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0730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1 页 共 21 页 不同 灸法的 操作规范 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 内容 提纲 : 1、 灸法 种类 和 操作 规范 ; 2、 治疗 作用和 适应范围 ; 3、量效 要素 和注意事项; 4、 临床应用 和 研究 进展 。 灸法,说文解字 :“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 又称“艾灸 ”,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 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 、 灸法种

2、类和操作规范 (一) 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 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成 分 % 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纤维质) 66.85 含氮素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11.31 水分 8.98 溶醚成分(其中含挥发油 0.02%) 4.42 离子成分(包含 K、 Na、 Ca、 Mg、 Al) 8.44 (2)艾叶的性能 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 2.艾绒 (1)艾绒的制 备: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2 页 共 21 页 制作流程:

3、采集(农历 4、 5月) 暴晒干燥 捣碎 筛 晒 捣 筛艾绒 (淡黄色洁净细软) 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 粗 绒( 艾条或间接灸 ); 细 绒( 直接 灸) 分级: 优 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 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 ,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 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 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 3.艾绒制品 (1)艾炷 艾炷规格: (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4、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 3 5分钟,作间接灸用 艾柱制作方法 手工制作法: 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 20cm,直径 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纯艾条:不含药物 药艾条: 常用药 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3 页 共 21 页 每支艾条加药末 6g。 太乙针:人参、参三七、山羊血、千年健、砖地风、

5、肉桂、川椒、乳香、没药、穿山甲、小茴香、苍术、蕲艾、甘草、防风、麝香 雷火针: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 干姜、穿山甲、麝香 (二)艾柱灸法 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 又称着肤灸、明灸。 (1)化脓灸 :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 )的灸法。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操作方法: 患者体位:平正、舒适 安放艾炷:在穴位涂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线香点燃 间断法:每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另换一炷再燃;不易出现循经感传;

6、 连续法: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炷;可出现循经感传。 a.灸穴疼痛灼热 : 病人不能耐受,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b.灸满壮数后,灸穴上敷贴淡膏药 c.5 7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 分泌物; 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 d.30 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 临床应用: .慢性腹泻 : 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俞、命门、肾俞; 每次 1穴,每穴 5 7壮。 .哮 喘 : 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 每穴 7壮。 注意事项: 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 1一 2小时后方可进

7、食;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4 页 共 21 页 忌生冷瓜果; 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 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又称为无瘢痕灸。 操作方法: 穴位涂抹凡士林 (水 ); 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 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 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待其燃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清除余烬。 穴位处拍打减轻疼痛 ; 一般用 3 7壮,以不烫伤皮肤或气泡为准 ; 临床运用: 小儿发育不良: 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 一般可灸 3 7壮,

8、每日 1次, 10次 1疗程。 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一般可灸 3 7壮, 每日 1次, 10次 1疗程 2间接灸 (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1)隔姜灸 操作方法:厚 0.3cm的生姜片,针扎数个孔,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病人有灼热痛感可将姜片提起,旋即放下,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 5 10壮。 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风寒湿痹 (2)隔蒜灸 操作方法: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9、 第 5 页 共 21 页 隔蒜 片灸:同隔姜灸;灸足 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隔蒜泥灸: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灸足 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临床运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疖未溃,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 *铺灸或长蛇灸:大蒜 500克,捣成蒜泥,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 2.5厘米厚、 6厘米宽,周围用绵纸固定,用中艾炷在大椎穴、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患者口中有蒜味为止。由于火热和蒜泥的刺激,背部正中多有水泡,注意防护。民间用来治疗虚痨顽痹等证 *铺 灸 应用举例 督脉铺灸法: 观察组 39例 ,

10、 令患者俯卧 , 裸露背部 , 常规消毒脊柱及两侧皮肤 , 涂蒜汁 , 在脊柱正中线撒斑麝粉 (斑蝥 1 份 , 丁香、肉桂各 2 份 , 研细末备用 , 人工麝香 0.15 g) , 铺 1 层绷带 , 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 7 cm宽、 1.25 cm厚中间稍凹陷的蒜泥 ,然后在蒜泥上铺长蛇形艾绒 1 条 , 点燃艾绒头、身、尾 3 点 , 使其自然烧灼 , 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绒施灸 , 每次铺灸 30 min , 灸毕移去蒜泥 , 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皮肤 , 即施灸完毕如起水泡 , 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渗液 , 并用药棉揩干 ,涂以碘酒 , 覆盖消毒纱布 , 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 1 次

11、 , 直到结痂脱落。每天进行康复体操锻炼。每周治疗 1 次 , 4 次为一疗程 , 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39例 柳氮磺胺吡啶口服 1 g , 每日 2 次,连续用药 3 个月。 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7 %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6.9 % ,治疗后血沉、 TNF-、 ICAM-1 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 P0.01。 (3)隔盐灸 操作方法: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可更换; 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将姜片提起,保留 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灸 3 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12、 第 6 页 共 21 页 临床运用:回阳、固脱、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4)隔附子灸 操作方法: 附子片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 0.3 0.5cm薄片 ,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附子饼灸: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厚0.4cm,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临床运用:有温肾壮阳作用,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疥疮久溃不敛。 (三)艾条灸法 1.悬起 灸 (1)温和灸 操作方法: 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约 2-3厘米,进行熏烤,一般每穴 10-15分钟,

13、以皮肤潮红为度。 临床运用: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2)回旋灸 操作方法: 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 3厘米,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一般每穴 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 3cm左右,使皮肤有温热感不致于灼痛。 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瘫痪 (3)雀啄灸 操作方法: 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 3厘米,艾条一起一落,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 一般每次 5min 临床运用: 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 位不正、无乳等。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7 页 共 21 页 注意:此法热感较强,勿烫伤皮肤 2.实按灸 *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白发神针,为何称为针? 艾条实按在腧穴上,犹如针刺一般。 (1)操作方法

14、: 施灸部位铺上 6-7层绵纸或布,点燃艾条,对准腧穴直按其上稍停 1-2秒钟;每穴按压 5-7下,以皮肤红晕为度。 (2)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 (3)病案举例: 杨某 , 女 , 39 岁。因心悸心慌 ,乏力多汗 1 年余 , 加重 6个月 , 于 1982 年 9 月28 日入院。证见 : 心悸心慌 , 坐卧不安 , 心烦易怒 , 畏光怕热 , 多汗 , 多食易饥 ,气短乏力 , 消瘦眠差 , 头昏头痛 , 口干苦喜冷饮 , 手足震颤 , 手心湿润多汗 ,耳鸣 , 腰背酸痛 , 经量减少 , 便溏溲黄 , 每日 2 次。舌质红 , 苔薄白 , 脉滑数。甲状腺肿大 , 不对称

15、, 右侧 , 左侧 , 可闻及血管杂音 ,触及可疑震颤。心界不大 , 心率 130 次 / min , 律齐 , 主动脉副区第一音亢进 ,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 2cm 触及 , 肝区压痛明显 , 右肾区叩击痛 ,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有多处压痛点。双膝关节以下非凹陷性水肿 , 余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T3 :315ng/ dl , T4 :20 g/ dl ; 甲状腺吸碘率增加 ,峰值前移。 诊断 : 瘿气病 (阴虚阳亢 ,气滞痰凝 ) 。 治疗 : 取穴分两组 , 风府、大椎、身柱、肩井 (双 ) 、翳风 (双 ) ; 大杼、风门、肺俞、天宗 (均双取 ) 。两组穴位交替

16、,每日一组 , 每穴均用艾卷实按灸至局部潮红 ,热力内透为度。 经灸治 8 次后 , 头昏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烦躁易怒、坐卧不安诸症明显减轻 , 易饥感消失 , 睡眠好转 , 灸治 24 次后 , 腰酸背痛、耳鸣、双下肢肿胀等症消失。余症显著好转。出院后继续灸治 , 随 访两年半 , 未见复发 , 能胜任正常劳动。 讨论: 灸法治疗甲亢 ,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千金方载“瘿上气短气 ,灸肺俞百壮” , “诸瘿 ,灸风池百壮”。外台秘要“灸瘿法 ,灸大椎百壮”。灸治阴虚内热的患者并未出现“焦骨伤筋”、“助阳伤阴”之弊。是故仲景所言“微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8 页 共 21 页

17、 数之脉 , 慎不可灸”并非绝对 , 只要辨证准确 , 合理应用适宜的灸法 , “微数之脉”亦能灸治。 (四)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1.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 ,或用艾条一段长约 1 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2.临床运用:简而易行,可推广。 (五)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 1.温灸架灸 (1)操作方法: 选定腧穴,首先系好橡皮带,绕身一周系紧。 将艾条燃旺,插入灸架的顶孔红,对准

18、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 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 燃烧 10 min 后,架内有灰烬积存,宜清除 灸后皮肤潮红,停灸后可自行消失;发生水泡,可刺破后涂 龙胆紫,不必更换他穴;在多次施灸,可形成黑色痂皮,效果并不减弱 施灸时间长短,根据反应情况及病情决定。一般在新病或局限性病变,必须等待灸感传导过程完善后方可停灸, 3 4小时后再灸。对顽固久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灸感传导过程不明显者,每次施灸 1 2小时,每天 2次为宜。 灸治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2)临床应用 艾条温和灸适宜的病症均可使用,因其施灸位置稳定,作用集中,热力均衡,调节随意,可控制施灸时

19、间,所以容易激发灸感。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9 页 共 21 页 全身无禁灸处,全身常以 1穴为主,最多不超过 2穴。 体位不受限制,可自由活 动;长期自灸可用于保健治疗 。 2.温筒器灸 (1)温筒器结构 (2)操作方法: 装艾:用手指轻按表面艾绒,但不要按实。 点火预燃:用火点燃中央部艾绒(不能见火苗),放置室外;预燃不足则施灸时艾火易灭,过度则使用时艾火不易持久。 施灸:灸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于腧穴上,以患者感到舒适,热力足够而不烫伤皮肤为佳。 固定 : 灸后处置:在下次灸时将筒内灰烬倒出。 (3)临床应用 适应范围:凡适于艾灸的病症,可用本法施灸;尤其适于慢性病。

20、灸量:久病嬴弱者,进食少而喜凉恶热者,小火灸治前 15天的灸量 ,腹部每次灸 20min,背部、四肢每次灸 15min。待进食增多、体力增长后再用一般的灸量头部灸 10min,背部、四肢灸 20min,腹部灸 30min (4)注意事项 极少数患者灸后见头晕、口干、鼻出血、纳呆、乏力,此时宜减少灸量。 各种慢性病,可用中脘、足三里等通理腑气。 温灸时感觉过热,可增加隔布层数;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减少进入空气,热度可下降;不热时减少隔布,或敞开顶盖,但不可将筒倾倒。 3.温盒灸法 : 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位施 灸的方法。 施灸时,把温灸盒放于应灸部位中央, 点燃艾卷后置铁纱

21、上,盖上盒盖,放置穴位或患处,每次 15 30min适用于较大面积的灸治,尤其适用于腰、背、臀、腹部等处 (六) 非艾灸类 1灯火灸 : 是一种特殊的灸法,是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烧灼耳穴、腧穴或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灸法。民间广泛使用,俗称 “爆灯花 ”、 “灯草灸 ”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第 10 页 共 21 页 (1)操作方法 : 选择烧灼穴位,并在皮肤上作出标记。 取灯芯草 10 15cm长一根,蘸麻油少许,约浸 3 4cm左右,用右手拇、食指捏住灯芯草下 1/3处。 点燃灯芯草浸油端,迅速敏捷地向选定的腧穴或部位烧灼,一触即提起。可听见清脆的爆响声,如无爆响声,可

22、重复一次。 (2)临床运用 :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 处方示例 : i.急性扁桃腺炎:点灸角孙穴(注意将穴位处头发分开直径约 0.5cm,使灸火能直接接触皮肤) ii.小儿腹泻:天枢、神阙、足三里、中脘 iii.鼻衄:少商 iv.多发性疖肿:古骑竹马灸处,约当第 10胸椎左右旁 开 0.5寸 , 头面部疖肿配角孙;腰以上配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腰以下配八髎。 (3)注意事项 :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上,造成烫伤; 动静脉浅表处、孕妇腹部不宜施灸; 幼儿体弱以及敏感者,颜面部位施灸时点灼宜轻; 灸后局部注意防止感染,一般不留痕迹 2黄蜡灸 : 是将黄蜡烤热溶化,用以施灸的方法。本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七,治猘犬(即狂犬)咬伤: “火炙蜡,以灌疮中 ”。医宗金鉴记载用 于痈疽、疔疮外证 。 (1)操作方法: 先以湿面团沿着疮疡肿根围成一圈,高出皮肤 3厘米左右,圈外围布数层,防止烘肤 ; 圈内放入上等蜡片约 1厘米厚,随后以铜勺(或铁勺)盛炭火在蜡上烘烤,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