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韦应物诗歌简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韦应物所处的时代,由盛唐向中唐转变。 在 剧烈反差 、 矛盾交织的现实中, 诗人逐渐从 意气风发, 狂放不羁 向 反映现实 、关注民生疾苦转变。韦 应物的诗歌以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为主, 闲静恬淡 , 主要描写 山水田园, 关心百姓 疾苦 ,反映时代变迁,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关键词 韦应物 诗;高雅闲淡; 反映现实 ;矛盾交织 The poems Briefings of Wei Yingwu Abstract: The poet Wei Yingw
2、u lived in an age which was experienc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igh Ta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Faced with the reality brimful with the sharp contrasts and complex conflicts, the poet came to concern the suffering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is poems gradually got rid of tremendous enthu
3、siasm and being uninhitited and focused on reflecting the reality. In peaceful, calm style, Wei Yingwus poems mainly described rivers, peaks and the countryside, concerned the suffering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n this sense, Wei Yingwu is considered as a Middle
4、Tang poet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 Key words : The poems of Wei Yingwu graceful , calm, reflect the reality, complex conflicts 3 韦应物 (737-789)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自西汉时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 天宝十载, 15 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
5、安史之乱开始,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战乱之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子弟逐渐变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从肃宗广德二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任职。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空费俸禄而羞愧。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居然没有资金回京候选,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 乡。 据相关资料的统计,韦应物大约写诗五百七十余首,主要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最受人推重的是五言古诗。现存五古二百七十余首,占作品总数的 47%,不仅代表韦应物高雅闲淡主体风格,而且在五言古诗发
6、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唐代大历时期是五七言古、五七言律绝创作的重要时期。在诗体演进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对诗歌体式有着不同的创作观念、审美体认和运用方式,因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特征也各有卓异之处。将韦应物放置于大历时期诗体变化的特定创作环境中来考察,既可 看出这一时期诗人运用五七言诗歌体式的共同特征,又能发现韦 应物运用诗歌体式的个性特质。从韦应物诗歌体裁上看,五古“平淡和雅”,七古“淡逸”,五绝“古淡”,七绝“寄兴闲远”,五律“韵度高简”,七律“气韵不俗”,各具特色。 诗歌贵在立意,最重要的取决于思想性。 储仲君韦应物诗分期的探讨根据韦应物诗作所反映出来的 思想情感 ,将韦应物一生分
7、为三个时期:一、洛阳前后,自就读于太学到供职京兆府以前,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期;二、长安滁州,自就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这是一个消沉失望的时期;三、江州苏州,自出任江州刺史,到寓居永定寺,这是一个 知足安闲 的时期。 作 为 一 个 受到 儒家文化熏陶多年的文人,韦应物始 终 抱有 “ 穷则独 善其身 ,达则 兼 济 天下 ” 的愿望,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始终都是 心系 苍 生,不沉溺于 虚无缥缈 的世外桃源和理想中的 乐 土, 时时 流露出一种 写实倾 向,在 参与社会、关注民生 中 讴歌 与 痛斥 ; 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中 时时抒发复杂情感 ,一旦诗人的人世热情与济世思想受到外物的
8、感召与诗人心灵的自我责问,那冲天的豪气与责任感便豁然而起,激荡不已。 在思想 内 容上韦应物 伤感 哀怨,具有 写实风 格,充分流露出其 内 心的矛盾心理,不但 继 承了前人的传统,而且又表 现 出自己的 独 特性,有所 创 新,承前 启 后,成 为 后 来 田园诗 派转型的典范。 下面分三个部分论述: 一、 意气风发 心系天下 盛唐强音 未褪 的时代氛围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 努力 表露盛唐气象的文人士子,社会成就了他们,他们反过来 关注民生、心系天下 ,以 惊天动地 的气魄与积极人世的精神点燃了舒张个性的人生理想明灯。 韦诗中 那些追忆少年豪纵生活、讴歌太平盛世的作品,一方面透露出诗人雄放不羁
9、的豪迈个性,同时带有明朗刚健的盛唐余韵 。韦应物 意气风发 , 通过诗歌表达建功立业昂扬斗志。4 751 年, 他只有 15 岁,便袭门资恩荫,得以进入宫廷,做了玄宗的近侍三卫郎。在轮番宿卫之余,入太学附读。那时的韦应物荒 唐少礼,恃宠骄纵,一方面体现了少年得志的自满与无知,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时代风流真实景况。在其逢杨开府一诗中,诗人半是坦白半是悔过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韦氏这类立意鲜明,风骨俊朗,昂扬雄浑的诗作是明显的盛唐诗,其他如燕李录事、温泉行等 亦属此类
10、 。在韦应物的某些送行寄赠作品中,往往也洋溢着昂扬的意气和建功立业的慷慨激越之情,如 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 闲。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驱鸡尝理邑,走马却从戎。 白刃千夫辟,黄金四海同。嫖姚恩顾下,诸将指挥中。 别路怜芳草,归心伴塞鸿。邺城新骑满,魏帝旧台空。 望阙应怀恋,遭时贵立功。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 从诗人的创作心态到诗歌的承载内容及表现形式,都是盛唐的气度,因而表现出来的也是盛唐的气象。
11、如果把唐代诗歌创作比作连绵的群山,盛唐时期 无疑是充满无限风光的巅峰,韦应物 少年时曾经历玄宗时代的繁盛,他的此类诗正萦响着盛唐之音的余韵 。 二、 反映现实 干预生活 安史之乱 之后, 韦应物 虽感到 现状凄凉,时生 退隐 之念,但他并没有让自己主体精神消沉、颓唐, 而是猛然 惊醒,转而折节读书 写诗 ,获得了个人精神上的新生。置身中唐 社会现实 ,一方面受到 儒家入世热情和济世理想影响 ,另一方面, 诗中充满着对当时统治者有力讽刺与深刻揭露。韦应物有过侍卫皇帝的亲身经历,有过华靡奢侈的生命岁月,因此在 战乱后 ,目睹了民生艰虞,诗人开始对 “欢娱已极人事变 ”(骊山行 )现实进行反思。在
12、金谷园歌、长安道、贵游行等诗作中,他严厉斥责统治者淫糜生活,以金谷园歌为例: 当时豪右争骄侈,锦为步障四十里。 东风吹花雪满川,紫气凝阁朝景妍。 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飖入青天。 晋武平吴恣欢燕,余风靡靡朝廷变。 祸端一发埋恨长,百草无情春自绿。 韦应物是一位性格刚直醇厚、关心民生疾苦、入世较深的诗人。在历任地方官任上,他能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注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生的疾苦。他的山水田园诗,有着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农民的 勤 劳、希望和辛酸,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现实 的不满。 白居易对韦应物这些现实主义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今之
13、秉笔者谁能及之 ?”(白居易与元九书 )。 唐代以 “悯农自愧 ”为主题的诗作不少,可以说韦应物的悯农诗作承传了一种诗歌思想。除5 灾难深重的农民而外,韦应物博爱的胸怀也充满对其他劳动者的同情,在采玉行中,诗人写道: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 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深刻揭示权贵的享乐是建筑在劳动人民血汗基础之上的,表现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从理想转为现实,从宏观转向微观。这个现实微观是指 贴近生活。 一个文人如果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琐屑与常识,就会十分可贵。 三 、 矛盾交织 纷繁复杂 理想与现实、仕与 隐 的两对矛盾一直交织在韦应物心中。 盛中唐之交,韦应物 的理想
14、是停留在 盛唐的天空,现实 却 是中唐的局面,于是在心理上的浪漫梦想与冷酷现实交织成一片衰败复杂的情感空间。他与盛唐风格和主题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许多最优秀的诗篇 乃 是有 毛病 的盛唐诗,它们的美正体现于 残缺 的不完美之中。 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一员, 韦应物 也绕不开传统的 仕 隐 矛盾:既想建功立 业 又仰慕世外高人的清高生活,既想体 现 自己的社 会 价值又想保持人格的 独 立。 韦应物 喜 欢山 水田 园风光、仰慕 隐 逸生活,但他又有 着为 民 请 命的
15、理想,不能全身心地与自然山水融合。 诗 人有一首郡 内闲 居: 栖息 绝尘侣 ,孱 钝 得自怡。 腰悬 竹使符,心与 庐 山 缁 。 永日一酣 寝 ,起坐兀 无 思。 长 廊 独 看雨, 众药发 幽姿。 今夕已云 罢 ,明晨复如斯。何事能 为 累, 宠 辱 岂 要 辞 。 近藤元粹 评 此 诗 云: “ 身世之感 ” 。 这 首 诗 是 韦应物 任江州 刺史时 所作,但 却写 到了他如 隐 者一 样 的生活。 诗 人 过着 “ 隐 逸 ” 的生活,心中眷 恋着 山水田 园 ,但 无 奈 “ 腰悬 竹使符 ” ,只能在 红尘中 徘徊。 苏东坡称韦诗既有“才”又有“韵”,具有清淡空远的韵味。发纤侬
16、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以著名寄全椒山道士为例 :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全诗用笔空灵,写诗人情思的转换, 后面那句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最富神韵,所有言之不尽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渗透出来了。 这类诗在韦诗集中比比皆是 。 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韦应物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管经历多么坎坷,打 击多么沉重,他都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来述说 , 感情平淡 。 无论是 遣 词还是布局,韦诗都以澹泊质朴见长,韦应物之后,白居易的诗虽平易,但在布局上过于讲究回环曲折,殊少古朴温厚之气。韦诗结尾处所惯有的苍茫的感喟,也是
17、一种感情上的 “琐屑 ”,如: 旧交日千里,隔我浮与沉。人生岂草木,寒暑移此心。(拟古诗其六)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四禅精舍登览悲旧,寄宗、巨川兄弟) 此外还有一首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其中有一段 难以言传妙处,大约也是妙在苍茫邈6 远吧: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韦应物 的大量 隐 逸 诗 作都不是 纯 粹的吟 咏 自然 风 光,而是融入了其复 杂的 情感。身在郡阁时 , 诗 人渴望 闲 适的 隐 逸生活;人在 闲
18、 居 时 , 诗 人 却 又流露出建功立 业 的理想。而 两 者的和 谐统 一,也 许 正是 诗 人的追求吧。 思想性与艺术性应是有机统一的,韦应物诗最大的思想性为写实,并寓于清雅 闲淡 的 艺术风 格中。他 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 “陶韦 ”或 “王孟韦柳 ”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白居易称其 “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 )。但韦诗成就最高的五言古体主要是学 陶渊明 山水写景等方面也接受了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 “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 (陶渊明 )未为得实 ”。 韦应物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既由于时代环境、文
19、化背景的影响,又取决于人生经历、自身性格。大抵缘于以下三方面: 一、展示性 格 韦应物性格 清静自持、故示高洁 、 消极退让 、 遯世孤高 。 特殊的人生 经历 造成 诗 人的性格方面的 转换 ,使 韦应物从 一 个 放 荡 不 羁 的少年成 长为 一 个心境温 和沉 静的 文人。特定的 时 代注定了 诗 人仕途的坎坷,代宗 广 德中, 诗人为 洛 阳 丞。准 备 大干一 场的诗 人 却 在永泰元年( 765)因 惩办不法军 士被 讼 去官。由此,拉 开 了 诗 人仕 隐 的循 环 。 诗 人晚年在任滁、江、 苏 三州刺史后,欣 赏 到了秀美的南 国 山水,陶冶了性情,使其回 归到 了自然,心
20、境也最 终趋 于沉 静 。性格、气 质 的 转换 也最 终 融入 诗 人的 诗 歌 创 作中,形成了一股清雅 闲淡 的 艺术风 格。 二 、对应信仰 韦应物 也受到 了佛家 禅 宗的深刻影 响 ,而使其 诗风 偏于 冲 淡 闲 适。唐代奉佛之 风颇为 流行。精神上极其痛苦的 韦应物 曾先后居住在 长 安西郊善福寺等地,沾染了修道之人清 净无为的品性。再加上与皎然 等诗 僧的交往唱和,更使得 诗 人一度 参禅 悟道,由此在 许 多 诗 歌中也体 现 出了些 许禅 意。如 赠 王侍御一 诗 里的 “ 心同野 鹤 与 尘远 , 诗 似冰 壶见 底清 ” 一句,体 现了诗 人新的生存方式和 诗 美追求
21、,同 时 也与佛 禅 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修 养 相一致。可 见诗 人受 禅 宗影 响 之深 ,最 终 使得其 诗风归 向清雅淡 远 。 三 、发扬传统 可以 说 ,陶 渊 明以自然质朴成为中 国 田园 诗歌发 展史上的第一位里程碑式 的人物。 发 展到盛唐, 则 以王 维 和孟浩然 为 代表。王 维 的描 绘自 然山水的 诗 兼有 绘画 、音 乐 之美, 创 造出了 “ 诗 中有 画 ” 、 “ 画 中 有诗 ” 的静 逸明秀的 诗 境,体 现 出一种空明境界和宁 静 之美。而孟浩然的山水田 园诗则 呈 现 出一 种冲 淡清 旷 的 风 格。受陶 渊 明的影 响 , 韦应物 一直 将隐 逸文人
22、之宗陶 渊 明作 为自 己 学习 膜拜的 对 象,他在自己的 诗 作中明白 无误 地表明了 这 一 点 。同 时诗人也受到陶 渊 明自然 闲淡品 格的影 响 ,使得其 许 多 诗 作中都表 现了陶诗 余 绪。无论 是精神 状态还 是 语言风 格, 韦应物 均与陶 渊 明相近。 无 怪乎白居易在 题浔阳楼 一 诗 中 将 “ 陶 ” 、“ 韦 ” 并 举 : “ 常 爱 陶 彭 泽, 文思何高玄。又怪 韦 江州, 诗 情亦清 闲 ” 。 广泛学习,兼收并蓄。 韦应物 的山水田园 诗 歌与陶 谢 王孟 一脉相 承,他不但 学习 到了陶诗 的 冲 和之体、古澹 风 格以及淳朴自然的表 现 手法;而且
23、 继 承了王 维 悠 闲隽 逸的气度和孟浩7 然冲旷 澄淡的胸怀,以及他 们 清 远 含蓄的 诗 歌意境。 这 些都使 韦应物 的 诗 歌 风 格 显现 出一种自然淡雅的旨趣,而 这股 自然清新的 风 格也使 韦应物 的 诗 歌在大 历诗坛 自成一家之体。然而,个 人是不能 脱 离社 会 而 单独存在 的, 韦应物 自然也不能离 开大历时 期 这样 一 个 具体的 时 代背景。他的 诗 歌中也流露出了陶、王、孟等前人所 没 有的 伤感 哀怨, 这 种 伤感 哀 怨的愁 绪 是整个 大 历诗坛 的情感基 调 ,同 时 也 贯 穿了 诗 人的 绝 大多 数诗 歌作品。正如葛 晓 音在唐 诗 宋 词
24、十五 讲 中所 说 的 那样 : “ 他的山水田 园诗 再 现了陶渊 明和王 维 的真趣,同 时 又 将 盛唐山水田 园诗 优美清空的意境引向萧疏平淡,在中晚唐和宋代,特 别 受到白居易和 苏轼 的推重 ” 。除此之外, 韦应物山 水田 园诗 中 还 存在 着 明 显 的 写实倾 向, 这 是 诗 人心系 苍 生的体 现 ,而 这种 写实倾 向,也成 为 了中唐以后山水田园 诗歌发 展的一种新的 趋 向。 大 历 、 贞 元 时 期, 山 水田 园诗处 于 过 渡 变化阶 段, 从韦应物 到柳宗元已 显 示出了 变 化特征。 韦应物同王孟柳比较起来,已有较为明显的 不同。 首先是他与王维、孟浩
25、然比较。朱熹就独具眼光地指出“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嗅味也。”(诗源辨体)管世铭也持此种观点:“王孟诗品清超,终是唐调,惟韦苏州纯乎陶、谢气息。”(读雪山房唐诗序列)王维、孟浩然诗有闲淡自得的一面,也有词秀调雅、词彩丰茸的一面,同陶渊明淡然无意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所谓唐调、古调的区别或指此而言。韦应物五言古诗古淡气息多,王孟五言古诗清超气息多。在某种程度上说,韦应物的五言古诗是越过王、孟直承陶渊明的。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见解较独特: “应物风格虽闲远 ,但与其说他近渊明,不如说他较近于孟浩然。真实的渊明的继人,应是王维而非应物。他和孟浩然相同,往往喜用自然景物来牵合拢来烘
26、托自己的情绪。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几种文学史对韦应物诗歌的分析和评价,有一些新意。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在论韦应物田园诗时着眼于韦与王、孟的区别: “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出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又云其山水诗虽然 “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 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醇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 “ 其次是他与柳宗元的比较。 许学夷在评判韦柳古诗优劣时说:“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其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
27、功自见。故由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韦胜柳。” 概括地看, 韦柳之 不同,表 现 在三方面: 一、 韦应物性格恬淡,他每每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思想:“岂恋腰间绶,如彼笼中禽”(雨夜宿清都观),“方愿沮溺耕,淡泊守田庐”(秋郊作),都是仕与隐矛盾心情的真实流露。他在寄李儋元锡中说:“身多疾病思 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他对做官实在有点疲敝和惭疚的心理。柳宗元满腹牢骚与幽怨,他的乐水乐山,其实是想缓解冲淡抑郁不平的心情。换言之,韦应物的冲淡,大半出于天性,因而表里一致;柳宗元的恬淡,却是压抑着的牢愁。“按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这才是他的真实感情。“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
28、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这种幽怨的悲音,是柳宗元诗的基调。因此,他的诗往往在平淡的画面中,就不免露出圭角。 二、韦应物善于抒情,其诗极含蓄委婉之致。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他曾写过 十九首不同形式的悼亡诗,以见他对妻子感情的深挚;他写过许多怀念兄弟的诗篇,以见他友于之情深重;他写过许多怀友伤逝之作,以见他与友交往之情笃;就是在酬宾宴友送往迎来的酬应诗中,也处处流注着恳挚的感情。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各具特色:在寄全椒山中道士8 中,诗人将感情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埋在字里行间,在疏宕淡远的景象中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
29、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柳宗元善于写景,他的许多五言古诗,都是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虽然一切写景都是为了抒情 ,然好多写景之作,诗人意绪深藏,感情并不外露。以苦竹桥为例: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此诗开头写危桥处于苦竹缭绕的环境之中,突出桥的清幽;中间四句写危桥周围的环境清明,静谧幽深;结尾两句感叹桥的处地僻远,几于闲置。全诗着力描写苦竹桥周围的客观景象,在景色描写中,透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随遇而安的心境。 三、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韦应物诗是极自然的。或抒写淡淡的感情,或勾描淡淡的景
30、色,都是极本色的,诗中表露 的是现实生活本来面目,没有丝毫夸张迹痕。雨夜感怀、经武功旧宅、寄全椒山中道士、东郊等,都是表现极自然的诗篇。譬如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显得自然真朴,没有丝毫锤炼的痕迹。 柳诗主观色彩很浓,诗人的主观感受在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诗人极力追求想象的奇特与文字表现的峭拔,构成奇峭的风格。如“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负弩啼寒狖,鸣枪惊夜。”(答刘连州邦字)“笙簧潭际 起,鹳鹤云间舞。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再至界围岩水帘遂宿岩下)诗人以比喻、夸
31、张、词序颠倒、以至文字的怪异,使诗锋棱毕现,给人以陡峭的感觉,表现出柳诗奇峭的风格特征。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较高地位。他的诗歌具有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 在盛中唐之交,在杜甫和白居易之间,他的诗歌比起同时代 大历十才子 来,现实性要强得多。 正确认识和评价 韦应物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孙望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 . 上海 .中华书局 .2005 2郭预衡 .中国文学史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8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冯继聪 .论唐诗绝句 . 江苏社会科学 .2002.(3) 5白居易 .与元九书 .山花 .2010.(22) 6沈德潜 .唐诗别裁 .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7陶敏 .韦应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8王娟 .浅析禅宗对韦应物的影响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2.(1) 9 9聂 石樵 .唐代文学史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0孙映逵 .论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及其典型诗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