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假新闻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摘 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闻事业蒸蒸日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各自领域独占风骚。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假新闻这一现象随之产生。假新闻是以不实的“新闻事实”为依据而报道出来的“新闻” 。本文就假新闻的成因,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止假新闻出现的对策。 关键词:假新闻 成因 影响 对策 一、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新媒体的突飞猛进使得新闻事业得到井喷式地发展,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新媒体为了发挥自身及时性的优势、传统媒体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二者会犯一些专业错误,这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之一。近些年, “纸媒将死” 、
2、“纸媒不死”的言论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兜兜转转,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得不承认,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平台的出现,其时效性的优势更加暴露了传统媒体的劣势,为了不输在时效性上,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商业利益,传统媒体抢着时间报道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全面的假新闻。当然,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等为吸引更多受众,赚取点击量,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 媒体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把关失职也会催生出假新闻。举个例子,2013 年, 深圳 90 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是一则由中国新闻社的2通讯员石金泉撰写的炒作文章。之后新华社对此事件做出报道, 人民日报 、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通过官网转发。
3、随后,这篇报道被证实为假新闻,有的网友表示对于这样的假新闻很气愤。石金泉职业道德的缺失还体现在 2011 年策划了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报道,由此可见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还有待提高。在这一事件中,如果新华社、 人民日报及中央广播电台能够认真核实新闻,也许这则假新闻就不会被大肆传播。 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低门槛、信息共享、传播迅速,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假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近些年,微博、微信、论坛等成为假新闻的制造厂。2015 年网友发布的安徽六安某中学生网吧上网后遭割肾的新闻,后经安徽省六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辟谣,其为一则假新闻。无独有偶,2016 年初, “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
4、农村”的假新闻掀起春节舆论高潮。这则假新闻实则是一名网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编造的,经过江南都市报官微、各新闻客户端转发迅速走红网络。上述的例子,充分反映了监管信息发布机制的缺失,自媒体繁荣带来的不仅是共享、自由表达、传播迅速等好处,也带来了信息虚假、迫害性强、波及范围广等坏处。 二、假新闻造成的影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新闻恰恰失去了新闻最重要的东西。媒体报道假新闻,会削弱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等于慢性自杀。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无疑是受众心理活动的展现,受众从媒体那里获得假信息,这导致其在下一次获取新闻信息时会对媒体报道真实性产生怀疑,更有3可能直接不看该媒体的报道。所以,当媒体
5、提供的新闻信息来源为受众所信赖时,受众就很难怀疑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媒介的公信力就在长期的真实报道中不断地树立起来。缺失公信力的媒体,会慢慢流失其本来的忠实受众,这也许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假新闻不仅会错误引导舆论,而且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最普遍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服务受众的生活,给受众提供正确的引导,增长受众才智。假新闻会把受众引向错误的价值观。2016 年初的城里媳妇回乡因不能上桌吃饭掀桌的假新闻引发了城乡差距的大讨论,引起人们对农村的嗤之以鼻,这加剧城乡矛盾。受众有权获得信息,也有被告知真实信息的权利,因此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来刊登完整和客观的新闻,对受众的知情权负责。 三、防止假新闻产生的对策
6、 媒体从业人员需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定期展开业务学习。新闻是黑夜里的探照灯,媒体人是探照灯的使用者,要想使用好探照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是必备的。媒体人必须意识到假新闻对社会产生的恶劣影响,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做到为每一位受众负责。在新闻事件还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清楚以前,不要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发出失实的报道。另外,有时候假新闻的产生,并非媒体人员故意造假,而是其缺乏专业的知识,采访不到位或者某方面知识出现短板,导致其不能够正确的了解到事实真相。因此,媒体人可以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从而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新闻,避免因为失误报道出
7、假新闻。 4建立完善新闻审核制度。水质经过一层一层过滤以及处理变得适宜人们饮用,新闻审核制度也是同理,完备的、严格的审核制度可以降低假新闻出现的频率。首先,记者对被采访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核实,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另外,编辑对记者或者通讯员提供的稿件进行进一步得审核,可以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形式进行确认,经过缜密的审核程序,足以将假新闻扼杀在摇篮里。但可悲的是,2015 年, 扬子晚报 、 武汉晚报等媒体因未核实新闻信息就转载假新闻而被处罚。 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惩戒机制。媒体内部相互监督、相互举报,另外,受众也要加强对媒体报道的新闻真实性的监督力度,及时检举媒体的不良行为。2011 年新闻出
8、版总署发布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里规定,对违反规定的新闻机构或者人员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更正、责令公开检讨、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的处罚。 出版管理条例也出台一些惩戒制度。但笔者认为上述的惩戒机制不能起到扼杀的作用,必须加大惩戒制度,例如,规定蓄意制造假新闻的机构或者媒体人必须马上停止一切新闻工作,终身不能从事新闻行业。 四、小结 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假新闻的存在反映新闻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新闻事业更上一层楼。杜绝假新闻,维护新闻行业的净土,希望媒体可以成为人们更好生活的指南针。 参考文献: 1廖向东. 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5报,2006,01:13-14+24. 2郭沙,杨瑾. 假新闻对社会影响的分析研究J. 科技信息,2010,32:74-75. 3钟昭会. 假新闻防治论略J.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45-47. 作者简介: 叶畅,女,江苏人,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学习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