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081289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穿越时空的“碳”和“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穿越时空的“碳”和“炭”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 ,后人把这神话中的梯子,称为雅各布天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创造出新的“登天”设想:利用碳纳米管制作太空天梯,可以使人类沿着天梯直接从地球通往太空。准备用来制作太空天梯的碳纳米管重量轻,碳原子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纳米管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铁的 200 多倍,远超其他任何材料。此外,用石灰石造纸现在也不是天方夜谭,原理就是将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研磨成超细微粒后吹塑为纸。无论是制作太空天梯,还是用石灰石造纸,这些都离不开碳元素的功劳。 整个

2、人类文明,可以说就是一个以“碳”为基础的碳基文明。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微生物,因为碳而存活、复制自身。二氧化碳在生命形成之初,就像温室般保存了太阳照到地球的热量,让生命得以生长。可以说,碳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第一步。 从茹毛饮血到熟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进化以来,首先学会的是用植物作燃料来取暖和烹煮食物,后来人类利用木炭中的碳作为能源和还原剂还原矿石以获取铜、铁等金属,使人类进入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提供动力的化石能源,碳被人类利用得更充分,创造2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和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

3、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这样的碳循环,在工业社会遭到了严重破坏。气候异常和环境恶化迫使我们不断提高对碳的认识,增强碳意识。 中国古人虽然不知道碳元素,但是,中国古代的木炭种类繁多,它们的生产和应用关乎古人的取暖,关乎古代冶铜、冶铁业的兴起,还关乎古代墓葬型制、雕塑、制墨等领域的发展。透过碳和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 由恨铁不成钢到百炼成钢 “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是形容对寄予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而感到不满,希望他变好。为什么“恨铁不成钢”呢?因为从高炉中冶炼出来的是生铁,不是钢。我们通常所说的“钢铁”中的“钢”和“铁”是两回事。钢的性能比生铁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两

4、者的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 2%4.3%,钢的含碳量为 0.032%。其实,在后天等讲述气候危机的灾难电影热映之前,人们对气候变暖等问题还未广泛关注, “碳”和“低碳” ,往往只是物理和化学术语,多与钢铁和冶金联系在一起。 “恨铁不成钢”出自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生病,贾母与王熙凤商量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冲喜,以挽救宝玉的生命。贾政也希望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早日康复,成家立业好继承祖业,也同意立即办喜事。 3钢在中国古代非常宝贵,所以才会有“好钢用在刀刃上”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铁

5、不炼不成钢”的说法。 “百炼成钢”出自东汉末年“建安七子”陈琳的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钢) 。 ”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人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才可以变得非常坚强。在冶金工业中,炼钢工人要经过辛苦的劳动和复杂的工艺才能把生铁炼成钢。生铁经过反复捶打,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为生铁中的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提供条件,固态的碳转化为气态的二氧化碳而散发到空气中,从而降低了含碳量,变得越来越坚韧,变成了钢。 由“滴水穿石”谈“消失的客珠” 成语“滴水穿石”所说的“石”通常是指大理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虽然坚硬、不溶于水,但是长期在潮湿环境中,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

6、的碳酸氢钙。 “滴水穿石”就包含了这个化学反应,天长日久,大理石才会被滴穿。 了解了“滴水穿石”的原理,就可以帮助“诗圣”杜甫解开一个谜团。杜甫在客从中记述了一件他迷惑不解和懊恼的事情:“客从南溟来,送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的大意是说,从南方来了一位客人,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上似乎有字迹,我珍藏在箱子中。过了好久,我打开箱子,却发现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的液体,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1000 多年前,杜甫就直观描述了珍珠化为“血”的现象,但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珍珠之所以消失,4这是因为珍珠的主要成

7、分是碳酸钙,另外有少量氨基酸和水。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住的房子漏雨潮湿,竹箱也没有防潮的功能。在潮湿的酸性环境中,珍珠发生了化学变化,转变为酸式盐而溶解,变成了液体。杜甫不知道这些知识,所以会迷惑不解。 中国古人不仅喜欢佩戴珍珠,而且往往在逝者的口中放入珍珠,让其“含珠九泉” 。但是,珍珠容易分解,很难流传百年以上,所以古墓之中很少发现陪葬的珍珠。此外,珍珠佩戴在身上,皮肤不断分泌出油脂与碱性汗液,珍珠的颜色会逐渐变黄、失去光泽,这也是成语“人老珠黄”的来源。 “滴水穿石”的成因还可以解释一种奇妙的自然景观溶洞。溶洞中有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

8、和钟乳石。溶洞都分布在由石灰岩组成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重新生成碳酸钙,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天长日久在洞顶形成钟乳石,在洞底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就会形成石柱。 由石灰吟看烧制石灰的过程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 12 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但表达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还阐述了烧制石灰的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也从侧面5说明

9、原料来源主要成分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钙) ,即碳酸钙的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这也是工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粉骨碎身浑不怕”是指将白色块状的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白色粉末状的熟石灰(氢氧化钙) ,属于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碳酸钙(颜色为白色) ,属于化学变化。建筑工业上常利用石灰浆体的硬化,也就是用这个反应来砌砖砌墙、粉刷墙体;化学上也经常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里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常附有一层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的形成也是因为发生了这个反应。 焰火与卖炭翁 我

10、国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木炭、硝和硫磺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从其名称中的“药”字可见一斑。在火药中加入发光剂或发色剂,就可以制成瑰丽多彩的焰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爆竹”的化学原料就是火药;隋炀帝也有诗描写焰火,如“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句可见唐宋时期,中国古人就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了火药的使用方法。 不光是由炭制成的火药,炭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的开头四句,就描写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卖炭翁,伐

11、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6“伐薪烧炭”是树木燃烧过程,有新物质木炭生成,是化学变化;“满面尘灰烟火色”说的是树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尘,这是一个不完全燃烧的过程;“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了木炭是黑色的。白居易在和自劝二首一诗中写道:“日暮半炉麸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 ”此处的麸炭就是桴炭,是轻而易燃的木炭。再如,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 ,诗云:“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成语“雪中送炭”就来源于此诗,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今天,随着电、天然气、沼气、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即使在农村,木炭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随着生态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使用木炭差不多成了污染环境的代名词。木炭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只能留在文献中,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责任编辑】张小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