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父子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对金粉世家解读,理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并结合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形成父子关系的文化背景,以进一步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金粉世家;大家族小说;父子关系 在我国注重大家庭关系,这种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特别是三纲五常式的人伦道德文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都是最注重家庭伦理,对道德的遵守,对家庭等级秩序的看重。在传统家庭中都是以长辈为最高地位,家长处于家族权利的中心地位,在父子关系中父亲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作为子女不容怀疑和挑战权威,必须遵守严格的尊卑秩序。 “父为子纲” 、 “父者,子之天也”都体现出传统观念对
2、父子关系的解读,父亲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大的约束力。孩子要顺从和尊敬父亲,却不能从父亲那得到真正的爱,父亲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而压抑自己不随意表现对爱的需求。 金粉世家也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父子关系,有其传统的一面,又有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父与子的角色塑造的剖析,探讨金粉世家父子关系。 1.父亲的特点分析 父亲金铨在封建社会生活了大半辈子,深受封建文化思想影响,在小说金粉世家中金铨这个人物表现丰富,既有着传统的恶习,封建专制的思想,在衙门里成了活阎王,精于官场,让人望而生怯,然而在2家庭又是另一番表现,儿女面前是正义凛然的君子,在姨太太面前扮演着小丑。金铨虽受封建思想,但在他身上却表现出现代化的东西,比
3、如在留学德国期间,学习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能够支持自由平等的言论。小说中塑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风范的家长,却没有腐败透顶,处处体现其开明,对其子金燕西的婚事,他并没有在意冷清秋的门第低,而是对有才华的女子表示满意,而这种民主是局限的民主。可以说,父亲是一个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人物,在大家庭里表现出双重人格。 2.父子关系的分析 金粉世家中对父子关系的刻画也让深刻,对孩子既严格又民主,在矛盾中突显出背景中的文化。对儿子既以金粉世家中的父子关系也与传统的父权文化有所不同,是对传统家族主义的重新审视,是对新家庭关系的重建,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金铨作为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并不像其他作品中父权统治者那
4、样专制压迫,毕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金铨对待父子关系更是能民主,不拘于冷清秋的出身门第,敢于打破常规支持孩子自由恋爱,金燕西和冷清秋得以名正言顺地结合在一起,着实让这两个年轻人对父亲心中充满感激。 父亲金铨对儿子的管教会严厉,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宛若君主,子对父的人格依附,父亲往往被塑造成大家庭的统治者。金家可以说是名门世家,代代相传的家族观念,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传统观念影响着家长的行为。在传统观念里,以家长的意见为主导,子女听从家长的教导,唯命是从,在婚姻上应该遵从父母之命,子女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父子关系更多的是服从关系,这种以家长制为主题的家庭伦理关系,体3现出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在金粉
5、世家中金燕西由于从小处在优渥的环境中,形成了纨绔子弟的恶习,但对父亲的尊重,父亲也以严厉的态度教导孩子,以父权约束孩子的行为。当大儿子凤举在家里点着灯喝酒被金铨教训。 这种父子关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传统的礼教风俗与现代的思想发生了冲突,父母与儿女的婚姻观念、生活方式都有差异,而父亲金铨一方面要对现代文化的包容,另一方面要维护传统的尊卑秩序,从父子关系中也充分表现了文化融合的社会背景。作者张恨水也是以家庭为本位对所处的社会文化进行构思,实际上也反映出封建专制的父亲是社会的牺牲品,他们为了所谓的传统文化而掩盖了真实的内心。父亲希望子辈能继承家业,家族兴旺,但看到儿子一事
6、无成,对后继无人的种种担忧和绝望,其内心是复杂的,却是不被理解的。在传统的大家庭中家长对儿子的爱是通过怜爱,保护来表现的,无论儿子多么荒唐不肖,作为长辈都竭尽所能,呵护孩子。父子亦是如此,父亲表面上对孩子严厉教导,实则对亲子之情渴望,对子女有着浓浓的爱意。在金粉世家小说,父子关系有些不太和谐,随着金铨的倒下,儿子们都不再身边而是寻欢作乐,传统的孝道没有了,但是父子间的对抗和压迫关系依然存在,然而这种关系随着金铨的离世而消失。一个大家族的核心没有了,家长权利与政治权利弱化,一直受父亲庇荫的子女因此丧失了大家族的支撑而导致最后的破裂。 3.总结 综上所述, 金粉世家是以新旧文化矛盾冲突对立表达人们在过渡4时期独特性,父子关系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既有传统的父权主导,又有现代思想的包容。本文从金粉世家中父亲金铨进行分析,父亲具有双重人格,既是传统礼教的维护,又受民主思想熏陶,从而进一步阐释富有时代特点的父子关系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这种父子关系重新定位,在传统大家族小说中有了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人梦.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探析金粉世家文化内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 郑柳燕.试论金粉世家中的父子关系J.凯里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第一中学,湖南 浏阳 41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