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1-4 班 外科学( 71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 18 分) 1.灭菌法: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2.消毒法: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的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消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3.延迟性溶血反应( ;DHTR):多发生在输血后 7 一 14 天,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并不严重。对症处理可痊愈。可引起SIRS 4.休克 (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5 疖 :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
2、感染。病菌:金葡菌为主。 好发部位:颈、头面、背部等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6 痈: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以金葡菌为主。处理:及时切开引流。 7 丹毒: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好发部位:下肢与面部。 特点:蔓延快、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易复发 8 脓毒症: 是指因病原菌 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者。 9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即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二、简答(共 37 分) 1.手术区域皮肤消毒原则 ( 4 分) 去除皮肤上的污染和种植的细菌 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减少
3、常驻菌 尽量少的皮肤损伤 预防微生物的再繁殖 2.输血基本原则( 3 分) 失血量 30%以下时,不输全血 ; 失血量 30%时,可输全血与 CRBC 各半,再配合晶体和胶体液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由于晶体液维持血容量作用短暂,需求量大,故应多增加胶体液或血浆蛋白量比例,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当失血量 50%且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还应及时发现某些特殊成分如清蛋白(白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缺乏,并给予补充。 3.延迟性溶血反应治疗:( 4 分) 抗休克: 输入血浆、低分子右旋糖苷酐或新鲜同型血液。 保护肾功能: 血压稳定输注 20%甘露醇( 0.5-1g/kg)或速尿 40-60mg/4-6h 直
4、到血红蛋白尿消失。 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 250ml,使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 防治 DIC 治疗:肝素治疗。 血浆交换治疗:如异型血量较大。 4.大 量输血后果( 4 分) 大量输血指 24 小时内输入血量超过 4000ml,可出现 : 低体温 (因输入大量冷藏血 ) 碱中毒 低血钙 高血钾及凝血异常 5.DIC 的检测诊断标准有哪些 ( 4 分) 诊断标准: 1.PLT 80 109/L; 2.PT-对照组 3 秒 ; 3.Fg 1.5g/L; 4.3P 试验 (+); 5.涂片破碎红细胞 2%; 6 外科感染的特 点( 3 分) 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局部症状明
5、显 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需外科处理。 7 简述 “ 危险三角区 ” 的疖( 3 分): 部位:鼻、上唇及周围( 1 分) 症状常较重,病情加剧或被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人颅内海绵状静脉窦, ( 1 分) 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死亡率很高。( 1 分) 8.创伤诊断的受伤史包括( 3 分) 1)受伤情况:了解原因,明确创伤类型、性质和程度。了解受伤的时间和地点。 2)伤后表现及其演变过程 3)伤前情况:是否饮酒,对判断意识有意义。 9.优先抢 救的急症:( 4 分) 心跳、呼吸骤停,窒息、大出血、张力性气胸和休克等。(一条一分,4 条及 4 条以上即可满分) 10
6、烧伤急性感染期易发生全身感染的原因( 4 分) 1. 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2. 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3. 机体抵抗力低下 4. 易感性增加 三论述(共 16 分) 1.全身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6 分) 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等。内毒素致病,症状严重,感染性休克较多。 ( 2 分) 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金葡菌,可形成转移性脓肿;表皮葡萄球菌,医源性感染;肠球菌,不易找到原发灶。 ( 2 分) 无芽孢厌氧菌 :拟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和厌氧链球菌。普通培 ( 2分) 2.试述烧伤休克的补液原则( 6 分) 伤后第一个 24 小时的补液量:成人每 1%烧伤面积每
7、千克体重补液胶体液0.5ml 和电解质溶液 1ml,另加基础水分 2000ml.( 2 分)伤后前 8 小时内输入一半,后 16 小时输入另一半。( 2 分)伤后第二个 24 小时补液量为第一个24 小时一半,基础水分仍为 2000ml.( 2 分) 3.试述烧伤体液渗出期的表现( 4 分) 在伤后 2-3 小时体液渗出最为急剧,在 6-12 小时达到高峰,持续 24-36 小时,严重的可达 48 小时以上。( 2 分)轻度烧伤体液渗出仅表现为组织水肿,有效循环血量无明显影响。( 1 分)严重烧伤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可发生休克。( 1分) 临床诊断学(共 94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
8、26 分) 1、诊断学: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2、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发热、瘙痒、疼痛、心悸、眩晕 3、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等 4、 皮肤黏膜出血: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 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5、 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6、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是皮肤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称为紫绀。 7、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铁血红蛋
9、白血症。 8、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引起,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为昏迷。 9、 杵状指(趾) 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 10、心悸: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11、 呼吸困难: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 、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12、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水肿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 13、晕厥: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所致的意识丧失状态。 二、简答( 2、 6
10、、 14 题各 10 分,其余每个 4 分,共 74 分) 1、发热是如何区分程度的 (4 分 ) 低热: 37.3 38 中热: 38.1 39 高热: 39.1 41 超高热: 41以上 2、简述热型及 临床上相应的常见疾病? ( 10 分) 1)稽留热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39-40 ,24 小时不超过 1 2)弛张热 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39以上 ,24 小时超过 2,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 高热期数小时,无热期可达 1 天以上,交替出现 4)波状热 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39以上,体温几天内逐渐上升,逐渐
11、下降 5)回归热 回归热、霍奇金病 39以上,骤升骤降,数天交替一次 6)不规则热 结核病、支 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无一定规律 3、区分皮肤黏膜出血几个类型的主要区别? (4 分 ) 瘀点( 5mm),血肿 (成片 ) 4、 痰的性质及所对应的疾病 (4 分 ) 恶臭痰:厌氧菌感染 铁锈色痰:典型肺炎球菌感染 黄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 痰白粘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真菌感染 大量浆液性泡沫样痰:可能肺泡癌 粉红色泡沫样痰:肺水肿 5、 简述咯血量的标准。 (4 分 ) 小 量: 24h 100ml 中等量: 100500ml/24h 大 量: 500 ml/24h 或 100 500 ml/次
12、6、 试述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10 分) 咯 血 呕 血 病 因 支气管、肺、心脏病 胃、肝 前症状 喉部痒 ,胸闷 ,咳嗽 上腹不适 ,恶心 ,呕吐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 ,可为喷射性 血色 鲜红 棕色 ,暗红 ,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 痰 ,泡沫 食物残渣 ,胃液 反 应 碱性 酸性 黑 便 多无 有 ,柏油样 ,持续数日 血后痰性状 血痰数日 无痰 7、 甲状腺肿大的分级 (4 分 ) I 度:看不到 +触到 II 度:看到 +触到,胸锁乳突肌以内 III 度:看到 +触到,超过胸锁乳突肌外侧缘 8、肌力记录的六级分级法: (4 分 ) 0 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 级 仅测到肌
13、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 级 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 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 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 级 能做抗阻力运动,但不完全 5 级 正常肌力 9、共济运动的检测方法: (4 分 ) 指鼻试验、跟 -膝 -胫试验、快速轮替动作、闭目难立征 10、浅反射包括: (4 分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11、深反射包括: (4 分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12、病理反射包括: (4 分 ) 1.Babinski 征(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 伸,余趾呈扇形) Opp
14、enheim 征 13、呼吸困难的分类 (4 分 ) 类型 时像 特点 病因 吸气性 吸气 吸气时间延长呈三凹征 上气道梗阻 呼气性 呼气 呼气时间延长哮鸣音 下呼吸道阻塞 肺泡弹性减弱 混合性 吸气与呼气 呼吸音异常 换气功能障碍 病理性呼吸音 虑过面积减小 14、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区别( 10 分) 鉴别点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颜面开始 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 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小 伴随病征 伴有其他肾脏病病 征,如高血压、蛋 白尿、血尿、管型 尿、眼底改变等 伴有心功能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
15、、心脏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实验诊断学( 92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 ,共 20 分) 1、诊断灵敏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患者中获得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2、诊断特异性: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即所有非患者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3、诊断准确度:指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 4、参考范围: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所确定的范围。 5、危急值:某项检验结果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的检验结果测定值。 1、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
16、时 间内沉降的速度。 2、核左移:外周血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时称为核左移。 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则称为核右移。 4、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伴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和凋亡增强,而导致患者外周血一系、两系或三系减少。 二、简答(每个 4 分,共 20 分)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4 分 ) ( 1)红细胞及
17、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 3 个月的婴儿至 15 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减少、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部分老年人造血功能降低 病理性减少:贫血 (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如血液浓缩等 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EPO 代偿性增加、 EPO 非代偿性增加) 2、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有那些 (4 分 ) (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FHb) 临床意义: 1) FHb 明 显增高:血管内溶血的指征。 PNH、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明显增高 2) AIHA、珠蛋白
18、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到中度增高。 ( 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Hp) 临床意义: a.各种溶血性贫血都明显降低 b.鉴别肝内和肝外阻塞性黄疸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见 Hp 下降或缺如 d.急、慢性感染:可增高(若正常,不能排除溶血) ( 3)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试验 ) 临床意义: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持续数周,常见于 PNH。 ( 4)尿血红蛋白测定( hemoglobinuria)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短期内红细胞大量破坏 (尿外观:浓茶色、酱油色 ) 3、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检测( PNH) (4 分 ) ( 1)蔗糖溶血试验(筛查试验)
19、( 2)酸化溶血试验 ( 3) CD55 /CD59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4 分 ) 1)细胞体积:由大变小 2)细胞浆:量由少变多;颜色由深变浅;颗粒由无到有。 3)细胞核:体积由大变小;形态由规则变为不规则; 4)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为粗糙致密; 5)核仁:由有到无 6)核 /浆比例:由大变小。 5、交 叉配血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4 分 ) 方法:主侧:供血者红细胞 +受血者血清 次测:受血者红细胞 +供血者血清 临床意义:输血、器官移植、亲子鉴定 三、论述(共 52 分) 1、什么是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 6 分) 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
20、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 RC 增高: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 2) RC 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 2)观察贫血疗效 ( 3)病情观察的指标 ( 4)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1)骨髓移植后第 21 天,如 RC 大于 15 109/L,常表示无移植并发症 2)RC 小于 15 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或为骨髓移植失败 2、白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有何
21、意义( 8 分) 中性粒细胞( 1)增多: 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 2)减少: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 2)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传染病 (伤寒初期 ) 嗜碱性粒细胞 ( 1)增多:过敏性 /炎症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CML、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
22、病 ( 2)减少: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 1)增多: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 2) 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vWF:Ag)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 分) 参考值: ELISA 法 70%150% 临床意义: 减低:血管性血友病( vWD) 增高:血栓性疾病,如心梗, ACS,妊高症,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 4、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PAIg)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 分) 原理: ELISA 临床意义: PAIg 增高: 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血)、药物免 疫性血小板减少性
23、紫癜 观察病情: ITP 患者的治疗效果 5、血小板粘附试验( PAdT)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4 分) 原理:玻球法、玻璃滤器法 临床意义: PAdT 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dT 减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 无力症等 6、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 分) 原理: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 临床意义: PAgT 增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PAgT 减低:血小板聚集能力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7、血浆、等因子活性测试的临床意义( 4 分) 临床意义: 增高: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减低: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液中存在因子抗体, DIC 等 8、血浆抗凝血酶活 性( AT:A)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 分) 原理:发色底物法 临床意义: 增高:血友病,白血病、 AA 等急性出血期 ,口服抗凝药 减低:先天性 AT 缺乏症(易栓症),获得性 AT 缺乏症,如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9、血浆 D-二聚体( DD)定量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4 分) 原理:胶乳凝集法, ELISA 法 临床意义: 0-0.256 mg/L 主要用于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 阳性或增高常见于继发性纤溶 (DVT、 PE), 阴性或不升高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