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业.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75844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凤姐是作者笔下著名的文学典型形象。这段外貌描写,仅有三十二个字,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凤姐的眉目很有特点。首先,她的眉目是美丽出众的。丹凤眼,柳叶眉,本是俊俏可爱的;但加上“三角” 、 “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俊俏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这与凤姐的个性是一致的。她在府中是著名的“管家婆” ,有“凤辣子”之称,工于心计,善使手段,泼辣凶悍。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俊美中带着成熟与干练。黛玉与探春都是身材苗条的,但她们的美是纯洁、典雅的美

2、,就像未经玷污的珍珠,晶莹可爱;而凤姐的“苗条”与“风骚” ,却是世俗的美,多了几分圆熟和世故。“粉面含春威不露” ,在化着浓妆的面庞上,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那带几分险恶的“威” ,这是多么形象的一张脸!只有凤姐才会有这样一张脸。在小说中,我们多次看到她“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样子:毒设相思局,把愚昧的贾瑞害得悲惨地死去;弄权铁槛寺,徇私舞弊,聚敛钱财;借刀杀人,使柔弱的尤二姐含恨吞金自尽在满面春风之下潜伏着凶狠,在温情脉脉之后暗藏着残暴。同时,不可抹杀的是,凤姐的“威”还体现在治家方面。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办事爽利,泼辣大胆,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淡泊无为的李纨,懦弱无能的尤

3、氏,与她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协理宁国府一段最能体现她的管理才能,她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指挥若定,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由此看来,凤姐本可以是一位令人欣赏的“女强人” ,但她卑劣狠毒的一面又令人痛恨。 “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句则表明了她特别工于心计,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但对不同的人,她的笑也不同。对贾母、王夫人,她阿谀、献媚地笑;对宝玉、黛玉、宝钗,她热情、讨好地笑;对尤氏等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尤二姐、秋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正因为凤姐如此工于心计,所以,她在贾府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统治者宠爱她,下人惧怕她、痛恨她。凤姐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她一出场,作者就用这段生动

4、的描写暗示了她的个性特点,而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四、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

5、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心灵酝酿出的独特气质,与秦钟的女儿气不同,宝玉的女儿气带着生机和活力,带着不安分的气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不满现实、强烈追求自由的人“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这种奇特而美好的表情,只可能出现在宝玉的脸上。他纯真无比,崇尚青春美与自由美,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他同情女子(上至贵族

6、小姐,下至地位低下的丫鬟)的悲惨命运, “专能和女孩们结交” ,正因为如此,他首先领略了“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 , “爱博而心劳” 。他的过于美好的追求,使他的面庞永远不会被恶劣的表情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仍然是写他的俊美,但在俊美中带些大家子弟的养尊处优之态。宝玉从小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样写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仍是写他的多情善感,与“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呼应。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句写其眉目最为精彩:眉间目际,情思飘飞,动人心魄。这里的“风骚”与凤姐的“风骚”不同,这是一种

7、潇洒飘逸、无拘无束的气质,既表现着宝玉的聪颖多才,又代表了他“痴”的一面。他的“痴” ,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青春、生命乃至自然万物。见花谢便联想到黛玉宝钗等人的衰老,为之叹息不已;得知龄官与贾蔷的恋情便联想到生命的流逝,泪流满面;为晴雯作悼词,感慨昔日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为黛玉而疯狂,从此竟遁出人世,永不复返正如警幻仙子所说:“如尔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这意淫 ,便是对美与自由的欣赏与崇拜,对“钟天地之灵秀,集日月之精

8、华”的女儿们的恋慕。正因为追求自由,宝玉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反抗礼教的束缚,故而“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成了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宝玉的外貌描写重在写“多情”这个特征,成功地刻画了他的个性。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文字中的外貌描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生动传神,二是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为我们描写人物的外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一、迎春、探春、惜春“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

9、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 ,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的不对,没有赐品,这时

10、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 ,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

11、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探春的身材出众,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 ”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 “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 , “美目盼兮” ,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 ,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 “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

12、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惜春的外貌描写并未表现出她的个性,但交代了她的年龄,为下文她的命运作了铺垫:贾府鼎盛时,她“形容尚小” ,贾府衰落时,她已经长成,在成长过程中

13、,她看尽了繁华,也明白了沧桑,窥破“三春” (元春、迎春、探春)的命运,窥破世态炎凉,最终选择了出家修行。在三国演义里,曹操乃乱世奸雄,才智过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擒吕布、破袁绍、平西凉,驰骋纵横,是政治和军事天才;孙权仪表堂堂,承兄孙策之基业,拥江东之富,坐长江之险,根基可谓固极。而刘备出身贫寒,才远不足以比曹操,势不可与孙权同日而语。然他却与孙、曹共成三足鼎立之势,甚至后来在气势上远远压倒他们(刘称王后,区区关羽就将曹操打得一塌糊涂,几欲逃都;而关羽、张飞被杀后,刘备誓死攻吴,气势之大,吓得孙权屁滚尿流,纳降称臣,就差没将脑袋送给刘备) ,何也?窃以为刘备其他本事虽不大,但却是个天纵奇才、无

14、师自通的厚黑大师。他深谙个中之道,运乎于心,俱臻佳妙,终而以成其功。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出山辅佐,应该是刘备成就大业的最重要的转折点。用现代白话讲,这是刘备至为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公关。刘备和他的上祖刘邦一样,贵就贵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所以知道用人,善于用人。而尤胜于刘邦的是,他能使手下人对他死心塌地,忠心不二,让人对他感恩戴德一辈子不忘。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徐庶被迫归曹后,为“报使君知遇之恩“,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以致他识破火烧赤壁之计也不告诉曹操,帮了刘备天大的忙。 其实像刘备所谓礼贤下士,甚至不惜卑躬屈膝以求人才之法,是刘备终其一生屡试不爽赖以致胜的法宝。这种方法用起来极为简单,

15、只要放下面子即可,而成效却十分巨大。用这种方法,他不但网罗了一大批当世最杰出的良士猛将,还赢得了礼贤下士、谦虚仁义的美名,颇受世人拥戴。而曹操在这方面就远不如他。曹操虽然也很重才爱才,但他不可能做到像刘备那样仅听一徐庶之荐就去三顾什么草庐,更做不到像刘备那样的用人不疑,乃至对谋士言听计从甘受其指挥。相反,曹操是自负多疑,刚愎自用,前拒张松,后杀杨修简直就是战略上的失误。而他那种强拉硬逼耍诡计挖人才的方法也让人不敢恭维。他把个徐庶弄了去,非但没得到一点好处,弄了个恶名不说,还成全刘备得了个诸葛亮。 刘备自己没有本事,所以选了诸葛亮,就放手让他去干,对他言听计从,是谓用人不疑。这一招的确高明。其实

16、他很清楚,对于诸葛亮这样的高人逸士,他根本就无需去疑。道理很简单,只有有刘备的诸葛亮才是诸葛亮,没有他刘备,他诸葛亮还能是诸葛亮吗?既然诸葛亮只有对他死心塌地的份,他也就乐得顺水推舟,干脆将一揽子烦人的事都交给他。这样名为信任,让他感激涕零、竭力卖命不敢稍懈,实则他自己乐得清闲,反正天下有人替他去打,他只要安心做着主子就是。这等好事,傻瓜才不去做。 比之于曹操、孙权,刘备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皇叔“的头衔。这个他一不小心得之的头衔,就像是一个驰名商标,使他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他以后捞世界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提供了无穷的便利。同样是争天下,就因为他姓刘,是皇叔,所以他就是兴汉室,是英雄,是正义;

17、而别人就是弄臣,是奸雄,是叛贼。刘备投靠过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又背叛了他们,但因为他姓刘,所以就无须受指责,而吕布就被视作反复无常。汉献帝没死,刘备就在蜀妄自称帝。按封建的道德伦理来讲,这已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了,但他好象连舆论的谴责都没受到;而一世英雄、才华横溢的曹操连王都不想称,却不得不永远地背负“奸“字的骂名,还得时时提防“汉室忠良“的暗害。 刘备不愧为善用“无形资产“的高手。他既得“皇叔“之名,便竭力经营自己的名声,拼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义之主、贤明之主。为了这,他能说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样恶心的混帐话,也能在赵云单骑救出幼主后将阿斗往地下摔。只是阿斗被他这么一摔摔成了白痴

18、,这倒是他所无法意料失算之极的。大概在他看来,老婆死了可以再娶,儿子死了也可以再生,但是给他打天下的“兄弟“没了,他可就没得混了。但儿子既成白痴,怎么办呢?所以临终遗言托孤时就不得不假惺惺地说什么“此子可扶则扶之,不可扶,可取而代之。“明明知道诸葛亮不是那样的人,也明明知道其子不可扶,会说“此间乐,不思蜀矣“的人怎么扶?他的言外之意不过是叫人家要更加尽心尽力而已。 后人将曹操称作奸雄,而将刘备称为枭雄。观其一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刘备称帝后,关羽、张飞被杀,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一干大臣的强谏苦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意孤行,誓死攻吴,落得个惨败的下场。王蒙将他的这种行为看作是黑帮老大的讲义气,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看到了皮毛。在我看来,更深层的原因是,刘备一直以来都是活在诸葛亮光环的阴影之下。现在自己称了帝,羽翼丰满了,手下兵广将足,正可趁此机会,大展一番拳脚,树立自己的军威,让人家瞧瞧我刘备也不是一个孬种;或曰他想过一把真正的老大瘾也是没错的。但结果是气势汹汹而去,火烧连营而回。所以说刘备只能算是个厚黑大师,明星政治家,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成就伟业的伟人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