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一、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外实用文章和诗歌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中外文学作品,继续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社科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二语文教学处于第二阶段。曹雪芹的红楼梦 ,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加上前两课时对贾府环境和对贾宝玉、王熙凤形象的分析(对比分析两个人物的出场和两个人物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等的区别) ,学生加深了对红楼梦的了解,也学到了越来越多的鉴赏
2、角度,还需从挖掘人物性格的根源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林黛玉的细心、多虑、自尊、聪明多才的特点和叛逆形象,认识人物的悲剧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2.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学习过程: 2(一)导入新课: 一部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是一部让青春少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但这悲剧首先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黛玉形象,来挖掘一下黛玉悲剧性格产生的根源。 (学习目的明确) (二)整体
3、感知: 研习文本,分组讨论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林黛玉哪几件事?试用简练文字概括。参考:本文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主要写黛玉进贾府之门、黛玉拜见贾母、黛玉拜见两位舅舅(舅母) 、宝黛初次会面等事。 (既回顾文本、温故知新,又与本节课主要人物联系起来。 ) 2.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 参考: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 (三)精点品悟:(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与整合能力,有助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1.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后知道她所有言行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4、?(用原文语句回答) 3参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去。 ” 2.讨论交流:文中有哪些言行体现了这一心理? 参考:(1)对于读什么书的问题,答法不同: 第一次:在贾母处吃完饭,两人闲聊,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 第二次:宝玉换了衣服出来,坐在黛玉身边,又细细地打量了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 进一步追问:这两次回答读书的话,明显不一样。为什么有这样大变化?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5、参考:她听了贾母的谦虚说法之后,不想表现自己比姐妹们胜过一筹,所以第二次回答变得很低调。表现了她不矜夸,不张扬,不想抬高自己的思想性格。这依然是在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动机支配下而作出的行为。 (2)从三次礼让就座,看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第一次:老麽魔引黛玉进东房门来, “让黛玉炕上坐黛玉踱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 第二次: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是绝不应座的,便向“挨炕的三张椅子上”坐了。 第三次:到贾母房中去吃饭,当“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4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直到贾母做了解释,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6、。” 讨论总结:就座的事这看来事小,但她绝不轻易从事。表明她处处持重,时时谨慎。这也是她寄人篱下的思想的反映。 3.找出文中关于黛玉的肖像描写。讨论交流:众人眼中的黛玉与宝玉眼中的黛玉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 总结特点: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总结特点: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容貌气质的脱俗美) 宝玉眼里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7、。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总结特点: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一见钟情”的绝美)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54.讨论交流:林黛玉进贾府,有几次肖像描写,但作者没有对黛玉的服饰进行描绘,这是为什么? 参考:林黛玉的“与众各别” ,其最生动最典型的是她的气韵神情:“烟眉” ,清、淡、秀;“含情目”
8、 ,愁、娇、泪;虽怯弱不胜,却有自然的风流态度。她淡而不俗,清丽高雅。在她的身上,处处闪耀着中国古文化的气质神韵。她有一种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而没有那种贵族女子的珠光宝气。所以这里无须对她的服饰进行笔墨渲染。同时,她那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柔情媚态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如果重彩详绘其服饰,势必减少人物寄人篱下的辛酸感,削弱其凄凉的悲剧色彩。 (四)延伸拓展: 欣赏影视片段葬花吟 ,理解黛玉叛逆形象,认识人物的悲剧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影视片段的播放更是吸引了学生,大大增加了他们阅读文本的热情,从而也有了更多的挖掘人物的悲剧性及其产生的根源的兴趣) (五)写作练习: 曹雪芹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请你为黛玉拟写一个独立的判词,概括其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结局。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