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 )蔑 脂( )粉 脊( )梁 抹( )杀 抹( )布 拐弯抹( )角 前仆( )后继 状元宰( )相 搽( )(二)解释下列词语诓骗: 玄虚: 渺茫: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三)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 6 卷,属鲁迅后期杂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且介亭杂文 ,1935 年 12 月编订,收入了 1934 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 “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
2、,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 ,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2写作背景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
3、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 “自觉肋痛” ,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 ,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四)相关知识1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 1920 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
4、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 ,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2文体形式:议论文三要素: 、 、 4论据: 、 论证方法: 、 、 、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本文论证方式: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
5、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二新课导学(一)导入:(二)检查预习(见预习导学)(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提示: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读时圈画出观点和论据)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四)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5说说
6、敌论证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作者采用怎样的驳论方法?6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驳论方法是什么?7文章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说出对“埋头苦干的人” 、 “拼命硬干的人” 、 “为民请命的人” 、 “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吗?能从中国历史上举出这样的实例吗?5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敌论据:两年前 现在 不久 小结: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 ,信“物” ,信“国联” ,
7、这分明是“他信力” ,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接着论述 “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8文中“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在这种笼罩之下,我们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中国人各指的是哪些人?9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10“状元宰相”、“ 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1作者反复强调这些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12、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 , “只” ,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_敌论点: 错误: 己论点: 己论据: 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结论: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