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037359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 案课 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课 型 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4、初步探究李白和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要点1、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背景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教学难点1、总结比较李杜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年 月 日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板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编号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 和 学 的 过 程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教后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一、导入

2、:二:整体鉴赏(划分段落,分析段意)三、问题探讨兵车行第一课时1、通过鉴赏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通过鉴赏体会诗人对“开边”政策的怨愤和对百姓深重灾难的同情。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 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简介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

3、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

4、的苦难生活。第一段:即前六句写送别惨状。第二段:写“行人”倾诉。1、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第一问:用“君不闻” “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 )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 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 读者) 的作用。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 )之词” ,用以讥切时政。既是“托为” ,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4、名句赏析 五、归纳主旨:六、 “诗史”与“诗圣”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

5、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2、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提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 “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 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3 、.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提示:引文出自陆机文赋 。 (答题应先讨论诗的主旨和诗人揭露现实黑暗的深度何在。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

6、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 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 ,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 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

7、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 ,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 ;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兵车行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它表现了诗人同情百姓、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诗史”不单是因为用诗记录了社会史实,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精神”:诗情与史实融会,抒情建基于对“民生”的关注、思索。杜甫第一个站在士大夫阶层大力

8、刻画低层民生状况,大量刻画普通民众形象,以心感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为他们呐喊、呼号。“诗圣”之“圣” ,不仅是杜甫生死以之的忠君爱国,更在于“民生情怀” (“三吏” 、 “三别”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史”以作品言“诗圣”以人品言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教 和 学 的 过 程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学习要点1、简介背景2、 鉴赏学习要点写作背景从草堂开始漂泊客 至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明确:蓬门(蓬门荜户 蓬筚生辉)1、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明确:拜访我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 。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3、 “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4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写出此联含义: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6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明确: 友情深厚7 尾联的正确标点应该是?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

10、(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板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旅夜抒怀1、 通过鉴赏体会诗人漂泊感伤之怀2、 学习诗歌寓情于景的写法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 、戎州(宜宾) 、渝州(重庆) 、忠州(忠县) ,于九月到达云安.。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诵读鉴赏鉴赏小结的。这一年杜甫已满 53 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

11、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迫于无奈杜甫离蜀东下,处于凄孤无依之境,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

12、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

13、六句是名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学习要点一、导入新课2、 咏怀古迹简介3、整体感知4、赏

14、析诗歌1、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后一层直抒胸臆, “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有自伤孤独飘泊之意。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

15、思考。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

16、个词语。 (怨恨)【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 “群山万壑赴荆门” ,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

17、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明确】 “一去”对“独留” , “一”与“独”同

18、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 ,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 。“朔漠”对“黄昏” , “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

19、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