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 向德平章娟(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862(2003)08-0029-03 一以赫格斯特兰德为代表人物的时间地理学,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阐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 关系,并考察了个体活动在时空中的运动路径及其所受影响。吉登斯 1 在此基础 上, 比较了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空线索,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变迁,重 新分析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时空观。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是与具体和特定的社会行动的地点相关联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某种时间计算的既定模式和自身空间定
2、位的方式。 “没有一个社会,在其中个体没有有关未来、现在及过去的时间感。每一种文化 也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标准化空间标志,它表明特殊的空间知觉。 ” 2 因此,在吉 登 斯看来,在前现代的情境下,时间与空间的向度根据文化和情境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是与空 间的定位连结在一起的。尽管在前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社会行动而言,时间和空间更多的是与具体地点连结在一起的 ,时间的标尺与社会行动的地点相联,受特定空间的制约。但前现代文明发展了正式的计时 和定位的方法,如日历以及用现代标准看来十分粗略的地图。事实上,它们是分离时间和空 间的先决条件。只有时空的分离及其不断的重新组合,时间摆脱特定空间的制约,跨越无限 时
3、空距离,才使得时间与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协调。吉登斯指出, “我们今天的世界 ,拥有通用的计时系统以及全球标准化的时区” , “世界地图作为一种全球规则,其上面再 也 没有禁地,它在空间的虚空上是与钟表一样的符号。 ” 3 全世界拥有标准化的时 间,社会行动不再受空间距离的约束是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和特征。二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时间性(temporality )有三个维度,即每一个时点,都是三重 时间的综合体现:第一是指行为完成的即时性,任何一种行为在时空方面的伸展都会受到一 定的限制。 4 尽管个体行动者参与完成的每一项行为都具有一段时间的延续,但 行为 都有即时性,即边界时空中时间的制
4、约;第二,作为有生命的人类有机体(corporeali ty)的存在,人类行动者所度过的一生是一种注定通向死亡的“向死而生” 。这是生命的有 限性与权宜性的体现。时间对个体行动者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第三,单个行为在时空片段 中重复形成的例行性活动构成了世代之间的长时段的制度生产。单个行为的历时性的重复, 不仅构造一种模式,也是系统组织过程当中结构性原则转化的反映。空间是与时间紧密结合的概念,任何社会互动与社会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边界内发生的。“绝大多数社会中的个人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的活动都发生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棱状区域之 中。 ” 5 这一对概念的紧密关系,在吉登斯对空间概念的分析中得到详尽的
5、阐释 。吉登斯在对空间的分析中引入了场所、区域化和在场可得性等概念,将时间、空间与人们的 社会行为的结构性特征融合在一起,对空间进行了更为详细而生动的论述。吉登斯通过对时间地理学谨慎而严密的批判,严格区分了地点(place)与场所(locale ) 的概念。他认为,地点的意涵只限于纯粹的物质环境空间,而社会行动是在具体的情境(se tting)中发生的,以地点为中介,也即人们的互动始终离不开地点;而场所是一种特定的 物质区域,是互动背景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明 确的边界,也是限定互动情境性的重要因素。场所不仅为人们互动提供了必要的地理空间, 并赋予这一机械空间以丰富的社会意义,生动展示了人类主体的
6、行为活动如何融入并利用环 境空间,环境空间又是怎样为行为活动提供具体情境的。吉登斯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例行化行为(routinization )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区域化 的概念。区域化不能仅仅理解为空间的局部化,还涉及各种例行化行为的时空分区(zoning ) ,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空分区中产生固定的分化。一方面,同一类行为在一定的时空区 域内定位,并通过反复形成一种例行化的固定模式,当人们再次实施这一行为时,便不假思 索 地划入这一“区域” ,直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区域化能起到分界的作用,为 互动行为提供区域边界的情境片段,但在现代社会系统发展中,区域化可能包含着时 间跨度和空
7、间范围上千差万别的分区。区域化的概念带有社会行为跨越时空进行结构化的内 涵。吉登斯还通过对人们互动行为的分析,结合现代社会的时空交汇(time*.space convergenc e )现象,提出了在场可得性的概念。前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一种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互动,面对面互动的具体场景不仅受到物质环境的约束和限制 , 而且还局限于行动者身体的直接呈现。而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时空交汇 使得从时间角度来测量的距离“正在收缩” ,远距离发生的事变对近距离事件以及自我的 亲密关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被重构,人们的互动方式和 范围得以改变。人们之间的
8、互动不再受时空邻近这一要求的局限,由此,吉登斯提出 了互动的在场可得性,人们可以跨越无限时空距离,实现共同在场,以实现在具体情境之中 的沟通和互动。互动在一定的时空区域内定位在能够相互监控和安排各自行为 的场景之中。吉登斯由通过个体互动的微观社会学分析延伸到宏观机制的社会学分析,提出 了时空伸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和时空边界(time*.spaceedge )的概念,从而 将 “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以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的时空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 现代性和各项现代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定位,进一步深入研究时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动力 机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9、并逐步完善其时空观。三时空的分离与重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系统的抽离化(disembedding)成为现代社会发展 的两大动力机制。吉登斯认为,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成为现代社会 发展独特的 动力 之一。时空分离是指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含全球体系 的状况。在高度现代性的状况下,时间与空间都逐步趋于空洞化,即逐渐与具体的地点、事 件相分离,逐步取得高度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的过程。首先是时间“虚空”维度的发展,时间与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协调,机械时钟的发明 和扩散,导致全球时间的一致,这也成为位置转换的主要杠杆。以时间为
10、杠杆,空间的转移 与有机结合使得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和 沟通方式的改变,行为互动的具体场所与空间分离,使得“不在场的东西愈益决定在场的东 西” , 6 特别是由于远程通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沟通与交通分离,人们的互动 无 需通过身体的直接呈现而获得在场可得性来完成互动行为,时空不再成为人们互动的障碍。 此外,时间被精确地划分为不同的区,人们的互动行为在一定时空棱状区域内得 以重复,形成一种例行化的日常互动模式。与此同时,不同时间区的差异变小,白天与夜晚 的界限也趋于模糊。正如吉登斯在引用一位社会评论者的谈话中指出, “在所有社会里,夜 与昼的划分可以被用
11、来进行最根本的区域分界但是,随着大功率的人工照明成为一种常 规方式,互动场景发生在夜晚的可能性大大扩展了” 。 7时空分离与重组的两大社会后果是:第一,全球化趋势;第二,人们日常生活的私密性受到 侵蚀。全球时间与空间的逐步标准化与精确化,在场可得性的获得使得社会更加密切地组合 在一起,随着时空的伸延,社会系统以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为基础,在时空向度上延展开来 ,从而使得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显著。时空分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一方面,日常行为的 私密性受到侵蚀,人们行为的私密分区与公开分区的界限趋于模糊。社会关系挣脱了互动的 时空局限性,现代沟通手段得以发展(如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社会关系的广度拓宽
12、。另一 方面,时空的伸延并不表明社会行为和互动不受任何限制,新的时空区域相应地产生新的约 束机制,社会互动的形式尽管发生了变化,但其主体仍然是具体的人。从现代社会组织来看,日常生活组织发生了深刻的结构变迁。在高度现代性的历史阶段,时 空的切割为不同场合协调社会活动提供了时空重组的坚实基础,现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超越物 理的现实而对人类行为加以准确的协调,可以跨越无限时空距离对社会关系进行规则化控制 ,而不像前现代时代,必须经由地点这个中介。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代跨国集团组织的 迅猛发展。此外,与时空的分离和重组直接相关的社会结构的抽离化成为现代性的第 二个重要推动力。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
13、出来” (lifting out)在无限的时空地 带中“再联结” 。以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经验为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个人经验逐步抽离化 ,即从个人的经验中脱离,而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技术或技术的一部分。吉登斯对时空的分析贯穿在他对现代性分析的整个过程。他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 进行理性的抽象分析,通过对现代各项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中定位的考察,以及社会系统如何 根植在时空中,其根植方式与时间空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对现代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的科学解释,并详尽分析了时空分离与重组及其延伸对现代性积累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对 时间和空间重新进行阐释,是吉登斯对现代性进行科学分析的重要线索,也是其建构现代化 理论的基石。它对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结构,依据现代社会特征及时调整个人与社会 的相互关系,解决自我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困境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把 对现代性问题的分析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注释1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 2 3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三联书店,1998,第 17 页;第 18 页。4 5 7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三联书店,1998,第 196 页;第 201 页 ;第 207页。6杨善华:现代社会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 2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