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374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金性尧年谱简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金性尧年谱简编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前言 本年谱简编是在金文男编金性尧年表的基础上,参考金性尧自己的着述、有关亲友师生等的回忆文字编撰而成。参考引述的内容均在文中一一注明 ,在此谨致衷心感谢! 一九一六年,( 1 岁) 5 月 5 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北大街桑园弄口的金家老屋。祖父金祥绶,父亲金炳生,母亲甘葆壬。金性尧为其长子,小名大毛。 金文男 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家世 :曾祖父金祥绶是养子,二十世纪十年代时,他先是在上海推销颜料,后来和人合开了一家名为“公和来”的颜料店,同时销售德国进口颜料。

2、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颜料短缺,奇货可居而致富。富裕后的曾祖父先是在老家购地百余亩,又在老屋地基定海北大街桑园弄口造起了一座精美的金家大屋 ,由此名声大振,被列为民国时期定海工商局“ 八大家”之一。 祖父金炳生也是养子,他继承了祖父的“公和来”颜料店股份。 1915 年左右,金炳生娶定海老家近邻甘茂庭中医的三女儿甘葆壬为妻。生育二子一女,长子性尧、次子性舜、女儿维新。 一九二二 一九三一年( 6 15岁) 6 到 12岁在定海阮氏私塾上学,由阮家父子阮乃逊与阮洁生教书,读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论语等。 13 到 15 岁在定海王家祠堂私塾上学,学习内容除古文外,增加了英语和数学。

3、 金性尧着风土小记忆三家村 :凡是一向生长在偏僻一点的乡下的,多数要经过几年幼学琼林 ,大中论孟之类的“熏陶”。教师也多数有一点功名的,大约自举人至于秀才。举人以上因为总可弄到一官半职,所以也不会来过这种冷板凳生涯了 。这就是所谓私塾。用新一点的话来说,正是知识分子的没落的一途,但这并没有辱没三家村老师们的意思,我们可以老老实实的捧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来,他非惟是没落的贵族,而且还是文献无征的亡国之后 金文男为金性尧的第三女儿。 星屋杂忆,金文男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年 12 月版。我的父亲是金文男撰写的该书代前言。 金家大屋建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一座前后三进三道,朱漆卷棚廊子

4、,雕梁 镂窗,呈回字形的两层砖木结构大楼房。第一进屋为五开间正楼三厢房的走马楼,楼内屋屋相连,廊廊相通。房屋建筑用九桁穿斗结构,重檐硬山顶,甚为气派。据老定海说,此屋的走马楼为定海建筑之首。可惜如此漂亮且具有建筑及文物保护价值的走马楼已于 1998 年初在定海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剩下的第二、三进房屋, 2002 年 5 月 20 日被列为舟山市市级文物保护点,却已破旧不堪,满目苍凉。令父亲心痛不已。 摘自星屋杂忆我的父亲 家世金文男着 风土小记金性尧着,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年 12 月第一版。 3 金性尧着一盏录我与书 :二 这里且先说一下我买书的经过。 世上的事情之变化发展,大抵皆有点因

5、缘。说是因缘,或者觉得近乎神秘或离奇,那末,换一个词眼,就是所谓机 会吧 三 话又说得远了,把它拉得近一点。 我并非想仿效道学先生的口吻,为三纲六艺说教,但猥亵的读物和阅者的年龄,无论如何是需要一段距离。幸而我们那时所看到的不过是书中的片断。接着,让我跳开一程未说,我们又从公案演义跳到了较新一点的鸳鸯蝴蝶派的圈子里面了,我并把不肖生以来的武侠小说也包括在里面。因为其基本的精神,不管旖旎温柔的鸳也蝶也,或离奇惝悦的刀也剑也,原是出于一元的 金性尧着一盏录絮叨 :已故张寿镛先生的约园着作选辑中,有一篇四明丛书凡例,其中说:“是编之刻,虽由寿镛发起,而吴兴张 君秉三首先赞助最后则忻君绍如专任其事。”

6、这里提到的忻君绍如,就是先师忻江明先生,恰好手头有一篇旧作旧简,便引起我对师门的回忆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私塾生活 :十年的私塾教育给父亲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使他日后的“散文牢固扎根于传统之中”(美国学者耿德华之语),父亲晚年所撰散文的境界中也提到:“散文作家还得和旧学结点缘,使人感到空灵中自有一种酽然之味,而不流于空疏。”当然,父亲也深刻认识到私塾教育的流弊,在他青年时所撰的忆三家村中就提到:“我想,以十余年授受之谊说来,我是应该感谢 几位老师的。然而,以我所受于他们的痛苦和流弊而论,恕我直率地说,却是从心底送出的憎恶。”这便是私塾教育在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两重性。 一九三二年( 16

7、岁) 在定海认识去姐姐家避战乱的上海远亲武桂芳 ,不久订婚。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婚姻: 母亲武桂芳比父亲大一岁,祖籍也是浙江定海。舟山人的风俗是喜欢讨“大娘子”的。 1932 年,为躲避“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对上海的进攻, 17 岁的母亲随外婆来到定海武芸芝堂姐家。当时金家大屋的大门正对着武芸芝家的后门,而武芸芝的丈夫又是祖母的哥哥。一点点沾亲带故,又都 喜爱读书写作,使父亲和母亲很快走到了一起,不久便定下了婚事。并于 1935 年结婚,父亲时年 20 虚岁,母亲 21 虚岁。 一盏录金 性尧着,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2 月第 1 版。是当代学者文史丛谈系列之一。当代学者文史丛谈包

8、括:金性尧一盏录、邓云乡皇城根寻梦、周劭一管集、陈诏文史拾穗、涂宗涛苹楼夕照集、来新夏依然集、宁宗一走进困惑、王春瑜老牛堂三记、黄裳书林一枝、林鹏蒙斋读书记、谢兴尧堪隐斋杂着。 武桂芳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高中时的国文老师就是着名作家、记者曹聚仁。她喜爱写作,文笔非常漂亮,高中时期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时得过第一名,照片还上过当时的报纸。在 她去世时,哀悼者送来的挽联中就有春风得意第一之句。 母亲的文章不仅文笔清新流丽,意境也很独特。巴人在 1939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由母亲、柯灵、关露等八人的合着松涛集编后记中写道:桂芳寄情于事,疑似于散文小说之间,别有悠远境界。 2

9、004 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卷中有道作文分析题,选的范文就是母亲的散文怀远天的老人,是母亲当年追忆外公之作,写得非常感人。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 我的父亲 婚姻 4 一九三三年( 17岁) 随全家迁往上海。 金文男著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家世: 1933 年,祖父为继承曾祖父的事业,率全家迁居上海,先是租房居住。 一九三四年( 18岁) 在上海中华煤球公司工作,业余为家乡的舟报欸乃副刊写稿。 下半年和乐时鸣、胡世奎、周中奎等舟山籍青年在上海创办微明文学社,以金振华化名担任社长,出版微明月刊。 11 12 月 与鲁迅通信四封。 金性尧着伸脚录关于鲁迅的 四封信 : 一九三四年,我在中华

10、煤球公司工作,当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职业青年,业余曾经向乡间的报刊写稿,写的也就是杂文,因而想和鲁迅先生谈谈,便写信到内山书店托他们转交,动机只是出于年轻人的含有稚气的冲动,一定要说目的,无非想见见鲁迅先生的丰采。第二天,就收到回信。信里说,“但面谈一节,在时间和环境上,颇不容易,因为敝寓不能招待来客,而在书店约人会晤,则虽不过平常晤谈,也会引人疑是有什幺重要事件的”,因此只好谢绝了。这在我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他居然会写回信给我,而且把不能会晤的理由说一说。话没有几句, 却使人感到诚恳。我查一查他的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日记,他是一收到信就复的。我寄给他的信,原是写的金性尧,是用毛笔写

11、的,也许写得潦草些,“性”字被看成了“惟”字,又觉得不好意思向他纠正,到写第二封信时,索性将错就错,写成了金惟尧,也仍然不脱稚气 由于时间已隔了五十余年,自己的记忆力也在锐退,有些情节已经记不清楚,信上的年份,是从人文版的鲁迅全集的日记中查到的,而那部鲁迅全集,还是鲁迅纪念馆送给我的,可惜只有着作部分而无译作部分。现在文艺界也在谈论佛洛伊德的学说,因此就使我想起鲁迅译的厨川白村的 苦闷的象征来,但时至今日,我的书架上已没有鲁迅的单行本和译作了。过去,我曾经以有初版本的野草而自豪,对毛边的坟与华盖集等也特别喜欢。还有黄裳先生送我的第二版的呐喊,其中还保留着不周山。 “怎幺?鲁迅的着作也要抄得去幺

12、 ?”就在“四人帮”时期,好多的熟人都瞪着惊异的双眼问过我,然而事实也就是抄得去了。 金文男星屋杂忆和鲁迅通的四封信 : 1957 年时,父亲得知沈鹏年先生正收集研究鲁迅的资料,便将四封原信赠送给沈先生。沈先生特地函告了许广平,许广平将它们编入北京鲁迅博物馆1959 年 7 月编的鲁迅手迹和藏书目录中。 1964 年时,沈鹏年将此四封信交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后编入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文物珍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6 年版)。 1982 年,上海鲁迅纪念馆与父亲正式办理了捐赠手续。 金性尧着伸脚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5 一九三五年( 19岁) 在上海与武桂芳结婚。 金文男编星屋杂

13、忆我的父亲婚姻: 于 1935年结婚,父亲时年 20虚岁,母亲 21虚岁。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因为大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他们不用担心生计,整天在家读书写作,出门逛街也是去书店购书或者购买文物字画等,偶尔也携手一起拜访朋友,并经常参加一些文坛的活动。 三十年代中期,也即母亲结婚前后,她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曾以“木圭”为笔名,先后在鲁迅风、离骚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还出版了与他人合着松涛集和个人作品集背上了十字架,并将签名本背上了十字架一书赠送给许广平先生。 一九三六 一九三七年( 20 21 岁) 师从忻江明进士,读春秋左氏传、毛诗、尚书等圣贤经传。 与若英相识。 在上海北京西路家中,不定时举办

14、文学和音乐聚会。 秋,参加鲁迅丧仪。 12 月 在青年界发表文章。 金性尧着一盏录絮叨 : 已故张寿镛先生的约园着作选 辑中,有一篇四明丛书凡例,其中说:“是编之刻,虽由寿镛发起,而吴兴张君秉三首先赞助最后则忻君绍如专任其事。”这里提到的忻君绍如,就是先师忻江明先生,恰好手头有一篇旧作旧简,便引起我对师门的回忆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家世: 1936 年左右,祖父母在今北京西路(时名爱文义路)1110 弄开始建造 14 幢石库门房子,并以祖母名称之为“葆壬里”。 金性尧着风土小记忆若英: 今年春天,在报上看到若英先生 (以下略去称呼 )在某地遇到不测,心里倒又添了一点枨触,未尝不想写篇小文纪

15、念一下。继而又觉 得这消息既非得诸目击,报上也说事情的虚实一时无从证明,深恐误于传闻,故而复掩卷作罢,惟有默祝其为海外东坡之谣。后来果然知道英公无恙,犹在人间,于是也就把此事搁在脑后了 金性尧着闭关录鲁迅丧仪之忆: 我在乡间和上海,看了许多豪绅的“大出丧”。 1936 年秋,从前一天的大晚报上,看到鲁迅逝世的消息,遗体移至胶州路的万国殡仪馆。这是上海第一流的殡仪馆,因为也有外国人去殡厝,所以规定不可嚎哭,不可焚烧香烛,不可举办酒菜。 第二天,我和妻子武桂芳草草进了午膳后,走进殡仪馆。我因讨厌过去“大出丧”的市侩气,所 以特地不用这三字。唐 弢 写了一篇向高墙头示威,倒是深中腠理 母亲与许广平的

16、交往是颇为密切的 。先是去许广平家参加地下刊物上海妇女杂质的校对,不久又由许广平介绍参加上海妇女编辑委员会,还经常跟随许广平外出采访、报道孤岛时期上海难民营及纱厂女工的生活,她的小说新生即以纱厂女工的生活为素材,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她还参加过文艺通讯写作班,是孤岛时期上海颇为活跃的女作家之一。 金性尧着一盏录,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 版。 6 一九三八年( 22岁) 4 月 5 月 在上海淮海路许广平家校勘鲁迅全集。 9 月 12 月 在上海市中华妇女补习学校担任义务教员。 11 月 与周木斋、周黎庵、王任叔、柯灵、唐合着的杂文集边鼓集出版。 4 月起 在文汇报世纪风发表文章。 8 月起 在译

17、报前哨、译报大家谈发表文章。 10 月起 在申报自由谈、申报春秋发表文章。 12 月起 在文艺发表文章。 尘无去世。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和鲁迅的 四通书信: 1938年 4月到 5月间,父亲到淮海路许广平家中帮助她校勘鲁迅全集,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中曾提到此事。同年 6 月 15日,鲁迅全集出版,父亲非常高兴,他在那年 11 月出版的边鼓集说到鲁迅全集一文中道: 在这“言路之窄,正如活路之窄”的上海,居然能有这样浩大的人力,物力,出版了厚厚二十大本的鲁迅全集,恰如出现了一颗子夜的巨星,那光芒,那重量, 那望不见的美,听不到的声,讲永远炫耀在人们的头上。然而,也因此而唤起了我们的回忆,

18、凄凉了我们的心。 金性尧着不殇录尘无的 : 记得夏衍先生说过,现在知道王尘无的人不多了。他指的是电影界方面,但尘无又是散文的一位能手,近年来散文选集出得很多,不知有没有选过他的作品?我曾经查过中国现代文学词典,没有他的名字,后来查了中国电影大辞典,才见到他的简历,即是作为影评家而列入 一九三九年( 23岁) 1 月 6 月 与孔另境、王任叔、柯灵、唐、许广平、周黎庵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鲁迅风周刊,担任主编。 7 月 与孔另境、王任叔、周木斋、周黎庵、唐、柯灵等人合着的杂文集横眉集出版。 1 月起 在自学旬刊发表文章。 12 月起 在大美晚报浅草发表文章。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编辑 : 193

19、8 年下半年,上海文坛上展开了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战,一些作家对“鲁迅风”杂文提出种种责难。父亲是当时上海文坛的“鲁迅风”杂文作家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索性办一个专门发表“鲁迅风”杂文的刊物,刊名就叫鲁7 迅风。在时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王任叔的支持和部署下,鲁迅风杂志创刊号于 1939年 1 月11 日出版 金性尧着伸脚录 掇忆: 我手头的一本鲁迅风合订本,解放后已送给了锡金同志,这次写此文前,为了核 对事实,又到师大图书馆翻阅了一下,也重温了四十年前文坛的一段旧史。岁月如流,其中不少作家都已先后逝世,前辈如望道师,西谛 (郑振铎 )师,王统照先生,魏金枝先生,许广平先生等,都是对鲁迅

20、风给以热情支持,也真令人有“一时俱逝”之感,而巴人 (王任叔 )先生更是最可怀念的一个。这刊物能够出版,主要是他的力量,我当时因为没有固定工作,所以就由我处理些组稿、发排和校对的具体事务。他的遵命集中有一篇 话旧,对于创刊的动机和宗旨,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家世 : 1939 年初,全家 搬进了弄底的 17 号那幢房屋,便是我们姐弟五人出生于成长的地方,也是父亲再次读书写作耕耘了一辈子的住所。“孤岛”时期,文汇报世纪风编辑柯灵曾邀集在沪作家举行“星期聚餐会”,父亲在家中设宴招待过这些作家。其余的 13 幢房子则用于出租,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由国家房地部门统一出租管理 金性尧

21、着闭关录此时有子不如无: 我家被“扫地出门”后,我母亲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光,属于所谓内部矛盾,分配至十平方米一间楼房,独处斗室。日常生活,依靠香港一位亲戚接济。每月约人民币三十元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 婚姻 : 结婚初四年,母亲还没生育,她性格活跃,经常参加进步活动,于 1940 年左右想去延安参加革命,父亲虽然心里不乐意也不反对。但在出发的前一天,她被祖母发现并关了起来,这样才没去成。 母亲于 1939 年生育大姐大男,之后又接二连三生育了三女一男,相夫教子的辛苦使母亲放弃了写作,解放后成了长江中学(后为青锋中学)的语文老师。 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在家的日子,就是在书房中,写字桌前度过的

22、。而对于我们姐弟五人的教育和培养,则基本都是由母亲承担的。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大姐冤死之后 : 1939 年 11 月 30 日 ,她出生在一个金漆木盆内 从此便有了“金硕子”的小名,父亲因此写过获虎记 一文,表达了他当年喜获“小于菟”的喜悦。 一九四年( 24岁) 在上海沪江大学附设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文艺思潮课上,听陈望道讲课。 秋冬或 1941 年春 为陈望道主办的语文展览会做宣传并任招待。 1 月起 在宇宙风(乙刊)、正言报草原发表文章。 金性尧着风土小记忆望道先生: 忆若英刚才于月前缴稿,现在又须重换了一个题目,不过内容恐怕还是一样的平淡无奇吧。 我和望道师的认识并不深,大约开始于

23、战后,在附设沪江大学的社会科学 研究所的文艺思潮上。似乎是民国二十九年春初吧。有一天,我忽然在报上看到一段广告,说是有一家补习社会科学的夜 金性尧着获虎记,收录在星屋小文,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1 年版。 8 校在招生,看科目和教授,都是最合我的兴趣。至于入学的资格,则只须高中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力就可以,这尤其适合我的条件了。因为我自小误于家长的顽固 自然也可说是爱护,自束发受书以来即在乡间的私塾摇头摆脑,过三家村生活。后来到了上海,要想进中学及大学即无论如何没法跨进这“学府”的高门槛,便此一直因循下来。这时忽然看见有这样一家补习学校,而且有史学及文艺的科目,而且又非出于滑头性质的“学店”,于

24、是真有“一见倾心 ”之喜,连忙按着地址前去报名。先碰到梁士莼先生,是前北平燕京大学的教授,约略的询我几句话就算及格了 一九四一年( 25岁) 唐云在吉祥寺的天禅室为他画了一幅扇画。 8 月 12 月 在上海主编萧萧半月刊,由长城书局出版。 9 月 在上海担任光华戏剧专科学校兼职语文教师。 11 月 在上海交通模范中学担任语文及历史教师。 散文集星屋小文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巴金担任责任编辑。 金性尧着闭关录吉祥寺: 上海的寺院,着名的有静安寺、玉佛寺、法藏寺,远一点的有龙华寺;素餐馆有功德林、觉寺,城隍庙 的松鹤楼,六马路的一家什幺馆子,但至今使我怀念的,却是僻处乍浦路的貌不惊人的吉祥寺

25、。在素餐中,说得上一甲一名,单说色香味之全,一眼望去,便使人垂涎,但并不是跑进去就有供应的,如果要请客,必须事先和方丈讲好,约定日期,他们才能采办膳料,通知厨师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主编 : 鲁迅风停办以后,父亲心犹不甘, 1941 年,与桑弧(李培林)一起办了一本萧萧杂志。父亲一人承担了全部的编辑事务,出版了发行则由桑弧联系长城书局负责 金性尧着闭关录忆 : 写“我的第一本书”,字数 只要千字,应当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想恰恰相反,对我恰恰是苦差使,因为我写的第一本书不在手头,六十余年前的事,很易淡忘。老人写这类文章,等于写自己的历史,历史必须力求真实 一九四二年( 26岁) 在上海家中自

26、修。 为古今杂志等刊物写稿。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为 撰稿: 古今是上海沦陷后出版的第一种文学期刊,从 1942 年 3 月创刊到 1944 年 10月休刊,共出版了 57期。这是一份在特殊历史时期中具有很强文学色彩的文史期刊,颇有特色。父亲在古今第 13 期至第 56 期上共发表了 23 篇文章。 由于古今颇为复杂的背景,抗战胜利后,凡为古今撰稿的作家一直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 金性尧着闭关录 琐忆 : 沦陷时期的出版物中,古今是较有特色的一份期刊。不料出了二十余期后,忽然宣告休刊了,我觉得很可惜;但休刊的原因,到现在还不明白,连解散费9 都是苏青给我出主意的。 古今的社址离我家较近,只要走

27、过两条马路就到。我于每天下午,到社中审稿或校样,所以也可算是古今的半个编辑,不过版权页上没有我的姓名。 一九四三年( 27岁) 5 月 1944 年夏 在上海新中国报任挂名记者。 7 月 1944 年 10 月 在上海古今出版社担任编辑。 4 月起 在风雨谈发表文章。 与瞿蜕园相识。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我的父亲为 撰稿: 后经周黎庵邀请,从 1943 年 7 月至 1944年 10 月间,父亲每天下午去古今社做半天的编辑工作,不过版权页上没有他的名字 金性尧着文抄借古话今: 一、与古今的一点因缘 到这期为止,古今恰恰出满了一周年, 编者先生想约几个朋友写点纪念之类的文字,承他的不弃,愿意在珠玉中

28、间放些砂砾进去。这在读者或者要感到涩目,正如一星砂砾的跑进眼中那样的不快,但在我却别有欣 慰之感 二、编辑与作者 古今的作者中,似乎以比较成熟的作者为多,除了区区自己之外。 关于刊物之刊载“老作家”稿子一点,仿佛一向被当作“物议沸腾”的对象。我以为这可分两点来谈,即原则与现象。在原则上,编者向成熟的作者征稿,是不错的。因为他们毕竟较为老练深刻而有力,艺术手腕能保持水准以上。但由于应付生计,或自以为俨然是个“名作家”了,往往就有一种敷衍马虎,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现象,似天才而实为懒惰,可以写得更好一点而偏不写!“反正是特约的,不由编者不登!”这恰恰和未成名的作者相反:他们唯恐编者不肯登,所 以写时

29、也特别卖力认真,把文章确能当作文章来写。但因限于本身的修养欠缺,和文字的接触疏稀,所以虽肯努力而终不能达到一般的水准 虽然这些努力决不会白化,经过“时间”的培育,终能结出结实的果来。然以现状而论,编者之心有余而力不足,亦正是难怪之理 三、对于古今的感想 嚼了这样的一串舌,回头来又看了一看自己的话,真觉得愈来愈拉扯了,用流行的譬喻来说,就是“跑野马”,将题目跑出八千里外。现在要想勒住缰绳,衔辔疾走的逃回来,却兀自的不能停蹄。我有一种偏见,以为文章应该从细小处浅近处着手,正如黎庵兄主张不妨来考据 一下纽子的起源(见十六期编后记)。而一经着手以后,却可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于海阔天空中使其“放诸四海

30、而皆准”,显出放荡、驰骋的姿态 舟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站 -文体娱乐 -海洋文化 -舟山名人 - 金性尧编古今的幕后传奇 (网址 http:/ 沈鹏年以 历史见证人和专业研究者的身份,揭开了上海沦陷时期金性尧参与汪伪刊物古今文史编辑的内幕。沈鹏年用他多年的研究和手头大量的书信实证,证实金性尧参与这两份刊物编辑工作,实乃为我党搜集地下情报,绝非外界所言的 “ 落水文人 ” 10 金性尧着伸脚录人世几回伤往事 : 我和瞿蜕园先生相识,开始于一九四三年。当时他因文稿事由北平来沪,但只匆匆一面,立谈数语。一九四九年后,在一家出版社的宴会上,与他不期而遇,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后来我调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31、因工作上的关系,和他常有接触。齐燕铭先生在世时,对上海的两位学者 很关心,一是谭正璧先生,一就是瞿先生。不久,他们两位被上编聘为特约编辑,而对瞿先生尤为倚重,例如李白集的校注 一九四四年( 28岁) 10 月 1945 年 7 月 在上海主编文史杂志。 散文集风土小记由太平书局出版。 杂文集文抄由北平新民书馆出版,周作人为该书撰写序文。 在艺文杂志上发表文章斗室微吟。 金文男编星屋杂忆主编 : 古今停刊后一月, 1944 年 11 月 16 日,父亲主编的文史悄然面世,封面采用的是汉武梁祠画像图案,上面横写着魏碑体“文史”两字(见本书第 37 页),古朴 典雅。文史的内容和作者大致与古今相同,

32、有部分文章还是古今的存稿,同时另辟了“文史随感”一栏,作者中有一个署名“撞庵”的,便是父亲的笔名,当取自民间谚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思,也间接地反映了父亲当时苦闷彷徨的心情。文史出了一期便不知何故停刊了。后在鲁风的支持下又复刊。 金性尧着闭关录 琐忆 : 休刊后,就要我编文史,但出了一期,文史却又要休刊了,原因我仍然不明白,所以文史第一期是有文载道名字的。撰稿人和内容大致和古今大同小异,有的还是古今存稿,只是另辟了“文 史随感”一栏,其中有个“撞庵”的,便是我的化名,意思取自谚语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这可能来自民间,也反映了旧时有些小市民的人生观。周作人于杨大瓢日记中末署十药草堂,则

33、后来的十堂原是省称。在新文学作家中,笔名和室名之多,恐无过于周氏兄弟了 艺文杂志斗室微吟( 1944年) :一、 气寒西北何人剑 声满东南几处萧 龚定安诗 施蛰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绕室旅行记,收在开明版的灯下集中,是讲他书斋内的庋藏设备等情形。读了很引起我的兴趣。最近又读了纪果庵先生在杂志六月号书房漫步一文,屈才也近 于这一类,不过多侧重书籍的收罗浏览的事,总之皆不外所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虽有些人对之掉头而去,如纪先生末后所云,“对不起又写了这样于人于己两无谓的文章”,但对于我似的读者,却不免要“引为同调”。 一九四五年( 29岁) 艺文杂志 1943 年 7 月由当时出任伪职的周作人创办,至 1945 年 5 月停刊,是抗战时 期北平的重要文学期刊,其后台为中日合办的新民印书馆,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及其弟子沈启无。创刊之时俞平伯为该刊撰稿,后介于其日伪背景而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