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45775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验室检查 指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血、尿、粪常规 (一)血常规 1.红细胞( RBC)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 5.5) 1012 L 成年女性:( 3.5 5.0) 1012 L 新生儿:( 6.0 7.0) 1012 L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 (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 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 160g L 成年女性: 1l

2、0 150g L 新生儿: 170 200g 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 HCT) 参考值 男性: 40 50 女性: 37 48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白细胞( WBC) 参考值 ( 1)白细胞计数成人:( 4.0 10.0) 109 L;新生儿:( 15.0 20.0) 109 L ( 2)白细胞分类( 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 70 嗜酸性粒细胞: 0.5 5 嗜碱粒性细胞: O 1 淋巴细胞: 20 40 单核细胞: 3 8 临床意义 (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50

3、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急 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

4、腺皮质激素。 (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于慢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5.血小板( PLT) 参考值 ( 100 300) 109 L 临床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度,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小板消耗过多,如 DIC。 (二)尿常规 1.酸碱度( pH) 参考值 5 8 临床意义

5、 pH 增高:见于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 pH 降低:见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2.比重( SG) 参考值 1.015 1.025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降低:临床意义更明显,见于由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造成的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 糖尿病和尿崩症均有尿量增加,但前者尿比重升高,后者降低,以之区别。 3.尿蛋白( Pro)定性定量试验 参考值 Pro 定性阴性( neg), Pro 定量 O.15g 24h 临床意义 ( 1)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 ( 2)体位性(直立性的)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见。 (

6、 3)病理性蛋白尿溢出性:如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肾性:如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炎症、血管病变、中毒等)。肾后性: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4.葡萄糖( Glu) 参考值 定性:阴性( neg)、糖定量: 5.3mmol L) ( 1)摄入过多,如补钾时过多过快; ( 2)排泄困难,如肾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大量使用潴留钾的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 ( 3)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如溶血、大面积烧伤和组织挤压损伤。 四、血清钠 参考值 目前广泛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 ISE),参考值为 135 145mmol L。 临床意义 1.低钠血症(血清钠 145mmol

7、 L) ( 1)摄入水分不足 造成血液浓缩。 ( 2)肾性失水 如渗透性利尿 (甘露醇和山梨醇脱水)、肾小管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 3)体表失水 如大量出汗。 ( 4)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 如长期使用 ACTH 和糖皮质激素。 五、血清氯 参考值 目前广泛采用电极法,参考值为 96 108mmol L。 临床意义 1.低氯血症(血清氯 108mmol L) 临床意义较小,除高钠血症原因外,还见于低蛋白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六、血清总钙 参考值 2.25 2.58mol L( 9 11mg dl)。 临床意义 1.低钙血症(血清钙 2.58mmol L 或 11mg dl) ( 1)摄入过多; (

8、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3)服用维生素 D 过多; ( 4)骨病及某些肿瘤。 七、血清无机磷 参考值 0.97 1.61mmol L( 3 5mg dl)。血清无机磷的含量与血清钙含量的乘积为一常数( 40,当两者单位均为 mg dl 时)。 临床意义 1.低磷血症(血清磷 1.61mmol L 或 5mg dl) (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 2)肾衰酸中毒; ( 3)维生素 D 过多; ( 4)多发性骨髓瘤和骨折愈合期。 八、凝血功能检查 (一)凝血时间( CT) 参考值 普通试管法 6 12min分钟 ,硅管法 15 32min。 临床意义 1.CT 延长 见于 8、 9、 11

9、明显减少,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 V5、因子 X10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重症肝病,新生儿出血症,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CT 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抽血不顺利合血液中混有大量组织液时。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参考值 PT 正常为 11 13s秒 ,患者测定值超过对照值 3s 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PT 延长 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2、 5、 7、 10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 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 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PT 缩短 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

10、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参考值 32 43秒 s,较正常对照值 10s 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同 CT,但较普通试管法 CT 为敏感,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参考 值 2 4g L。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急性感染,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2.减低 见于 DIC 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九、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 (一)血清铁测定 参考值 亚铁嗪显色法:男

11、性 11 30 mol L,女性 9 27 mol L。 临床意义 1.血清铁增高 ( 1)肝细胞损害; ( 2)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 3)血液病,包括非缺铁性贫血、再障及白血病。 2.血清铁降低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 参考值 亚铁嗪显色法:男性 50 77 mol L,女性 54 77 mol 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降低,女青年和孕妇增高。 2.病理性变化 ( 1)降低:转铁蛋白合成减少,如肝硬化、转铁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肿瘤及非缺铁性贫血等; ( 2)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和妊娠后期;转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和肝细胞坏死。

12、(三)铁蛋白( SF) 参考值 男性: 15 200 g L;女性: 12 150 g L。 临床意义 1.SF 增高 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2.SF 降低 SF 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 缺铁性贫血时与慢性病贫血和海洋性贫血的区别鉴别表:(附加: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贫血类型 ( SI:血清铁)(铁蛋白) 骨髓外细胞 铁总铁结合力 (TIBC) 缺铁性贫血 减少 减少 减少 增多 慢性病贫血 减少 增多 增

13、多 减少 海洋性贫血 增多 增多 增多 正常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增多 增多 增多 增多 如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而明显的出血已停止,则口服铁盐对一般病例见效颇速。口服铁剂 4 5 天后, 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 7 12 天达最高峰 (4% 15 ),以后逐渐下降,为铁剂治疗有效指标。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一般在治疗开始 1 周以后开始上升, 2 周间血红蛋白平均每天上升 1.6g/L。贫血可在 2 个月内恢复。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服药 46 个月,甚至 1 年,以补充贮存铁。 十、血清总胆固醇( TC) 参考值 1.0。 2.肝脏疾病 肝脏实质性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14、时, LD5 升高,且LD5 大于 LD4,而胆管梗阻但未累及肝细胞时, LD4LD5。恶性肿瘤肝转移时 LD4、 LD5 均增高。 3.肿瘤 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人以 LD5、 LD4、 LD3 增高为主,且其阳性率 LD5LD4LD3。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肾脏肿瘤则以 LD1、 LD2 增高为主。白血病患者以 LD3、 LD4 增高为主。 4.其他骨骼肌疾病血清 LD5LD4;肌萎缩早期 LD5 升高,晚期 LD1、 LD2 也可增高;肺部疾病 LD3 可增高;恶性贫血 LD 极度增高,且 LD1LD2。 十四、血糖 (一)空腹血糖 参考值 3.9 6.4mmol L( 70 120mg dl)

15、 临床意义 1.增高 ( 1)糖尿病; ( 2)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 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 ( 4)药物性,如嚷嗪类利尿药。 2.降低 ( 1)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细胞瘤; (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 ( 3)严重的肝脏疾病; ( 4)生理性血糖降低。如饥饿和剧烈运动后。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参考值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 0.5 1h 血糖水平达到峰值,位于 7.8 8.9mmol L( 140 160mg, dl)。 2h 不超过 7.8mmoL L( 140mg

16、 dl), 3h 恢复至空腹血糖值。每次尿糖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其意义是: ( 1)糖尿病的诊断; ( 2)糖耐量减低:多见 2 型糖尿病、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病; ( 3)葡萄糖耐量 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低,口服葡萄糖后钟点血糖上升不明显,主要见胰岛细胞瘤。 十五、血、尿淀粉酶( AMS) 参考值 血淀粉酶总活性为 80 180U dl,尿淀粉酶 84 624U dl 临床意义 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时,血和尿 AMS 均显著升高。急性胰腺炎时,血 AMS 在发病 8 12h 开始升高, 12 24h 达到高峰, 2 5 天恢复正常。血 AMS 超过 500U 时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诊断意义,其他急腹症时通常低于该值。尿 AMS 在发病 12 24h 开始升高,下降速度也比血 AMS 慢( 3 10 天恢复正常),故急性胰腺炎后期,尿 AMS 更具有诊断价值。 十六、肝功能 (一)血清总胆红素( STB)和结合胆红素( CB) 参考值 血清总胆红素 5.1 17.1 mol L( 0.3 1.1mg dl),血清结合胆红素 1.7 6.8 molL( 0.1 0.4mg dl)。 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