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包装色彩学研究的内容 包装色彩学是研究并阐明自然色彩现象的基本规律、色彩美的规律以及色彩在人们生理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的科学。同时还是研究色彩设计方法、色彩描述理论和色彩复制技术的科学。一、 包装色彩是写实色彩与装饰色彩的有机统一把自然色彩真实地再现于画面,称为写实色彩,而装饰色彩则是根据由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按照设计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创造才能熔铸在作品中,运用 各种艺术手法与技巧,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使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设计作品的主题。写实色彩与装饰色彩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不同需要而长期发展起来的色彩应用的两大分支,而它
2、们的共同基础则是自然色彩。写实色彩要求科学地、客观地去观察和 分析自然景物的光源色、环境色、物体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装饰色彩则着重于发现和研究自然色彩的形式美,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饱和度之间的 对比及调和规律。包装色彩是写实色彩与装饰色彩的有机统一,包装色彩必须以实际商品的色彩作为描绘的依据,但并不受商品色彩的限制和束缚,可以在商品色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也可以根据装饰美的需要,大胆地进行主观想象和创造,从而赋予商品包装特定的情感和内涵。二、 包装色彩是自然色彩、社会色彩和艺术色彩的有机统一包装色彩涉及到了自然色彩、社会色彩和艺术色彩。自然色彩 包括对色彩的自然美与色彩自然现
3、象的研究、光的现象与光谱、色料的研究、色觉与生理等问题的研究。光的现象和光谱的研究,是了解自然色彩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关键所在。光是认识一切视觉现象的要素之一。对光与光谱方面知识的掌握,能直接影响对色彩观察的能力。这是因为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只是其感觉的结果。对色料的研究,包括对染料与颜料的深入探讨,是一项比较专门性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色料呈色的基本原理,还包括色料的发色本质和色料的化学合成等问题。色觉与生理是属于视觉现象方面的一项特殊的研究课题,探讨色觉的起源与特性、视觉器官的机能、结构与作用等问题。色彩美是透过眼睛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色觉与生理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社会色彩 包括色彩
4、的文化史与色彩史,环境与色彩,设计色彩学或企业与色彩,商业色彩论以及城市色彩学等内容。色彩文化史包括色彩美术史、建筑史、工艺史、装饰史等。这些历史可供现代用色作借鉴,对于色彩配合,色彩和谐、色彩美感等方面的理论与实施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环境色彩学是研究环境与色彩问题的学科。人们在选择色彩时必须考虑周围环境与背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色彩有不同的嗜好和要求。设计色彩学、企业色彩学以及商业色彩理论等,是有关建筑设计、工艺品、装饰品等在大量生产时如何适应人类生活需求的一门学问。包括色彩调查、色彩情报处理、拟定色彩政策以及色彩计划等。商业色彩又称市场色彩,是重要的现代色彩学。色彩与广告、包装是商品
5、与消费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商业色彩一方面具有社会色彩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满足人们美感的需要,即艺术色彩的特征。艺术色彩 包括色彩的组织与表述、色彩心理学、色彩的配合,色彩美学和色彩调和论,光的艺术与照明设计、以及色彩的表现技术等。色彩的组织是有系统地利用色彩组合,典型的是色立体。早期利用色彩三属性,组织成第一个色彩的立体,从而开创了用代号表示色彩的方法。这对于配色思想 的形成,研究色彩美学、色彩配合的秩序美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目前的孟赛尔颜色系统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色彩组织。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
6、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 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 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色彩的配合,是研究实用色彩的题材。它主要追求色彩的和谐与色彩的美感。 纯粹色彩科学称为色彩工程学,包括表色法、测色法、色彩计划设计、色彩调节、色彩管理等。包装色彩学是色彩工程学在包装色彩设计与 色彩复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是自然色彩、社会色彩和艺术色彩的有机统一。包装色彩学从包装色彩出发,系统地反映色彩形成与表述、色彩设计与再现的现象与规 律,是色彩构成、色度学
7、及印刷色彩学等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对包装色彩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有机结合。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理论第一节 光源 一、 色与光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各种色彩争奇斗艳,并随着照射光的改变而变化无穷。但是,每当黄昏,大地上的景物,无论多么鲜 艳,都将被夜幕缓缓吞没。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不但看不见物体的颜色,甚至连物体的外形也分辨不清。同样,在暗室里,我们什么色彩也感觉不到。这些事实告诉 我们: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人们感知色彩的必要条件,色来源于光。所以说: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为了了解色彩产生的原因,首先必须对光作进一步的了解。二、光的本质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
8、,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从牛顿的微粒说到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以至现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光按其传播方式和具有反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性质来看,有波的特征;但许多现象又表明它是有能量的光量子组成的,如放射、吸收等。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光映射到我们的眼睛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只有波长 380nm 到 780nm(1nm=10-6mm)的辐射能引起人们的视感觉,这段光波叫做可见光。
9、如图 2-1 所示。在这 段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们的不同色彩感觉。英国科学家牛顿在 1666 年发现,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然后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象彩 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从红开始,依次接临的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如图 2-2 所示。这是因为日光中包含有不同波长的辐射能,在它们分别刺激我们 的眼睛时,会产生不同的色光,而它们混合在一起并同时刺激我们的眼睛时,则是白光,我们感觉不出它们各自的颜色。但是,当白光经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 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影在屏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便分解为上述七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为色散。从图 2-2
10、中可以看到红色的折射 率最小,紫色最大。这条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种被分解过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三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它的色光。我们把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 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自然界的太阳光,白炽灯和日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色散所产生的各种色光的波长如表 2-1 所示。 图 2-1 电磁波及可见光波长范围 图 2-2 色散现象 光色 波长 (nm) 代表波长红(Red) 780630 700橙(Orange) 630600 620黄(Yellow) 600570 580绿(Green) 570500 550青(Cyan) 500470 500蓝(Blue)
11、 470420 470紫(Violet) 420380 420表 2-1 三、相对光谱能量分布一般的光源是不同波长的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如果将它的光谱中每种色光的强度用传感器测量出来,就可以获得不同波长色光的辐射能的数值。图2-3 就是一种用来测量各波长色光的辐射能仪器的简要原理图,这种仪器称为分光辐射度计。 图 2-3 分光辐射度计原理图 图 2-3 表明,光源经 过左边的隙缝和透镜变成平行光束,投向棱镜的入射平面,当入射光通过棱镜时,由于折射,使不同波长的色光,以不同的角度弯折,从棱镜的入射平面射出。任何 一种分解后的光谱色光在离开棱镜时,仍保持为一束平行光,再由右边的透镜聚光,通过隙缝
12、射在光电接收器上转换为电能。如果右边的隙缝是可以移动的,就可以 把光谱中任意一种谱色挑选出来,所以,在光电接收器上记录的是光谱中各种不同波长色光的辐射能。若以 e 表示光的辐射能, 表示光谱色的波长,则定义:在 以波长 为中心的微小波长范围内的辐射能与该波长的宽度之比称为光谱密度。写成数学形式:e()=ded (W/nm)光谱密度表示了单位波长区间内辐射能的大小。通常光源中不同波长色光的辐射能是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光谱密度是波长的函数。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光谱分布。在实用上更多的是以光谱密度的相对值与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描述光谱分布,称为相对光谱能量(功率)分布,记为 S(
13、)。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可用任意值 来表示,但通常是取波长 =555nm 处的辐射能量为 100,作为参考点,与之进行比较而得出的。若以光谱波长 为横坐标,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为纵 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光源相对光谱能量分布曲线。知道了光源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就知道了光源的颜色特性。反过来说,光源的颜色特性,取决于在发出的光线中,不同波长上的相对能量比例,而与光谱密度 的绝对值无关。绝对值的大小只反映光的强弱,不会引起光源颜色的变化。从图 2-4 中可以看到:正午的日光有较高的辐射能,它除在蓝紫色波段能量较低外,在 其余波段能量分布均较均匀,基本上是无色或白色的。荧光灯光源在 405nm、430nm
14、、540nm 和 580nm 出现四个线状带谱,峰值在 615nm,而 后在长波段(深红)处能量下降,这表明荧光光源在绿色波段(550nm560nm)有较高的辐射能,而在红色波段(650nm700nm)辐射能减 弱。对比之下,白炽灯光源,它在短波蓝色波段,辐射能比荧光光源低,而在长波红色区间,有相对高的能量。因此,白炽灯光源,总带有黄红色。红宝石激光器发 出的光,其能量完全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波段内,大约为 694nm,看起来是典型的深红色。在颜色测量计算中,为了使其测量结果标准化,就要采用CIE 标准光 源(如 A、B、C、D65 等)。CIE 标准光源将在以后介绍。 图 2-4 根据对图 2-
15、4 各曲线的 分析表明,没有一种实际光源的能量分布是完全均匀一致的,也没有一种完全的白光;然而,尽管这些光源(自然光或人造光)在光谱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视觉 上也有差别,但由于人眼有很大的适应性,因此,习惯上这些光都称为“白光“。但是在色彩的定量研究中,1931 年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 CIE)建议,以等 能量光谱作为白光的定义,等能白光的意义是:以辐射能作纵坐标,光谱波长为横坐标,则它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是一条平行横轴的直线。即:S()=C(常 数)。等能白光分解后得到的光谱称为等能光谱,每一波长为 的等能光谱色色光的能量均相等。 四、光源色温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的种类繁多,形状千
16、差万别,但大体上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光色瞬息万变,不易稳定,如最大的自然光源太阳。人造光源有各种电光源和热辐射光源,如电灯光源等。不同的光源,由于发光物质不同,其光谱能量分布也不相同。一定的光谱能量分布表现为一定的光色,对光源的光色变化,我们用色温来描述。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体吸收的能量越多,加热时它辐射的本领愈大。黑色物体对光能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 的辐射,那么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绝对黑体的吸收本领是一切物体中最大的,加热时它辐射本领也最大。天然的、理想的绝对黑体是不存在的。人造黑体是用耐 火金属制成的具有小孔
17、的空心容器,如图 2-5 所示,进入小孔的光,将在空腔内发生多次反射,每次反射都被容器的内表面吸收一部分能量,直到全部能量被吸收 为止,这种容器的小孔就是绝对黑体。图 2-5 绝对黑体示意图 黑体辐射的发射本领只 与温度有关。严格地说,一个黑体若被加热,其表面按单位面积辐射光谱能量的大小及其分布完全决定于它的温度。因此我们把任一光源发出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加热 到一定温度下发出的光的颜色相比较,来描述光源的光色。所以色温可以定义为:“当某一种光源的色度与某一温度下的绝对黑体的色度相同时绝对黑体的温度。“ 因此,色温是以温度的数值来表示光源颜色的特征。在人工光源中,只有白炽灯灯丝通电加热与黑体加热的
18、情况相似。对白炽灯以外的其它人工光源的光色,其色度 不一定准确地与黑体加热时的色度相同。所以只能用光源的色度与最相接近的黑体的色度的色温来确定光源的色温,这样确定的色温叫相对色温。色温用绝对温度“K“表示,绝对温度等于摄氏温度加 273。如正午的日光具有色温为 6500K,就是说黑体加热到 6500K 时发出的光的颜色与正午的颜色相同。其它如白炽灯色温约为 2600K。表 2-2 列出了一些常见的光源色温。色温是光源的重要指标,一定的色光具有一定的相对能量分布:当黑体连续加热,温度不断升高时,其相对光谱能量分布的峰值部位将向短波方向变化,所发的光带有一定的颜色,其变化顺序是红-黄-白-蓝。 表
19、 2-2 常见光源色温光源 色温(K)晴天室外光 13000 全阴天室外光 6500白天直射日光 555045斜射日光 4800昼光色、荧光灯 6500氙灯 5600炭精灯 55006500五、光源显色性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习惯于在日光下辨认颜色。尽管日光的色温和光谱能量分布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人眼的辨认能力依然是准确的。这是人们在自然光下长期实践对颜色形成了记忆的结果。随着照明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光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经常在不同的环境下辨认颜色。有些灯光的颜色与日光很相似如荧光灯、汞灯等,但其光谱能量分布与日光 却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光谱中缺少某些波长的单色光成份。人们在这些
20、光源下观察到的颜色与日光下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光源的显色性问题。什么是光源的显色性?由于同一个颜色样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可能使人眼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而在日光下物体显现的颜色是最准确的。因此,可以用日光标准 (参照光源),将白炽灯、荧光灯、钠灯等人工光源(待测光源)与其比较,显示同色能力的强弱叫做该人工光源的显色性。我国国家标准“光源显色性评价方法 GB5702-85“中规定用普朗克辐射体(色温低于 5000K)和组合日光(色温高于 5000K)做参照光源。为了检验物体在待测光源下所显现的颜色与 在参照光源下所显现的颜色相符的程度,采用“一般显色性指数“作为定量评价指标。显色性指数最高为
21、 100。显色性指数的高低,就表示物体在待测光源下“变 色“和“失真“的程度。例如,在日光下观察一副画,然后拿到高压汞灯下观察,就会发现,某些颜色已变了色。如粉色变成了紫色,蓝色变成了蓝紫色。因此,在 高压汞灯下,物体失去了“真实“颜色,如果在黄色光的低压钠灯底下来观察,则蓝色会变成黑色,颜色失真更厉害,显色指数更低。光源的显色性是由光源的光谱 能量分布决定的。日光、白炽灯具有连续光谱,连续光谱的光源均有较好的显色性。通过对新光源的研究发现,除连续光谱的光源具有较好的显色性外,由几个特定波长色光组成的混合光源也有很好的显色效果。如 450nm 的蓝 光,540nm 的绿光,610nm 的桔红光
22、以适当比例混合所产生的白光,虽然为高度不连续光谱,但却具有良好的显色性。用这样的白光去照明各色物体,都能 得到很好的显色效果。 光源的显色性以一般显色性指数 Ra 值区分:Ra 值为 10075 显色优良7550 显色一般50 以下 显色性差光源显色性和色温是光源的两个重要的颜色指标。色温是衡量光源色的指标,而显色性是衡量光源视觉质量的指标。假若光源色处于人们所习惯的色温范围内,则显色性应是光源质量的更为重要的指标。这是因为显色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所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六、光源三刺激值在定量研究中我们发现,某种光源所发出的光,可以通过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匹配产生。这种用来匹配某一特定
23、光源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量叫做该光源三刺激值。光源的红、绿、蓝三刺激值分别用X0、Y0、Z0 来表示。关于三刺激值的相关内容,可参看第五章。七、标准光源我们知道,照明光源对物体的颜色影响很大。不同的光源,有着各自的光谱能量分布及颜色,在它们的照射下物体表面呈现的颜色也随之变化。为了统一对颜色 的认识,首先必须要规定标准的照明光源。因为光源的颜色与光源的色温密切相关,所以 CIE 规定了四种标准照明体的色温标准:标准照明体 A:代表完全辐射体在 2856K 发出的光(X0=109.87,Y0=100.00,Z0=35.59);标准照明体 B:代表相关色温约为 4874K 的直射阳光(X0=
24、99.09,Y0=100.00,Z0=85.32);标准照明体 C: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 6774K 的平均日光,光色近似阴天天空的日光(X0=98.07,Y0=100.00,Z0=118.18);标准照明体 D65:代表相关色温大约为 6504K 的日光(X0=95.05,Y0=100.00,Z0=108.91);标准照明体 D:代表标准照明体 D65以外的其它日光。CIE 规定的标准照明体是指特定的光谱能量分布,是规定的光源颜色标准。它并不是必须由一个光源直接提供,也并不一定用某一光源来实现。为了实现 CIE 规定的标准照明体的要求,还必须规定标准光源,以具体实现标准照明体所要求的光谱能量分
25、布。CIE 推荐下列人造光源来实现标准照明体的规定:标准光源 A:色温为 2856K 的充气螺旋钨丝灯,其光色偏黄。标准光源 B:色温为 4874K,由 A 光源加罩 B 型 D-G 液体滤光器组成。光色相当于中午日光。标准光源 C:色温为 6774K,由 A 光源加罩 C 型 D-G 液体滤光器组成,光色相当于有云的天空光。CIE 标准光源 A、B、C 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曲线如图 2-6 所示。图 2-6 标准光源相对光谱能量分布 CIE 标准照明体 A、B、C 由标准光源 A、B、C 实现,但对于模拟典型日光的标准照明体D65,目前 CIE 还没有推荐相应的标准光源。因为它的光谱能量分布在
26、目前还不能由真实的光源准确地实现。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着与标准照明体 D65相对应的标准光源的研制工作。现在研制的三种模拟 D65人造光源分别为:带滤光器的高压氙弧灯、带滤光器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它们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与 D65有 所符合,带滤光器的高压氙弧灯提供了最好的模拟,带滤光器的白炽灯在紫外区的模拟尚不太理想,荧光灯的模拟较差。为了满足精细辨色生产活动的需要,还有采 用荧光灯和带滤器的白炽灯组成的混光光源,称为 D75 光源。其色温可达 7500K。主要运用在原棉评级等精细辨色工作中。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理论第二节: 色彩的混合 一 色光加色法(一)、色光三原色的确定三原色的本质是三原色具有
27、独立性,三原色中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其余两种色彩合成。另外,三原色具有最大的混合色域,其它色彩可由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并且混合后得到的颜色数目最多。在色彩感觉形成的过程中,光源色与光源、眼睛和大脑三个要素有关,因此对于色光三原色的选择,涉及到光源的波长及能量人眼的光谱响应区间等因素。从能量的观点来看,色光混合是亮度的叠加,混合后的色光必然要亮于混合前的各个色光,只有明亮度低的色光作为原色才能混合出数目比较多的色彩,否则,用明 亮度高的色光作为原色,其相加则更亮,这样就永远不能混合出那些明亮度低的色光。同时,三原色应具有独立性,三原色不能集中在可见光光谱的某一段区域内, 否则,不仅不能混合出
28、其它区域的色光,而且所选的原色也可能由其它两色混合得到,失去其独立性,而不是真正的原色。在白光的色散试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红、绿、蓝三色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可见光谱上,而且占据较宽的区域。如果适当地转动三棱镜,使光谱有宽变窄,就会发现:其中色光所占据的区域有所改变。在变窄的光谱上,红(R)、绿(G)、蓝(B)三色光的颜色最显著,其余色光颜色逐渐减退,有的差不多已消失。得到的这三种色光的波长范围分别为:R(600700nm),G(500570nm),B(400470nm)。在色彩学中,一般将整个可见光谱分成蓝光区,绿光区和红光区进行研究。当用红光、绿光、蓝光三色光进行混合时,可分别得到黄光、青光
29、和品红光。品红光是光谱上没有的,我们称之为谱外色。如果我们将此三色光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而将此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就可得到多种不同色光。 从人的视觉生理特性来看,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视锥细胞-感红细胞、感绿细胞、感蓝细胞,这三种细胞分别对红光、绿光、蓝光敏感。当其中一种感 色细胞受到较强的刺激,就会引起该感色细胞的兴奋,则产生该色彩的感觉。人眼的三种感色细胞,具有合色的能力。当一复色光刺激人眼时,人眼感色细胞可将其 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然后混合成一种颜色。正是由于这种合色能力,我们才能识别除红、绿、蓝三色之外的更大范围的颜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色光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色
30、光,它们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后得到的主要色光,又是混合色光的 主要成分,并且能与人眼视网膜细胞的光谱响应区间相匹配,符合人眼的视觉生理效应。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光,混合色域 最大;而且这三种色光具有独立性,其中一种原色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由此,我们称红、绿、蓝为色光三原色。为了统一认识,1931 年国际照明委员 会(CIE)规定了三原色的波长R=700.0nm,G=546.1nm,B=435.8nm。在色彩学研究中,为了便于定性分析,常将白光看成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二)色光加色法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
31、相混合时,会同时或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我们称这种色光混合为加色混合。这种由两种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称为色光加色法。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进行颜色匹配试验表明:当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比例为 1.0000:4.5907:0.0601 时,就能匹配出中性色的等 能白光,尽管这时三原色的亮度值并不相等,但 CIE 却把每一原色的亮度值作为一个单位看待,所以色光加色法中红、绿、蓝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其表 达式为(R)+(G)+(B)=(W)。红光和绿光等比例混合得到黄光,即(R)+(G)=(Y);红光和蓝光等比例混合得到品红光,即
32、(R)+(B)= (M);绿光和蓝光等比例混合得到青光,即(B)+(G)=(C),如图 2-7 所示。如果不等比例混合,则会得到更加丰富的混合效果,如:黄绿、蓝紫、青 蓝等。图 2-7 加色混色图从色光混合的能量角度分析,色光加色法的混色方程为:式中:C 为混合色光总量;(R)、(G)、(B)为三原色的单位量;a、b、g为三原色分量系数。此混色方程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复色光中的三原色成分。从人眼对色光物理刺激的生理反应角度分析,色光加色混合的数学形式为:式中:C 为混合色觉; 为光谱三刺激值 。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色光混合加色现象。例如太阳初升或将落时,一部分色光被较厚的大气层反射到太空中,一部分色光穿透大气层到地面,由于云 层厚度及位置不同,人们有时可以看到透射的色光,有时可以看到部分透射和反射的混合色光,使天空出现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三)加色法实质加色法是色光与色光混合生成新色光的呈色方法。参加混合的每一种色光都具有一定的能量,这些具有不同能量的色光混合时,可以导致混合色光能量的变化。色光直接混合时产生新色光的能量是参加混合的各色光的能量之和。如图2-8 所示,照射面积相同的两种色光-红光与绿光混合,混合后的面积依然与混合前单色光的面积相同,但光的能量却增大了,所以导致了混合后色光亮度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