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83197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回归“治病救人”:重申当代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石 军(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510315)摘要当代的工读学校,举步维艰,在困境中发展,全国很多工读学校面对残酷的现实,纷纷转型,而这种转型不是对学校教育转化模式、教育转化策略的转变,而是纷纷转型为各种其他类型的学校,逐步边缘了、脱离了我们真正需要教育转化的“问题学生” 。这种探索与转型已经远离了建立工读学校的初衷和工读教育的内在核心价值取向转化“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笔者提出了必须回归并坚守工读学校“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价值取向,重申了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在于“问题学生” 、在于研究“问题学生”和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

2、这是工读学校的社会责任,也是工读学校的价值所在。为此,工读学校的转型应该是建立在多渠道研究探索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策略与模式上,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也初步探讨了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四大策略。关键词 工读学校 社会价值 问题学生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当代社会日趋开放,在日益复杂化、技术化、标准化、虚拟化、商品化、多元化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疏远自然,脱离生活,缺乏诗意,剥夺了孩子的野性思维和圆融的生命本性。过早地脱离自然,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进入一种看似班驳陆离实际抽象片面的、多少有些“异化”的社会大环境中,使生活在社会中的孩子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异化,并且已经表现出畸形

3、或者病态的“成长问题” ,对孩子具有一种巨大的慢性的“杀伤力” 。很多孩子就在这样的慢性“杀伤力”中逐步演变成为我们所谓的“问题少年” 、 “问题学生” ,他们中的很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日趋蔓延,但同时日益上升的“问题学生”与青少年犯罪率与转化“问题学生”的手段与策略的有效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工读学校就是专门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专门机构,工读学校是专门招收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 1318 岁的未成年人。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

4、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工读学校就读。为此,工读学校承担着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社会职责。一、 全国工读教育面临的现状工读学校举步维艰,在困境中发展。继北京海淀区工读学校后,在上海、沈阳、重庆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 20 多所工读学校。1967 年至 1977 年,由于历史原因,工读学校一度停办,直至 1978 年复办。基于同样的原因, 1990 年以后,工读学校纷纷采取更改校名,南京的工

5、读学校叫“建宁中学” ,深圳有“育新学校” ,成都叫“52 中” ,上海的叫“育英学校” ,重庆市沙坪坝工读学校对外叫做“红槽房中学,工读学校纷纷更名,既体现了工读教育理念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工读教育发展面临的境遇和某些微妙变迁。至 1966 年,全国拥有工读学校 220 余所,是工读教育发展史上的黄金阶段,但此后由于观念和教育制度的转变,截至 2009 年,大约还剩下 67 所,且生源越来越少,有些工读学校编制还在,但已名存实亡,基本处于停止运转的状态,工读学校处于经费、人员的严重困境中,举步维艰,在困境中艰难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工读学校举步维艰,在困境中发展,

6、全国很多工读学校面对困境,纷纷选择转型,而这种转型不是对学校转化模式、转化策略的转型,而是纷纷转型到为各种其他类型的学校,逐步边缘了、脱离了我们真正需要教育转化的“问题学生” 。这种探索、这种转型已经远离了建立工读学校的初衷和工读教育的内在核心价值取向转化“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笔者提出了必须回归并坚守工读学校“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价值取向,重申了工读学校的社会价值在于“问题学生” 、在于研究“问题学生”和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这是工读学校的社会责任,也是工读学校的价值所在。二、 当代工读学校的价值探讨(1)工读学校的价值在于“问题学生”我们深知工读学校的社会价

7、值,就在于其自身价值,其自身价值来源在于对“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化, “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是工读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工读学校的社会职责。所以,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坚守工读学校“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价值取向,多渠道研究探索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策略与模式就显得异常重要,为减少青少年犯罪率,教育拯救更多的“问题学生”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2)工读学校的价值在于研究“问题学生”工读学校的价值在于研究“问题学生” 。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研究是工读学校必须重视起来的一项工作,也是工读学校的一个重要价值。工读学校招生的都是品行不良的行为偏差“问题学生”

8、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问题学生”的第一手素材和个案,为此,工读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人类学”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实景研究“问题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分析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我们会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与“特别之处” 。有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有习得与模仿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更有甚者完全是因为人性的扭曲。工读学校的价值,决定了工读学校必须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研究,为拓展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策略和渠道乃至关重要。(3)工读学校的价值在于转化“问题学生”我们深知“问题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就是在造福一个社会,随着社会的日益

9、开放,青少年犯罪现象和不能适应主流教育的各种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日益增多,为此,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帮助他们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工读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必须重申工读学校“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价值取向,回归工读教育挽救失足少年的育人原点,转化更多的“问题学生” 。工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此作为标准,为青少年事业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新时期的工读学校,必须转变工读教育的办学思路,加强对工读教育的研究,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多方面去拓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策略研究,来强化“文化育人”就显得迫在眉睫。三、探索工读学校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10、(1)创设主题情境,增强文化濡染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基于工读学校的特殊性,纪律必须先行,是生存条件与发展保障。纪律主导一向是工读学校的传统,但学校毕竟是学校,育人是终极目标,文化必然要成为主导,为此,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是应该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于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为了“问题学生”长远的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

11、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学生纪律的基础上, “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其实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有充满文化情境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湿、更需要有优秀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守护、更需要优质教育的文化濡染和滋养 1。 坚持“文化育人”应该是工读教育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工读教育的根本出路。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学科教学经常遗忘、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特殊情况”和“最近发展区” ,喜欢片面的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道德灌输来入侵“工读学生”的生命世

12、界。工读学校应该把工作中心从重“学科教学”向“教学与主题活动并重”转变,大胆创设各种充满“文化情境式的教学和主题活动” 。 “主题文化活动”即围绕某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周、节、月文化活动,充份利用并整合工读学校内外部各种相关的显性的和隐形的德育资源中的“相似快”创设各种主题文化情境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和经验的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工读教育资源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问题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2。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

13、的伦理学。 ”3通过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文化活动,来增强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敏感力和道德情感能力的培养。只有当一个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了,情感丰富了并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转化。( 2 ) 加强 心理矫正,改变行为偏差工读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塑造与养成,但没有更多的深入到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中,根据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 67 所工读学校,只有 26 所学校有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很多工读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永远还达不到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还有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处于陈列状态,没有合理的使用。 4 研究表明,很多“

14、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来源于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不到纠正,行为问题的塑造只是“表象” ,教育转化若没有看到“问题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深入到“问题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这样的教育转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转化。我们深知工读学校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工读学生是未成年人之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据中国工读教育研究报告调查表明他们当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 73.85%,有的学生寡欢、焦虑、孤独而容易悲伤抑郁;有的缺乏关爱、关注、而变得自私、冷漠、损害他人;有的因为人际关系紧张而偏执、具有攻击性,甚至敌视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许多“

15、问题学生”的偏常行为就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造成的。为此,工读学校不能只停留在重视学生外部行为的塑造,更应该加大对心理咨询领域的建设,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对每个“问题学生”的开展心理矫正和个体辅导,进行全程的追踪和引导,做“问题学生”的“灵魂的工程师” ,从心理上实现“问题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转化。(3)减少“知识德育”,强调“全方位德育”纵观全国工读学校的德育教育,其更多是一种“知识德育” ,即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是非常单一化的德育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工读学校德育存在着严重的知识化倾向,就是一种知识道德,它存

16、在于一种体系化的知识之中,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 “问题学生”学习道德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书上写明的道德,这种方式学习习得的道德却很难内化为自己固有的、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难以刺激“问题学生”那木讷的神经,难以打开“问题学生”那封闭的心扉,难以转变“问题学生”那僵硬的态度。实际上,这种德育课程化或科目化对“问题学生”的影响是微弱的,不是根本出路。为此,工读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实行“全方位德育” ,在工读学校生活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全方位的道德影响。把重视传统“知识道德”教育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力,道德行为能力转变。从教师的教导、说服、

17、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从而从方法上保障“问题学生”主动参于学校德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文化情境性教材,为吸纳“问题学生”的人个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这种非课程化” 、 “文化性” 、 “情境化” 、诉诸“问题学生”教育实际、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德育将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4) 改革实验创新、拓展“多维模式”工读教育要大胆改革、实验创新,从“粗放单一”模式向“精细多维”模式转变。长期以来,中国许多工读学校并没有准确把握新时代下社会形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仍然希望政府来扶植工读学校,形成了单一的办学模式,自然不能适应现代

18、社会对工读学校需求多元性的要求,中国工读教育的发展困境根源来自工读教育没有摆脱“粗放单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对“人文,文明、文化”的内在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的需要,不能满足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此,工读学校若要主动地适应现代文明,就必须从“粗放单一”的办学模式向“精细多维”的办学模式转变。 “高妙根指出,工读学校走出低谷、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以培养学生自立于社会的能力,以提高社会服务的良好效益。为此,他们提出了多层次办学模式,即工读教育、委托

19、管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校外协教等多部一体的办学新格局” 5。工读学校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如深圳市育新学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工读教育的发展空间;如对学习困难者设立学习辅导或职业教育部;对心理缺陷或行为偏差学生设立心理与行为问题咨询指导部;对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者设立工读教育部;对学校家庭教育困难者设立托管部;为普通中学服务设立校外工作部;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研究对象设立法制研究中心等等,总之,工读教育的发展模式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出一条充满特色、精细多维的发展模式,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参考文献1 石军,工读学校校园文化构建, 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042 石军, “主题文化”开创“工读学校“德育新模式, 中小学德育.2010.05.22-23 页3 约瑟夫弗莱彻著:境遇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119 页4 鞠青著:中国工读教报育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版,27 页5 王顺安.何文,中国工读教育制度理论研究述评.青少年犯罪研究.2009.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