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 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摘 要】 本文从介绍社会印象及其意义着手,结合现实生活诠释了影响社会印象的六大 心理 因素 ,具体包括: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 投射效应 、 仁慈效应 、 定型效应 等,点出了 每个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启迪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影响 社会印象 心理因素 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社会印象一般 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但在
2、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总之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东西 在 你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反映出来就是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目中的形象的复制。而在其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 今后的 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 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己情感取向的影响。常言说的一 白 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 在措综复杂的心理中, 主要以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3、、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 等六个因素对社会印象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首因效应 的影响 (一 ) 首因 效应 的定义。 首因 效应 ,是人与人 第一次 交往中给人留下的 印象 ,在对方的 头脑 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 也叫 首次效应 、 优先效应 或 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 社会认知 过程中,通过 “第一印象 ”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
4、通过 “第一印象 ”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二) 首因 效应 的 现实示例。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我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中 就有记载, 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时 ,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 门外 ,导致东吴与一位旷世奇才擦肩而过。这就是 首因效应 中以貌取
5、人的典型例子 。 日本民族就非常注重首因效应,初次与日本人接触,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他们是那么的谦虚、有礼貌,他们挂在口头的话最多的是“请多多关照”、“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客套话,也许世界上所有初次与日本商人接触过的企业精英都会产生这一印象吧,这让日本企业在商战中加分不少。不仅如此,尽管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国民带来伤害,但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国民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世界大战中的杀戮者相去甚远。 ( 三 ) 首因 效应 的 启迪。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 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
6、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 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 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近因效应 的影响 (一)近因效应的定义。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
7、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 “新颖效应 ”。 ( 二 )近因效应的 现实示例 。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 熟悉 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 心理现象 相当普遍。 小 A 与 小 B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 小 A 因家中闹 矛盾 ,心情十分不快,有时 小 B 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 小 A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小 B认为
8、 小 A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再如: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 近因效应的表现。 ( 三 )近因效应的 启迪 。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 因素 ,这就是近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 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 激情 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 控制 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 理解 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
9、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 三、晕轮效应 的影响 (一) 晕轮效应的 定义 。 晕 轮效应是指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 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 效应 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 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 晕轮效应的 现实示例 。 在生活中晕轮效应 最典
10、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 媒体 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 “月晕 ”,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 (三) 晕轮效应的 启迪 。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 人际交往 中,我们 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四、投射效应 的影响 (一) 投射效应的 定义 。
11、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 感情 、意志、 特性 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二) 投射效应的 现实示例 。 投射效应的 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 表现形式: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
12、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 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 心理 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 偏见 的泥潭。 举个例子, 电影天下无贼中所讲述的人物 傻根,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体现之一。傻根从老家出来打工, 涉世未深 ,把人与人的交往想象得单纯而美好,觉得天下没有人会偷别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
13、种认知障碍,这一致命的认知障碍,最终牺牲了男主人公而保住了他的血汗钱。 (三) 投射效应的 启迪 。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 别人 身上 。 我们得记住,
14、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五、仁慈效应 的影响 (一) 仁慈效应 的定义 。 仁慈效应又称 宽大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特性进行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多余不好的评价。 (二) 仁慈效应 的现实示例 。 在为各类文娱会演、演讲赛中评奖时,评委常遇到这个 仁慈效应 的干扰:前面演出的节目,由于给了高分,以致于不得不提高后面所有节目的评分 。 (三) 仁慈效应 的启迪 。 仁慈 效应 掌握不好,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 在生活中对某人的评价不能离开实际,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尤其在对别人 进行“高度”评价时,不
15、要忘记指出其不足。 六、定型效应 的影响 (一) 定型效应 的定义 。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 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比如相同地域,形成的相同风俗,相同领导形成的相同的理念。 (二) 定型效应 的现实示例 。 由于定型效应的作祟, 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三) 定型效应 的启迪 。 定型效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
16、其负面性。积极的一面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系列刺激时,人们可以凭借固定的 印象直觉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最快最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负面性是人们在态度、观念或经验固化后,容易造成主观臆断,难以跳离认知误区,造成“老顽固”、“老封建”等等意识形态的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定型效应“双刃剑”的本质,保持科学的态度在必然依赖它的同时不断的对它进行修正。 2戴维迈尔斯 (David G.Myers)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01-01 3乐国安 21 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9-07-01 4汪露 刻板 印象与老年传播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 版 2006-09-01 5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 20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