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物报道写作中的虚笔运用“虚笔”是书法术语,它是众多笔法形式的一种,与“实笔”相对。这 里的“ 虚”不是指虚构,而是一种侧面的、间接的、抽象的描叙手法,又可称作暗写。虚写是旁敲侧击,迂回包抄,是实写的必要补充,并与实写相互呼应。近些年来,新闻报道不断地向其他传统艺术吸收和借鉴新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技巧。新闻写作突破了原先程式化的模式,呈现出空前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尤其是人物报道的写作,以往“高大全” 的人物叙述方式已经被个性鲜明形式多 样的开放式写作所取代了。其中,虚笔在人物报道写作中的运用引人瞩目。一、 设置虚题,吸引阅读新闻标题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吸引读者阅读。一则好标题,不仅要向读者提示和评价
2、新闻的内容,而且还要以生动形象的表述形式抢夺读者的“眼球 ”。这个时候,虚 题就部分地承担了这个任务。相 对于实题正面叙述新闻事实而言,虚题的拟定和设置则更具灵活性和抽象性。著名记者范敬宜在报道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江苏农民企业家沈其南时,拟定的见报标题是“老外” 开始怕 “老乡”。“ 老外”为什么开始怕“ 老乡” ,究竟怕到什么程度,这则篇幅不长的人物报道会给你明确的答案。当然,大部分的虚题对实题具有依附性。如果缺少实题的补2充说明,读者只看标题的话,必定会一头雾水。二、旁人话语,侧面映衬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的 话语也是“雪亮”的。周围人所说的话,是一面镜子,而且一个人的褒贬评价也
3、是通过旁人的话语来呈现的。所以,旁人的“言为 心声” 就会显得更有力度和可信度。高明的写作者经常会裁剪一些貌似不经意的旁人话语,让读者从言语的背后可以触摸到人物性格的真正内核。获得第 11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用生命搏击贫困的共产党人讲述的是陕西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带领群众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感人事迹。整篇人物通讯感情饱满,催人泪下。写作者注重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这些所引用的语言都是来自生活原生态的。“秀明,你是放着自在不自在,逮个老鼠咬布袋,看村上这个烂摊子,不把你陷进去才怪呢?”村里有人劝他别当穷“村官” 。“没见过你这样翻脸不认人的,要罚,咱这亲家也别当了。” 亲家母
4、的牛羊 毁坏了林木,郭秀明坚决要罚。“大夫,俺代表全村人求你们了!你们一定要救活他,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救活他,他是俺们村最最重要的人,俺们村离不开他啊!”急救室里,有人央求医生。“郭书记,你是 为了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而活活累死的呀!” 噩耗传来,惠家沟全村男女老幼哭声一片。就这样,一个不徇私情、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好党员的形象雕塑般地矗立起来了。这一句句平白朴素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将人物的高大形象映衬得光辉耀眼。3三、场景描摹,烘托人物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中。因此,在人物报道写作中,勾勒和白描人物所处的场景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上,这就是虚笔的具体运用,即通过场景的描摹和勾勒
5、,烘托人物内心世界,进而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一直以来表现人物最为常用的手法之一。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部分,穆青他们不惜笔墨地描绘了焦裕禄刚到兰考时的情景,“大地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些很有画面感的描写间接反衬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在 2004 年 2 月 5 日的头版推出了宿迁市市委书记仇和的专访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在谈到在改革中处处体现了仇和的意志时,作者剪接了一些看似零散的片断:“贤官 镇驻丘村的张金花,仍在 为她被村干部无辜推倒的房子奔
6、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长胜在打点行装,告别妻儿赴浙江平湖招商;浙江老板沈素才,忙着在沭阳城开发房地产,他因为交警每看到外地牌照的车就敬礼而感动;在沭阳街头,工业园长期招收技工的横幅在风中飘扬。” 通过一连串灵巧的剪辑和串连,用一组组蒙太奇式的镜头,作者让材料与人物形象之间达到一种虚实相生的状态,也让作为市委书记仇和性格里倔强专断的一面顿显无疑。4四、留白处理,丰满形象在制作新闻时,在强调充分报道的同时,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选择。然而,在面对理性的主动的读者,作为新闻的制作者,应该考虑的是给他们留有余地,尤其在人物评价时,应该尽量把权利交给读者。有所保留,有所侧重,才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人物报道写作整体上的留白处理。这种留白需要读者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补充、去丰富,使得意思传达上不至于满、直、露、浅。总而言之,新闻事实是确定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比如虚笔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丰富人物报道的表达样式,进一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