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081950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摘要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1975 年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大致可分为北偏西、北偏东和正北方向,无葬具。葬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合葬,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葬俗有白碎石随葬、身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埋葬、涂抹红色颜料及二次扰乱葬。随葬品有铜器、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及绿松石、蚌器等。在年代上应接近秦魏家类型,约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1700 年。 关键词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 墓葬特征;随葬器物 中图分类号K8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05-05 一、概述 1975 年甘肃

2、省文物工作队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陶器,而且还发现了制作精巧的铜斧及青铜牌(镜) 。两次清理主要揭露面积 592.75 平方米,发现遗迹有:墓葬 118座,房址 4 座,灰坑 17 座,红烧土墙基 4 处,硬土路面 1 条,卵石堆 1处。两区出土各类器物共计约 2400 件。另外还有其它少量的石料和细石器。 齐家坪墓地应为公共墓地,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除了少数墓坑为不规则椭圆形或者没有墓坑外,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几2座较大的墓为横长方、近方形土坑墓。无葬具。单人葬墓居多,合葬墓次之,其中 4 人以上的大型合葬墓 6 座。遗址中盛行的是单人葬,而

3、合葬墓亦很流行。墓葬较集中,有相互叠压打破的墓葬。墓主的头向大致可分为北偏西、北偏东和正北,但也有少数例外的墓向为东西向。 二、 齐家坪墓地特征 (一)葬法 按墓主个体的数目可分单人葬和合葬;按埋葬的次数可分为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 A、B 两区的单人葬墓共计 82 座,占总数的 69.5%,合葬墓共计 36座,占总数的 30.5%。合葬墓中男女合葬的墓葬有 15 座,占合葬墓总数的 41.6%;一男二女合葬的墓葬有 2 座,占合葬墓总数的 5.6%;4 人以上的大型合葬墓 6 座,占合葬墓总数的 16.7%;其它合葬墓中人骨的性别等记录不是很明确(乱骨、男男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的墓葬有 13

4、 座,占合葬墓总数的 36.1%。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这批墓葬中单人葬墓最多,合葬墓次之,说明齐家坪遗址中盛行的是单人葬,而合葬墓亦很流行。 在合葬墓中以男女双人合葬墓最多,一男二女合葬墓较少,4 人以上的合葬墓也占一定比例。同一座墓葬中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等葬法,其中男女双人合葬墓中男性多为仰身直肢,而女性多为侧身屈肢,面向男性。体现了一夫一妻的埋葬习俗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4 人以上的合葬墓葬法各异,有二次迁葬,也有殉葬。 一次葬指的是人死亡后直接下葬,未经过二次移动或者再埋入新的3个体的墓葬,有 7 座,占总数的 5.9%。除此以外,均被认为是经过二次扰动的二次扰乱葬墓,有 1

5、11 座,占总数的 94.1%。可知该墓地盛行二次扰乱葬。 (二)葬式 可分为无扰动的仰身直肢葬、扰动的仰身直肢葬、肢体扰乱的仰身葬、侧身葬、屈肢葬、俯身葬、二次乱葬、头骨高于躯干骨葬。 (三)葬俗 1.白碎石随葬 有白碎石随葬的墓葬共计 35 座,占总数的 29.7%,白碎石的数量分别为 14242 块。这些白碎石均为白色石料或石块被人为砸碎后有意放置在人骨的左臂肘内侧。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单人葬墓中,即使在多人合葬的墓葬中也有墓主人的左臂肘内侧随葬若干白碎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一葬俗应与白碎石崇拜有关,白碎石崇拜是羌人及同祖的少数民族共同的宗教习俗。 相传古代羌民在岷江上游与戈基人交战不胜,

6、在梦中得到用坚硬的白碎石与木棍作为武器的暗示,后来果然战胜了敌人。为了答谢神恩,又不知神颜,于是便奉白碎石为最高天神,举行了隆重的祀典。在另一则传说中,羌族是从白碎石中出来的。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羌语支耳苏人的传说,人是由大海中一块白碎石裂开产生的。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羌族崇祀白碎石,各家各户的大门顶上,或者在屋顶上部安放着一块白碎石,人们称之为白碎石神。有不少地方还专门为白碎石修建了神庙。藏族被认为是古羌人的后裔,它的支系甲绒也奉白碎石神,4在居址四角、窗门和壁上无不供以白碎石。 甘肃永靖大何庄有 6 座齐家文化墓葬也发现小白碎石子随葬,每座248 块不等,大都放置在肱骨或盆骨旁。甘肃

7、永靖秦魏家发现有 21 座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有小白碎石子,分别为 2105 块不等,撒在人骨周围或者堆放在一起。??t??武威皇娘娘台发现有 20 座齐家文化的墓葬中随葬绿色或白色的小石子和粗玉石片,小石子一般都和陶器堆放在一起,个别的在头部上方和手旁堆放,小石子大部分是粗玉和大理石料,都是经过人工打击的。齐家坪遗址中的 35 座墓葬中有小白碎石随葬,且随葬的位置固定在左臂肘内侧。由此可知,白碎石随葬应是齐家文化比较盛行的葬俗。 前面遗址中提到的白碎石崇拜,都是用完整的石块随葬,且笔者未见到实物。但通过观察齐家坪的白碎石实物发现:这些白碎石都是被人为砸碎,且每块碎石的大小形状相似,为多棱体,每个

8、棱面都很锋利,有的白碎石上有 12 个光滑平整的台面,但没有打磨或使用过的痕迹。齐家坪遗址中随葬白碎石的数量不等,有的只有十几块,有的多达 200多块。在出有白碎石的 35 座墓葬中,仅有两座墓葬只有白碎石随葬,无其它随葬器物,而其它 33 座墓葬多是随葬品丰富,且多有骨器、绿松石片、贝壳共出。所以笔者认为,齐家文化尤其是齐家坪遗址的白碎石随葬的现象,可能是白石崇拜,也有可能是墓主财富及身份地位的象征。 2.身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埋葬 头骨和躯干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头骨高于躯干骨。这种现象的墓葬共有 6 座,占总数的 5.1%,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在青海柳湾有5“头低脚高的骨架放置方法” 。而

9、齐家坪遗址中的这 6 座墓葬则与青海柳湾的相反,骨架呈头高脚低的摆放方式。 3.涂抹红色颜料 人骨上涂有红色颜料的墓葬在这几处遗址中也有发现。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 4 座墓葬(M40、M48、M52、M66)的骨架上有红色颜料。4.二次扰乱葬 本墓地二次扰乱葬墓有 111 座,占总数的 94.1%。经过对本遗址的分析得出,二次扰乱葬是对已下葬若干年的墓葬进行二次开挖、扰乱人骨、捡骨、迁入其它个体等再进行合葬的葬俗。具体有二次开挖后,有的仅对人骨进行扰乱,有的将部分人骨(比如肢骨、头骨等关键的骨骼)取出,将原来的墓坑埋好,然后将取出的骨骼进行二次埋葬。在二次埋葬过程中对墓坑、葬式、随葬品等无

10、要求,以至于出现多个无随葬品的椭圆形坑,其中仅埋葬有头骨等部位,例如 M7 内仅埋葬 6 颗人头骨。 二次扰乱迁葬的方法很复杂,有迁出、迁入葬,多为将要合葬的每座墓主人的部分人骨(头骨、下颌骨、盆骨或者肢骨等)收拢起来同时埋在一个椭圆坑里即可,可能为家族迁葬墓;也有将个别墓葬中的人骨迁入与原有墓主一起合葬的迁葬墓。例如 M63 是将迁走的部分人骨合葬在一起,然后将剩余的人骨又重新埋起来。这就造成了许多墓葬人骨不全的现象。也有将原先的墓葬打开,将人骨的上半身或者下半身扰乱后,再原封不动地埋起来的墓葬。复杂的迁葬习俗可能与宗教信仰、墓主的死因以及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有关。 三、特殊的埋葬方式 6本

11、遗址中有 5 座墓葬在规格和葬俗上与众不同。 (一)M10 为单人侧身葬 据记载,人骨有火烧的痕迹,头骨、面部和右肩部被烧焦,右胫、腓骨被烧断,人骨侧身蜷缩在一起,发掘者判断此墓主应为生前被烧死后埋葬的。整个遗址中仅此一具人骨有火烧过的痕迹,此墓葬中随葬器物共计 7 件,且有彩陶罐 1 件。发掘者判断,此墓主生前遭遇火灾导致死亡,不能算是火葬墓。 (二)M41 墓主为一儿童。在此墓葬中仅随葬一枚素面铜牌(镜) 整个遗址中仅出土这一面铜牌(镜) ,且器身小巧而轻薄,说明它的拥有者身份特殊,铜器在整个遗址中出土有 5 件,这枚铜牌(镜)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更是烘托出它的拥有者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

12、。 (三)M42 为 13 人合葬墓 墓主有男有女有儿童,根据记录描述和平面图分析:墓主R1、R4、R6、R8、R9、R10、R11 仅存下肢骨,其它人骨被迁出,且他们的埋葬位置基本上在一条水平线上,而 R2、R3、R5、R7、R12 的人骨完整,且葬式特殊,其中 R2 口大张,无限惊恐的样子,且 R2 将 R3 紧抱在怀内,说明二者应为母子。通过对比可以得出R1、R4、R6、R8、R9、R10、R11、R13 为最先下葬,且经过二次捡骨迁葬。而 R2、R3、R5、R7、R12 为最后埋葬,且埋葬位置均位于前 8 具人骨的脚下,葬式基本呈侧身弯曲状,说明这 5 人并非自然死亡后埋葬,而是被人为

13、活埋致死。以此为据,说明齐家文化确实存在人殉的葬俗,且此墓中进行陪葬的人骨中有年轻的妇女和儿童,手无缚鸡之力,说明人殉7者的身份低微,不是奴隶就是战俘。R8 的身份最为特殊,人骨上涂有红色颜料,在其足骨下的地面上亦洒有红色颜料,地上颜料的范围为东西长 0.15 米、南北宽约 0.08 米的长方形状。在 R8 号人骨的盆骨处有一装饰物,呈梯形图案状,是由大小不等的小绿石片(M42:1)和骨片排列在一起构成的,呈北宽南窄状,南北两端由长方形牙骨片(M42:2)装饰,在 R8 号人骨和 R6 号人骨之间有被砸碎的卵石 132146 块,据此推断 R8 是墓主人。在墓坑的北侧偏东处堆放着大量的骨片,骨

14、片呈椭圆形排列,层层堆积,残存约 6 层高。这些特殊的葬俗和随葬品在其它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 M42 墓主的身份特殊而高贵,应为部落首领或者巫师。 (四)割体葬 M65 为双人合葬墓,墓主为一女性和一儿童。R1:仰身直肢葬,无头骨有下颌骨,其它人骨较完整,女性,年龄在 2025 岁,在左臂肘内侧有被砸碎的白碎石 112 块,胸骨右侧置一带孔骨刀,肩部放置一圆形石器;R2:侧身直肢葬,紧靠在 R1 左臂骨内,人骨保存较完整,儿童,年龄在 710 岁,胸部放置骨装饰品和骨刀各 1 件。在 M65:8 内放置一手指骨。根据 R1 的情况可知是被人二次扰乱过的,并将头骨迁出。关于 8号罐子内的手

15、指骨又是怎么理解呢?是否是割体葬式呢?在西安半坡、姜寨等遗址及永昌鸳鸯池墓地中有出现割体葬的,这些遗址均属于仰韶文化,且不是个例。齐家坪遗址仅此一座墓葬有肢骨放置在罐内,似为割体葬。但要判断某个文化中存在某种葬俗要看它是否普遍存在于相应的遗址中,个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8(五)M97 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在人骨左胫骨、腓骨旁有一具狗骨架,应为随葬品,且随葬陶器中多放置有兽骨。本遗址中有完整的兽骨随葬的墓葬也仅此一座。 四、随葬器物特征 (一)随葬品及组合 随葬品有铜器、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及绿松石、蚌器等。 铜器的种类有斧、刀、环及铜镜。除了铜刀在整理中未见器物外,其它两件为铜器斧(AF1:6)

16、和铜牌(镜) (M41:1) 。铜斧制作精美,线条流畅,铜牌(镜)薄而轻巧。齐家文化遗址出有铜器的还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的铜器已有 100 余件。齐家坪遗址出土的这三件铜器为小件工具和装饰品,如果铜器是当地生产加工的,也说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是一种小规模的或者是简单的家庭作坊型的生产方式,但遗憾的是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并没有找到铸铜工具等。 石器出土数量较少,质地多为卵石。分打制和磨制,磨制最多。器型较简单,分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生产工具有斧、刀、凿、刮削器、石球等,装饰品有绿松石珠、绿松石片和石环。带孔石斧采用双面钻孔的技术(M118

17、:1) 。绿松石片切割工艺精湛。 出土的牙骨角器均为磨制。器型有匕、锥、针、纺轮、镞、卜骨和大量的骨片等。制作精美,尤其是大量骨片的切割和四边的磨制十分细致精美,骨片背部有黑色物质,应为胶类物质,说明这些骨片是粘贴在其它物质上的装饰品。 陶器主要有夹砂绳纹罐、双大耳罐、高领9蓝纹双耳罐、豆和钵,也有喇叭口罐、高领罐、单耳罐、大口折肩罐、蛇纹罐、彩陶罐等,共计 547 件。有泥质浅红色陶、橙黄色陶、灰色陶和夹砂红褐色陶、灰色陶等,均为手制。有陶器(包括陶片)随葬的墓葬有 81 座,其中仅有少量陶片随葬的墓葬有 5 座。其中以夹砂绳纹罐和双大耳罐随葬是最普遍的,有夹砂绳纹罐随葬的墓葬有 71 座;

18、有双大耳罐随葬的墓葬有 61 座;有高领蓝纹双耳罐随葬的墓葬有 38 座;有钵随葬的墓葬有 33 座;有豆随葬的墓葬有 16 座;有喇叭口罐随葬的墓葬有15 座;有大口折肩罐随葬的墓葬有 10 座。 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器型有罐、盆、钵、豆等,其中最具时代特征且出土数量大的是双大耳罐,其次是高领蓝纹双耳罐,三大耳罐最少。泥质素面红陶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陶器的主流,墓葬中出土的彩陶仅有 3 件(M10:6,M107:1,M111:8) ,均为泥质红褐色陶。其中 M10:6 和 M111:8 为圜底,M107:1 为平底。三件彩陶罐在器型上各有特色,但纹饰相似,多为折线三

19、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紧凑,布局合理。且这三座墓葬为早期墓葬,这也说明彩陶仅在遗址的早期墓葬中零星的出现过,之后完全消失,盛行的是素面泥质陶和夹砂绳纹陶。 每个墓葬中不论随葬品数量多寡,作为基本组合的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基本上会在同一座墓葬中出现,这也说明了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在当时的盛行程度。与之伴生的豆、钵、单大耳罐、喇叭口罐、高领罐,在数量上仅次于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也有一部分数量较少的大型器物共出,如瓮、双耳瓮、大口折肩罐、双耳喇叭口10罐。最后是一些数量极少的特殊器形的器物,它们分别是三大耳罐、薄胎堆纹口细绳纹罐、薄胎细绳纹罐、薄胎蛇纹双耳罐、薄胎细绳纹双耳罐、

20、双耳夹砂绳纹罐、单耳夹砂绳纹罐、单大耳带流瓶、双耳彩陶罐。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我们得出:第一,双大耳罐被公认为是齐家文化特有的器型,在本遗址中也凸显出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夹砂绳纹罐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在本遗址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三,高领蓝纹罐、钵和豆也占据了相当位置。综上所述,本遗址的基本组合为夹砂绳纹罐和双大耳罐,次之有高领蓝纹罐、钵、豆和喇叭口罐。还有一些数量较少的特殊器形伴生。它们的出现丰富了随葬品的内容,这些器物的出现和用途,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人员的组成提供了参考。通过以上齐家坪出土器物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齐家坪遗址出土的石器、牙骨器、铜器和陶器的制作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尤其是铜器的出现,更是说明了齐家坪遗址已经进入到青铜时代。 (二)随葬品的摆放位置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乱葬坑除外) 。随葬陶器均位于墓主的左足骨周围或者前方,多堆放在一起,有的罐套放在钵上,有的紧挨着放置,没有发现特定的摆放位置。有的也有骨器随葬,骨器的摆放位置在人骨的不同部位,有的在头部,有的在盆骨旁,有的在胸骨旁,有的在手骨两侧。白碎石随葬均排放在人骨的左臂肘内侧,且有白碎石随葬的墓葬中随葬器物数量较丰富。 五、结语 (一)文化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