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南的柔术发展摘要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唐代进入宫廷,在汉代百戏曾经一度鼎盛。它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汉高祖五年(前 202) ,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并改秦置湘县,那时长沙国也逐渐开始有民间艺人露天卖艺,虽有一部分人掌握了柔术这一技艺,也只是简单的技巧展示,还未形成一定的气候,但为今后的舞台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湖南杂技艺术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关键词历史价值内容 柔术,作为杂技家族中一个传统项目,被誉为“超越极限的人体艺术” 。主要以惊、险、奇、美表现为主,强调柔韧性,肢体活动的范围尽可能地达到
2、和突破人体关节活动的极限,尤其是腰椎、髋关节等躯干的主要活动枢纽,着力表现身体曲线美。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技巧为元宝、塌腰顶与三道弯。汉墓画像石中就有柔术倒立反弓衔壶的形象,与今天柔术中三道弯技巧很相似。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个动作,而是品种繁多的各种节目,类型涵盖滚灯 、 倒立 、 技巧造型与各类空中节目等。其中难度高,观赏性极强的倒立技巧节目,就是在倒立的同时,利用柔软下腰的腰肢,将两足弯曲向前,融合了柔术成分的倒立与直体倒立有区别,它更重视的是视觉的享受与形体的柔美。优秀的柔术演员大都从 6 岁左右开始训练柔韧性,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能2成为优秀的表演者。 柔术表演作为湖南本土杂技技艺
3、中的一大门类早在政府团体还未组建时,是由杜氏一家为班底的杂技艺人以街头表演的形式向老百姓们展示柔术类节目。当时杜剑龙与黄七斤俩夫妇所表演的柔术对手顶是老百姓们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但那时的表演形式还未有任何的艺术形态可言,仅仅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乐趣,一个锣鼓一条板凳凑成的“现场乐队”也只为吸引周边观众的聚集。随后,杜剑龙之女杜金娣女承父业成为了新一代柔术表演者,在父母的严厉教导下从小就练得一身过硬的柔术软功,并开始利用简单的板凳作为辅助道具来进行单独表演。1959 年由政府组建的湖南省杂技团(现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正式成立,杜金娣作为优秀演员与教师招收进团,从此民间技艺走向了舞台艺术,柔术类节目
4、开始在舞台上绽放光彩。1964 年杜金娣之徒向平平所表演的柔术又以现场伴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技巧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75 何罕、张厚德表演的春蚕吐丝从节目名字上就能看出开始有了些简单的舞美设计与情景构思。在经过数年的舞台磨砺之后,湖南柔术类节目厚薄激发开始冲刺国内、国际赛事。1988 年由湖南省杂技团(现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员赵双午、吴红霞表演的春蚕吐丝获得第一届“新苗”杯全国杂技比赛金奖与教师奖。1990 年在比利时“希望之星”国际杂技比赛中获银奖。为我省在国内、国际杂技赛事中争得一份荣誉。赛场的成绩吸引了众多国外演出商邀请,2000 年后具有代表性的单手倒立 、 滚灯 、 技巧造
5、型等柔术类节目开始长达数 10 多年的国外巡回商演。2010 年由我院演员曾碧斐、李宗鸿等人表演的四3人柔术再次在越南河内“第三届国际杂技节”获银奖与优秀团队奖。2015 年在我院打造的大型原创杂技剧梦之旅中,演员王彩虹领衔创新节目鱼缸柔术 ,将舞蹈、空环、柔术以及花样游泳技巧完美融合,让观众在 4 分钟之内感受到柔术艺术的综合魅力。 湖南柔术在经过百多年的传承创新与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努力下,从民间街头走上艺术舞台,凭借着独具一格的魅力成为我省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也为传播湖湘文化献出了一份力量。但在今后的柔术节目发展过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当下艺术进入多元时代,杂技艺术更是向综合艺术方向快速发展,
6、柔术也不列外。教学是柔术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杂技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 “学”和“术”是不可缺一和脱离的,只有学与术的共同发展,才能向更深层面去探索和追求。 要使教师对杂技教学从单一的技术教学转变成学术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所以借鉴是转变的开始。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自己舞台生涯与演出经历总结出一套教学体系,殊不知这种陈旧教学模式容易与当今艺术发展脱轨也没有科学理念,容易造成演员从小因长时间或不正确的方式压腰压腿对骨骼造成伤害,年纪轻轻就不得已中断柔术节目的表演。目前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分析、整理,将文艺体育、医疗保健等相关门类的理论成果,整理归纳出一套对柔术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教材,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能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自身演出和教学的经验,充分地发挥创新意识,不断地更新和充实杂技艺术内容,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丰富教学体系来提高4训练的科学性,让柔术在杂技事业的道路上健康、科学发展,继续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