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以前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 在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据统计, 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
2、市的大流动,有人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到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目前48.73%的人还在农村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因此,未来的几十年中国还有几亿人口要进城。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问题:1、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 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性。案例分析2、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
3、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l.9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请问:(1)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如何? (2)人类历史为什么没有按照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 (3)既然马尔萨斯的预言失败,你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还起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