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1 第九章 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 内斜视 ( concomitant esotropia) 是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2% 4%。大多数内斜视发病年龄为 1 3 岁。发病年龄之所以如此早,主要是因为幼儿瞳距窄,集合能力过强。 第一节 概述 一临床特点 大多数内斜视稳定且斜视角恒定。约 80%的内斜视是恒定的。 大多数内斜视为单侧性 。 80%的患者表现出偏利性, 20%的患者表现为交替注视。 屈光不正是许多内斜视的全部或部分原因。 不同注视方位的斜视角相差不超过 5。内斜视中有 25%是非共同性的。近 50%的内斜视伴有垂直方向的斜视。 由于调节和近感性集合的作用,视近时
2、的斜视角通常比视远时大。 二分类 1. 婴幼儿 /先天性内斜视 2. 调节性内斜视( 2 3 岁发病) ( 1)屈光性 ( 2)高 AC/A值(非屈光性) ( 3)部分调节性 3. 非调节性内斜视 4. 继发性 内斜视: ( 1) 知觉性:视力丧失是斜视原因,失明眼眼位偏斜。 ( 2) 续发性:内斜手术欠矫获外斜手术过矫。 ( 3)继发于麻痹性内斜视。 三病因 122 多因素发病,非单一病因。神经支配因素最为重要。 融合能力的先天缺陷为促发因素,如远视 、 屈光参差 、 眼球运动异常 、 发热 、产伤 、 遮盖 。 调节 、 屈光和 AC/A值 机械性原因学说(眼球运动范围受限) 麻痹性斜视向
3、共同性延伸 集合的神经支配的异常 核上性因素 前庭系统的异常 脑损伤:在脑瘫者中斜视发病率高 染色体异常: Down 综合征(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中斜视发病率高 基因遗传因素(占 30 70%),遗传方式不明(外显率不完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屈光不正是遗传性而斜视只是继发的?) 第二节 婴幼儿内斜视 婴幼儿 ( Infantile esotropia) 是内斜视的常见类型, 又称为 先天性内斜视( congenital esotropia), 占全部内斜视的 28% 54%,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 1%。发病时间为出生后6 个月之内,通常在 3 个月以内。 一病因 目前的 研究强调先天性的运动
4、融合发育障碍是重要原因。 二临床特点 1. 斜视角度相当大,平均 40 60 ,80 100 亦不少见。 2轻度屈光不正( 11 50% 2D) 3. 患内斜视的婴儿 35 70%将来会发生弱视。 图 9-1. 婴儿性内斜视 123 4伴有几种眼球运动异常 ( 1)交叉注视,假性外展受限 ( 2)下斜肌功能过强 ( 3)分离性垂直斜视( DVD, 双眼上 斜 ) 5. 隐性眼球震颤 6. 难以获得正常双眼视功能 三治疗 1. 矫正有临床意义的屈光不正。最好所有远视超过 2 .50D 的内斜视患儿都予以矫正。 2治疗弱视 3. 矫正眼位: ( 1)棱镜治疗 ( 2)手术治疗 四预后 两岁以后才开
5、始治疗则预后差。两岁之前开始治疗预后可能较好。 第三节 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 (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是一种获得性的,和调节反射相关的眼球内聚性偏斜。平均发病年龄为 2 .5 岁,发病年龄范围从 6 个月到 7 8 岁。 一、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临床特点: (1) 中到高度远视( 2 6D) (2) 正常或低 AC/A值 (3) 视近、视远的斜视角相同或视近的斜视角小于视远 (4) 通常为间歇性 124 发病机制: 远视导致的过度调节引起过度集合。如果代偿性的融合性散开运动不足,隐性
6、的内斜视变为显性。远视高于 6D,将产生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当不会发生内斜。 治疗: 散瞳检影验光,根据该验光结果予眼镜处方,持续配戴。 二 高 AC/A 值(非屈光性) ( High AC/A ratio (non-refractive)) 临床特点: (1) 低到中度远视 (2) 高 AC/A值 (3) 视近的斜视角远大于视远 (4) 视近时斜视角恒定 治疗: 双焦镜 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Partially accommodative-mixed) 临床特点: (1) 发病年龄较其他类型的调节性内斜视早 (2) 恒定的,多为单侧的偏斜 (3) 弱视,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均常见 (4) 中
7、到高度远视 (5) 视近的斜视角远大于视远 治疗: 1 远视性屈光不正全矫 2 治疗弱视 3 矫正眼位: 125 (1) 棱镜治疗 (2) 手术治疗:非调节性成分 15 第四节 非调节性内斜视 (Non-accommodative Esotropia) 一早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Early-Onset Nonaccommodative Esotropia) 临床特点: 1 发病年龄 6 月到 2 岁 2 复视,但会建立起感觉性适应 3 斜视角恒定,多为单眼偏斜 4 如为单眼偏斜则会有弱视 5 视近、视远斜视角相差无几 6 屈光不正的发病情况和同龄非斜视儿童相近 7 无调节性因素 8 常有斜视家
8、族史 9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治疗: 同婴儿性内斜视 二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 (Acute-Onset Nonaccommodative Esotropia) 临床特点: 1 由慢性疾病,情感应激,外伤或持续 的单眼遮盖引起 2 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 5 岁以上 3 视近、视远时中到重度的眼位偏斜 4 无眼外肌麻痹的征象 5 具有一定双眼视功能 126 治疗: 棱镜 正位视训练 眼外肌手术 三分开不足 临床特点: 1 发病较迟,通常大于 10 岁 2 视远时间歇性或恒定性内斜视,视近时无内斜视 3 无感觉性适应 4 伴低 AC/A值 5 负融合力值降低 6 具有一定双眼视功能 治疗: 棱镜 正
9、位视训练 眼外肌手术 第五节 继发性内斜视 ( Secondary Esotropia) 一、 知 觉性内斜视 ( Sensory esotropia) 知 觉性内斜 视的病因是视力丧失,失明眼眼位偏斜。 常见原因: (1) 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 (2) 眼组织缺损 (3) 白化病 127 (4) 永久性增生性原始玻璃体( PHPV) (5) 视网膜母细胞瘤(内斜视是其常见的继发体征,出现于白瞳症后) (6) Lebers 先天性黑朦 (7) 视神经发育不全或萎缩 (8) 全色盲 (9) 先天性青光眼 (10) 眼部肿瘤 失明的发生年龄和斜视之间的关系: 失明年龄 5 岁,斜视的发生率:外斜视
10、 =内斜视 失明年龄 5 岁,斜视的发生率:外斜视内斜视 治疗: 手术改善外观 二、 续发性 内斜视 ( Consecutive esotropia) 外斜视手术过矫,发生率 6 20% 外斜视术后目标 =10内斜视,预期分开以获得痊愈。 第六节 其它共同性内斜 一 . 微小角内斜视 ( Microstrabismu) 又称为 单眼注视综合症 ( Monofixation syndrome) 斜视角 1 9 机制不明,通常发生于内斜视或 垂直斜视矫正 术后; 常伴有 屈光参差 。 视力:轻度弱视 周边融合,立体视觉差,中心抑制 预后:难以恢复双眼中心凹注视,通常为稳定的终末阶段 128 二眼球震颤阻滞综合症 ( Nystagmus blocking syndrome) 伴有内斜视的先天性跳动型眼球震颤 注视眼 内收时眼球震颤的幅度减小或消失 婴儿期发病,眼球震颤先于内斜视 头位异常,如为左眼内斜则头向左偏 另一眼遮盖时注视眼仍然内收(排除展神经麻痹的情况) 注视眼由内向外运动时眼球震颤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