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99535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集体化”语境下农村整党考察(19521954)摘要 革命胜利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整体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但党的领导力和控制力则在新时期受到了挑战,农村整党就是党应对这一考验的重要举措。农村整党过程中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排斥富农党员、树立榜样、组织内清理整顿等做法,都鲜明地指示出中共建立一个新社会的理想和要求。关键词 集体化道路;农村整党;富农党员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农村,将农民的个体经济改造为互助合作的集体经济,是建国初期党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它的实现离不开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组织重组的领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

2、产党通过19521954 年的整党,将自身组织的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的改组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鲜明指示出中共建立一个新社会的理想和要求。一、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价值符号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是伴随着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而提出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就继承了马恩列斯关于集体主义的思想,将集体主义作为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行动原则。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集体主义不仅是党的组织、政治要求,也成为共产党员道德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在改造农村社会和推行农村互助合作的集体化大生产过程中,对集体主义的认同自然成为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的内在要求。建国初期

3、随着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摆在农民面前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小生产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这条道路是农民们所熟悉的;另一条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互助,有步骤地引导农业经济走向集体化。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1但这条道路是农民们所不熟悉的。由于不了解发展互助合作对发展和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广大农村党员对党的农村政策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部

4、分农村党员认为:“生产发展了,农民生产的困难已经克服,农民可以单干了,互助可以不要领导。 ”一些党员干部在宣传中说:“自愿联组,三马也行,两马也行,单干也行,雇人也行。 ”2从而使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与党的愿望相背离的道路。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比较,农业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的建立更为复杂。它不仅要改变土地所有权,而且是生产制度上的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1952 冬开始了农村的全面整党。整党的第一步就是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思想教育, 人民日报曾明确指出, “在整党工作干部的领导思想上,必须明确认识整党是全体党员自我思想改造运动” 3。其思想改造的重点是对农村党员进行

5、阶级教育,即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并结合党的农村政策,树立党员走互助合作新道路的思想。根据中央的部署,对农村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围绕刘少奇在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党员八项标准展开。即:1、每个党员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2、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它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将来要为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即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一切党员必须具有为彻底实现党的这些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 1。3、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下定决心,终身英勇地坚持革命斗争。4、一切共产党

6、员的斗争和工作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切实执行党的决议,严格遵守党的纪律。5、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的公共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私人的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一切自私自利的人,不肯为人民的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都不能作共产党员。6、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经常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并及时地加以纠正。7、一切党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8、一切党员,必须努力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 4带领广大农民经过互助合作,走集体化道路,是党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党员不仅

7、要积极拥护它,而且还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在这条道路上前进。因此,在对农村党员进行八项标准第一、二项教育中,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最终目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联系起来,不仅要使广大农村党员了解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了解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美好远景,而且要使他们从切身体验中树立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保持为实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而奋斗的热情,并坚定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决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 “集体主义”常常与“社会主义” 、 “共产主义”紧密相联。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属性在思想价值观上的必然表现和内在要求。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

8、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更应是坚守集体主义原则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榜样。因此,在党员标准的第三、四、五、七项教育中,明确要求党员的私人利益应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利益,在思想上认清党员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集体利益的正确关系,自觉地划清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思想界限,在工作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社会成员的共识,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来控制思想上层建筑,调节和引导社会精神生产,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直接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 ”5党

9、员八项标准的教育,一方面为党员确立了合乎于当时党的建设目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他们实现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和渗透,从而为党的农村政策的推行和党对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整合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能够为党员提供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通过对它在广大党员中的宣传,从而实现对广大农村党员的引导和动员,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道路的决心,并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对农村党员进行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对党的思想路线形成了较高的政治共识。集体

10、主义成为了农村整党过程中改造和整合农村党员思想,引导农村党员前进的一面旗帜。二、反对富农党员:阶级意识的深化土改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农已成1 1953 年,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了配合对基层党员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中共中央对党员八项标准中的第二条作出了如下修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国家就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的时期。党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11、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一切党员必须具有为彻底实现党的这些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运动教学参考资料 (校内用书) ,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两项决议的通知 (1953 年 12 月) ,1983 年,第 320321 页。为农村的多数,农村党员大多数也上升为中农或富农。但一些党员由于阶级觉悟不高,对党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不理解,在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受到富农思想的侵蚀。一些人不关心党的农村政策,主张个人单干;一些人雇工、放高利贷和进行商

12、业投机,剥削致富。据 1951 年黑龙江克山县 11 个区统计,党员雇长工的占 4.3%,单干的占11%。山东濮县一区葛楼乡党员中雇长工的 1 人,放高利贷达 10 人之多 6。河北省在对49164 名党员的统计中,发现其中出租土地的 31 人,放高利贷的 1003 人,向私人商店投资的 36 人,已发展成富农达 31 人。江苏宿迁高圩村党员孙玉和,土地改革后一年不到,买了 22 亩地;并在青黄不接时放麦青,仅在 20 天的时间,放出一石粮,即向债户讨三斗的利息;麦子收下来就拖着小棍讨债 7。这使刚刚获得翻身的农民以及党员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评判上与党对农村社会改造的主流思想产生了巨大差异。在革命

13、战争年代,人们饱受战争和贫穷之苦,因而当国家迎来和平建设时,对温饱生活和富裕生活的追求是人们的共同心态。而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人们开始对“利”的追求,提出发家致富的思想。一些党员的“自利性”也在不断增强,尤其表现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上。农村党员作为党在基层的代表,一是直接体现党在人们心目中的现象,二是担负着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的重任,号召和动员群众执行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起到表率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基层党员的公共性。但是基层党员作为普通公民也有其生活和利益的追求,也就是自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党已确定要改造小农经济,消灭农

14、村资本主义自发趋势,走合作集体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基层党员一定程度的“自利性”必然与党确立的集体主义价值目标格格不入。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同意了华北局关于在农村整党中处理党员雇工、放债、经营商业和出租土地等问题的规定 ,明确要求农村党员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并领导互助合作运动,为农业的合作化而努力奋斗。如有党员在经过党的教育后,仍有下列情形:1、坚持雇佣工人,从事剥削,因而变质为富农及其他剥削成份者;2、以雇佣工人经营商业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是资本家成份者;3、以放债为主要生活来源,而且专放高利贷者;4、以出租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而蜕化为地主成份者,按规定一律开除党籍 8。任何一个政党

15、都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国后一直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明确指出新民民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建国初期党的农村政策必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面对农村社会出现的分化和党员的剥削行为,党是绝对不允许的 1。尽管建国之初,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保存了富农经济。但中共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前途以及工业化目标的确定,在农村建立集体主义的合作社,不容许剥削的存在,也就成了自然之义。而在当时代表农村剥削经济,或者说,体现农村资本主义自发趋势的正是富农经济。在这种认识下,对农村基层党员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反对党员的剥削行为,批评党员的富农情结,并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个人检

16、讨和群众揭发,从组织上来完成党员的自我转型,就成为 19521954 年农村整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民日报明确指出:对于存在于党内的资本主义剥削思想,农村党的组织必须坚决地反对。必须在党内清除非工人阶级的思想,必须加强对农村党员和农民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树立“组织1 1951 年 4 月 9 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以下六种人非经党中央批准各级党的组织一律不得接收为党员:(1)反动党团的积极分子和区分部委员以上的负责人; (2)反动特务机关的特务分子; (3)加入落后帮会道门尚未与原来组织断绝一切关系的分子;(4)在土地改革中被没收了土

17、地及其他财产的地主、半地主和旧富农;(5) 国民党政府的各级负责官吏,非起义的国民党军队中营以上的负责军官; (6)所有被剥夺公民权及被管制的分子。 1953 年 12月,中共中央对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进行了修改,规定在非经党中央批准各级党的组织一律不得接收为党员的几种人中,除原规定的六种人外,还应增添一种,即:“(七) 资本家、富农及其他剥削分子。”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运动教学参考资料 (校内用书) ,1983 年,第 321 页。起来,勤劳生产,大家富裕”的思想,把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教育和在党支部中进行的整党教育联系起来进行。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必须

18、教育所有农村党员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地同资本主义划清界线。对于那些蜕化变质的党员,坚持资本主义思想和坚持资本主义剥削行为的党员,则应毫不姑息地开除他们的党籍。三、榜样的力量树立模范榜样,学习先进典型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中共行之有效的动员策略,在建国初期的各种政治运动中,榜样的教育更体现出它强大的政治功能。从农村整党榜样的选取和宣传对象看,榜样的选取有二种类型:一是以苏联集体农庄为样板,树立广大党员走农业合作集体化道路的决心;二是树立坚决拥护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积极带领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思想侵蚀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无庸讳言,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我国曾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19、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汤森所言:“一旦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苏联诞生, 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就变得更具体了。 ”“当中共取得政权时,它只是断定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诸如迅速工业化、中央集权式的经济计划和行政管理以及农业集体化这样一些政策。简言之,它决定效仿苏联模式。 ”9为了坚定农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决心 ,认识到大生产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当时中共派遣了由农业劳动模范和党员组成的中国农民代表团参观、访问苏联的集体农庄,学习和研究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宝贵经验,回国后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对苏联的集体化农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如 1953 年吉林省榆树县在整党训练班上,特别邀请了赴苏联参观的农民党员代表、劳动模范何

20、凤山作报告,介绍苏联集体农庄的情形。何凤山报告他到苏联后,曾向一位集体农庄主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这里有没有富农思想?”这个集体农庄的一位庄员就反问他道:“你们中国的富农有没有拖拉机、电灯、自来水、汽车、楼房、收音机、沙发、地毯。 ”何凤山回答“都没有” 。这位庄员就说:“这些东西我们都有,富农没有,为什么还要走富农道路呢?” 10这个具体生动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参加整党训练班的党员,许多党员表示:这回找准了道路,回村后要带领群众走合作化新道路,订立增产计划,过富裕日子。一些地方的党委针对土改后一些农村党员的退坡思想,通过放映幻灯片的形式重点介绍了赴苏农民代表团参观苏联集体农庄农民的生活情况,

21、使那些满足于现状的党员对集体化和合作社的前景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有的党员自我批评说:“咱真是老鼠的眼睛看不远;咱农村还没有拖拉机、电影院哩,那谈得上美透啦!”过去只顾埋头个人生产的党员,也认识到:“人家苏联集体农民,一架拖拉机一天就耕种五百多亩地,咱使弯勾犁,提着篮子点种,一天两条腿(人)和四条腿(牲口)跑几十里路,累得腰酸背痛,最多种了三、四亩地;如果不组织起来,干几辈子也干不出这一天来。 ”经过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榜样的教育,绝大部分农村党员坚定了为实现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努力的信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心里亮堂有奔头了” , “一提起共产主义来,混身就来了劲” 11。为了积极推行党的农村

22、经济发展战略,解决农村党员对集体化道路的认识,认清富农思想和剥削行为的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在开展整党运动时,通过选取本县、本区党员群众所熟悉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活人活事的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河南省淇县就以大李庄和沙窝村两个完全不同的典型事例对党员进行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教育。在农村互助合作推行过程中,大李庄的 4 个党员都没有参加和领导互助组织,支部书记李禄还雇长工,致使全村雇长工的发展到 44 户,放债的达 24 户,互助合作组织长时间组织不起来,部分农民开始贫困和破产,贫农张振东在土地改革时分了 15 亩地,3 间房,全部卖光。全村共有 67 户卖出土地 473 亩。而沙窝村

23、在 6 个党员和 18 个团员的带领下,领导全村组织了 10 个常年互助组、14 个临时互助组,全村 90%以上的劳畜力都组织起来了。1952 年比 1951 年多打粮食 38 万斤,获得了全县“增产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12。大李庄和沙窝村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的鲜明对比,对参加整党学习的党员震动很大,他们切身认识到党内富农剥削思想和剥削行为的危害性,同时也使他们明确了应走什么道路,不应走什么道路。通过树立典型,学习榜样,教育党员,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素养和政策认识水平,是党建国初期进行农村整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典型不仅承载了某种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蕴含着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所希冀的发展方向。正如王

24、邦佐所说:“典型的出现都反映出政权在某一方面的政策和主张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新典型的产生标示着新政策的变化方向。学习、模仿先进典型,本身就是政策的贯彻的实施的过程。在学习典型的强大声势下,对政策的无意识的误解和有意识的抗拒,都相对较容易化解。 ”13建国初期农村整党过程中所树立的典型和榜样,也正反映了党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经过几年的改造和建设,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建立,证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组织内的整顿和清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信仰的政党,民主革命时期,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更多是怀着神圣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党的组织。这正如詹姆斯R汤森等所说:中共“大部分追随者并不是出于安

25、全、物质或机会主义的原因而随便加入共产主义运动的。党员和追随者都有面临着艰难困苦、危险的处境和被国民党镇压的风险,谁都没有把握说可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对这一运动的认可乃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政治义务。 ”14但革命胜利后,党的组织由秘密转为公开,入党不仅无生命之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政治优势,从而使入党人数急剧增加。党员的快速发展对党组织的纯洁、思想教育、作风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事实上,建国初期,在对农村党员进行党员标准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已发现农村党组织存在许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党员不积极带头搞好生产建设,投机取巧;一些县、区、乡党员和干部违法乱纪、包庇反革命、诬陷好人;还有一些坏分

26、子长期混在党内,甚至窃据领导职位,披着共产党员的外衣,欺上压下、为非作歹,使党内正气不伸,是非不明,广大农村党员与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窒息。如山东省信访局在接收的人民来信中,直接反映基层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及不良作风的信件,达 40%左右。一些信件还揭发出许多骇人听闻的违法事件。如博兴县刘耿村一向被认为是“头等村” ,但从处理人民来信中查出该村支部书记却是一个横行霸道、奸污了 11 名妇女的恶霸。五莲县于里沟乡乡长、党员苑克茂吊打群众,奸淫妇女,敲诈勒索,挟嫌报复逼死农民苑德祥夫妇 15。内蒙古区奈曼旗一区义隆勇村的支部书记张凤山,因农民不愿使用新式农具,非法将农民扣押、捆绑,甚至开会进行斗争,

27、戴绿帽子游街 16。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党领导农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因此,从组织上对农村党组织进行整顿、清理,批评一些消极分子,揭发和处理一些蜕化变质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纯洁党的组织,树立党的威信,成为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从 1953 年开始,农村的整党转入组织整顿和清理,其步骤一般为:首先进行党员登记。党员登记是自觉自愿的,是决心按党员八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示。过期不登记者,即认为是自动退党。第二,审查鉴定。每个党员按照党员八项标准的要求,针对自己的表现,写出小结。组织上对每个党员的历史进行审查,根据党员标准及党员的优缺点,实事求是地做出鉴定。第三

28、,组织处理。党员经审查鉴定后根据党员不同情况,对党员作出严肃认真的处理,凡具备党员条件的,即认为是好党员的,要求他继续提高自己,发挥模范作用。凡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或有较多毛病的,保留党籍,教育提高,等待半年或一年。对于觉悟极低,又不肯积极为争取做一个符合标准的党员而努力的人,即劝其退党;对极少数自动提出请求退党的,组织也予以批准。凡是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叛变分子、蜕化变质分子等,则一律开除党籍。为了使农村整党达到预期的目的,1952 年冬,中央抽调和训练了 10 万整党干部,派往农村协助和领导整党工作。1953 年春耕前,农村的第一批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工作基本结束,

29、完成了 25,000 个党支部的整顿,占农村党支部的一半,参加整党学习的党员有 120 万人,占农村党员的 42 17。在农村近三年的整党过程中,大约有 30 万党员离开了党组织,约占农村党员总数的 10左右 1。从各地整党情况来看,多数地区在审查、整顿工作中,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了处理。山东在第一批参加整党的 60,360 名党员中,清理了坏分子 2,363 名;劝退出党与自动退党的有 5,892 名;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党员,处分了1,846 人 18。其中费县受处分的区、乡干部有 19 人,其中开除党籍 10 人,留党察看 3 人,党内警告 4 人劝告 1 人,撤销候补资格 1 人;

30、农村 132 名党员中,开除党籍 79 人,留党察看 16 人,撤职 3 人,党内警告 17 人,撤销候补资格 17 人 19。陕西在第一批农村整党中,开除出党和自动退党、被劝退党的占党员总数 9.2%;受其他处分的占 2.3%20。经过对各地党组织严肃认真的整顿和清理,纯洁了党组织,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大了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作了有力的组织准备。余 论把党的建设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党的建设更好地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服务,这是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因而对党的建设也有着不同的

31、要求。建国初期,在农村整党过程中,围绕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将党员八项标准与农村两条道路的教育联系一起,实际上是党根据建国初期农村的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科学回答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农村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同样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一方面在远大的目标上,明确提出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确立集体主义的价值信念;另一方面,又落脚于实际,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起来,要求党员带头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从阶级批判的高度,坚决反对党内的富农现象。围绕集体主义价值信念提出的党员八项标准,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建国初期党的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条件下将成为约

32、束广大党员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 ,成为党员必须遵守的价值边界。因此,无论是整党过程中对党员的审查、清理,还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都是以此作为考量的标准。党员八项标准的提出,它是特定时代对党员的要求,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规定性。新中国建立后,消灭农村自发的资本主义经济,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党改造农村社会的根本目标。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也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而进行。实际上,从 1952 年开始的对农村基层的整党,无论是党员八项标准的教育、党组织的整顿,还是大量发展农村党员,都与这个目标紧紧相连在一起。革命后带来的农村社会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的改组是必

33、然的,这给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出于有效地领导和改造农村社会的需要,党加强了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组织的整顿和清理,纯洁农村党的组织,加强党的战斗力;同时利用执政党地位的政治优势,通过党的组织网络的扩展和党的有效活动,进一步巩固党对农村的领导。1 截止 1951 年 6 月,全国共有党员 580 万,其中 300 多万分布在农村(樊天顺、赵博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 页) ,以此估算,建国初期农村整党过程中,离开党组织的党员大约 30 万人左右。正是由于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党自身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

34、联系群众的优势,使党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力量,才能在短短的几年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正如亨廷顿所说:“共产党国家在建立政治秩序方面的相对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们自觉地把建立政治组织一事摆在优先地位。在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之一就是要赶在三十年代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前,首先重建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力量,整训党的干部。 ”21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共也有着同样的经历。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931 页。2 张士英:农村党的组织对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

35、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 人民日报1952 年 4 月 12 日,第 3 版。3 中共黑龙江省委总结农村整党试验工作 , 人民日报1953 年 1 月 12 日,第 3 版。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 (1951 年 4 月 9日) ,上海社联通讯编辑部:社联通讯整党整风研究资料选编 (增刊) ,内部资料,1983 年,第 6869 页。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6 页。6 张士英:农村党的组织对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 人民日报1952 年 4 月 12 日,第 3 版。7 各

36、地党委正确执行中央整党方针,广大农村党员觉悟普遍提高 , 人民日报1953 年4 月 2 日,第 3 版。8 中共中央华北局两项规定 , 人民日报 ,1953 年 2 月 26 日。9 詹姆斯 R汤森等著,顾速等译: 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0页。10 农村整党工作的几点经验 , 人民日报1953 年 4 月 2 日,第 3 版。11 各地党委正确执行中央整党方针,广大农村党员觉悟普遍提高 , 人民日报1953年 4 月 2 日,第 3 版。12 农村整党工作的几点经验 , 人民日报1953 年 4 月 2 日,第 3 版。13 王邦佐 .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

37、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2 页。 14 詹姆斯 R汤森等著,顾速等译: 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4页。15 山东省处理了十万件积压的人民来信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的联系推动了生产 , 人民日报1953 年 4 月 19 日,第 3 版。16 肃清强迫命令作风 , 人民日报1953 年 2 月 11 日,第 1 版。17 陈答才:“三讲”思想与整党整风史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2 页。18 农村整党工作的几点经验 , 人民日报1953 年 4 月 2 日,第 3 版。19 中共费县党史大事记 ,改革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6 页。 20 各地党委正确执行中央整党方针,广大农村党员觉悟普遍提高 , 人民日报1953年 4 月 2 日,第 3 版。21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36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