 个性 还是 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可知其精神生活远高于物质追求,也颇具名士风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年轻的陶渊明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所谓“ 猛志逸四海 ” 。 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之二 ),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

28、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 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可见,虽然声称“ 性本爱丘山 ”,但“陶渊明的“ 爱丘山 ”与真正的农民深爱农村是不同的,农民爱农村其实就是爱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生活的家乡,而陶渊明“ 爱丘山 ”则是决绝官场后的无奈选择,田园生活虽让他感到清新、自由,甚至赏心悦目,但充其量只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一种审美观照与体验。正如他移居二中所写: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 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

29、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春秋登高赋诗,闲时 斟酒谈玄,农忙躬耕劳作,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这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将农村生活完全艺术化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园生活,更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田园生活。他虽厌恶尔虞我诈的达官贵人,但与地道的农民也没有什么共同的志向和情趣。显然,要他与常一身泥浆、整天在农田里辛勤耕作,不懂如何吟诗、如何儒雅的农民深交并真切地反映他们的内心思想与真切情感,说实话,确实难其所为 。 第三,文人的清高与自恋,也间接地影响了他的田园诗的。在魏晋风流的影响下,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他们往往追 求的是自然、超然物外、清淡的生活。因此当时的文人往

30、往都显得比较清高,自恋,往往对现实社会莫不关心,对农村农民极少关心,与农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他们只注重自己的精神状态。陶渊明正是处于这样的魏晋风流弥漫的环境里,因此在创作上受此影响,在题材选择上往往是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的一句话:“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8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于 自然地热爱、对于自然地衷情。正因为他对于自然的衷情,所以他在田园诗中才忽略了农村中的主人公 农民,因此在他的田园诗中没有正面或直接描写农民形象

31、。 第四, 陶渊明的交友 原则 ,也影响了他的田园诗的内容。从陶渊明的交 友 中可以看出他的交友遵循着一定的原则,答庞参军诗说: “ 不有同好,云胡能亲? ” 这体现了陶渊明交友的原则, 首先看重的是两个人之间是否有相同的爱好。 陶渊明交友, 看 重的是对方 的爱好和情趣。所谓 “ 爱我者一何可爱 ” 9,为他人理解和喜欢,是彼此之间交往的最主要的条件,也是人们 深入交往的前提 。 他虽与官场彻底决 裂,退隐躬耕,但他与地道的、纯粹的农民终究还是不同。 从 陶渊明与慧远,颜延之、庞参军、丁柴桑等人的交往 可以看出, 他对 “ 同好 ” 的 欣赏 。在与以上好友 交往中,与庐山慧远的交往尤为 突

32、出 , 这实际上 是东晋名士与名僧交往的风气所致。他们两个之所以交往是因为都喜爱老庄,相同的兴趣,同样的爱好使得他们成了最好的知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慧远超 世 脱俗的人格与陶渊明的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 思想在精6 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陶渊明与颜延之两家居所相近,虽然只不过有两次短暂的交往, 相处 的 时间 并不是很 长,但他们的感情 却 很深 ,这是因为他 们有相同的爱好,所以 陶渊明 去世 以后,颜延之作陶征士诔深情追忆了他与陶渊明的交往, 追忆了 和他在一起时的 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坦承相言 的时光 。 再读移居诗:“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问多素心人,乐于熟晨夕,怀此颇有平,今日从兹役

33、。” 可以看出,他之所以 移居南村,并 不是为了那里的住所 ,而是因为那边有不少 “ 素心人 ” ,这些 “ 素心人 ” 指江州官府中一些与他志同道合 的 僚佐,他觉得与这些心地素朴的人朝夕相处,是件很快乐的事 ,因为 他们 可以 一起赏文赋诗,宴饮高论 。 尽管那时候陶渊明在物质方面不是很充 裕 ,但他与这么多的朋友在一起, 使得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充实。陶渊明移居南村的很大原因就是想与江州僚佐 们 一起饮酒赋诗。因为与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可以常聚,读书议论,解读玄理。因为他们追求的都是超脱世俗的精神生活。 如上所述,陶渊明归田以后, 交游圈主要集中在部分 江州僚佐 、文人墨士 与超脱 尘

34、俗 的高僧之中。他 常与这些朋友游宴赋诗,得到了许多慰藉和乐趣。 种田并不是他归隐后的唯一生活,他有着农民无法企及 的 情趣:弹琴、赋诗、 赏 菊、出游。所以他更多的喜欢写与他有共同爱好的颜延之 之 类的文人墨士和江州官员之类的人。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 自己 农村生活的 真实反映 , 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但是,作为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在诗的内容中却没有具体的农民形象,没有描写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和 各种 战乱造成的农村凋敝荒凉的 景象 ,这无疑是陶渊明田园诗 内容 的一个缺 憾 。 探讨陶渊明田

35、园诗思想内容上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创作。 注释: 1陶渊明资料汇编(上编) 北京:中华书局 , 1962 15 2王叔岷 陶渊明诗笺证稿附录二陶渊明及其诗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5 546 3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9 63 4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浙江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1 68 5陆侃如 牟世金 文心雕龙译注 山东:齐鲁书社, 1981 78 6参考夏承焘先生陶潜与孙思转 钟优民 陶渊明论集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145 7逮钦立 陶渊明集 http:/ 2011 5 22 8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81 183 9引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