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媒介产业融合研究的核心话题在过去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在不断涌现的数字新媒体浪潮和国家步步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发展成一个涵盖众多分支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成为传媒实务界近年来最关注的话题。根据不完全统计,从 2005 年到 2009 年,我国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期刊共发表相关论文两百多篇,其中各年对各个议题的研究分布如下表。 总体来说,研究成果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讨论议题不断丰富,理论探索不断深入。在这些相关研究中,以下论题是比较重要且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 1.媒介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和发展路径:技术、市场、产业还是制度 媒介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
2、的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黄河等认为技术是传媒组织的核心能力,以及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付玉辉等则认为市场是原动力,市场需求来自于电信服务和传媒服务的消费者。正是这个需求的原动力,最终推动并保证了技术融合乃至产业融合的实现。于小川则强调技术、产业与制度的力量。蔡骐、吴晓珍认为媒介融合始于技术创新,诉诸于制度创新,深化于产业创新,表现为产品创新。 在这种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媒介产业融合将遵循怎样的路径演变,按照层次和阶段将如何进行划分许颖首先把媒介融合分成三个层次:第一2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
3、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昝廷全、金雪涛等则将媒介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对我国传媒产业融合则划分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彭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过程带来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各个层面的变革。陈力丹、付玉辉则把产业融合的动因与融合的层次进行了关联,指出技术融合带来网络融合,市场融合带来服务融合,企业融合带来集团融合,管制融合带来政策融合。 2.融合对产业格局、经济特征、竞争方式的改变:瓦解与重构 媒介产业融合既发生在传统传媒业内部,同时也发生在传媒业、电信业、IT 业等与信息相关的现代产业之间。这种广泛而深度的融合,必将
4、对传统传媒业的产业格局、经济运行特征,乃至竞争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付玉辉提出传媒产业结构将从旧均衡走向新均衡,喻国明也认为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将被冲破,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将被极大改写。陆地认为将带来媒介市场、电视市场格局、观众市场、广告市场四方面的裂变。旧的媒介体系瓦解之后会怎样如何实现重构呢郑保卫等人认为,一个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格局,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王洪涛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是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的更大媒介寡头垄断媒介市场。这是从市场结构上推进了一步。随后,肖赞军结合传媒产业的特质,指出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
5、呈现出四大变化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3稀缺转化;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元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的市场向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化。并指出竞争和垄断双双被强化,未来传媒市场将演化成一种竞争性垄断的市场,传统传媒业的纵向市场结构裂变为横向市场结构,未来的传媒市场必将是一个网络型寡占市场。可以说,到这里,未来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了更清晰的表述。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金雪涛分析了传媒机构的市场行为战略从一种基于静态的范式转变为一种基于动态的范式。王斌认为传统媒介竞争经常使用的价值链正在向空间尺度扩展。而黄升民和
6、谷虹提出,“三网融合”将是基于平台的竞争,并指出平台竞争是替代性的竞争,是赢家通吃。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表明,现阶段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在抢夺平台制高点的过程中,必然选择“基础平台捆绑核心应用平台”的发展路径,展现出全方位复制性竞争的图景。 3.传统传媒业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与全媒体再造 面对来势汹涌的媒介融合和数字新媒体浪潮,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从导向上来看,可以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种,剑走偏锋型。例如杜骏飞和王骥飞从长尾理论受到启发,提出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数字新技术在长尾市场开拓利润空间。第二种,固守控制型。例如高子华提出在数字化变革中,广电机构赢家加强对用户终端、节目版权、媒体牌照的控制,最终整
7、合渠道,占领市场。第三种,融合进取型。持这一导向的学者是主流,但至于如何融合进取,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和策略运作,则体现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的发展进程。 4在融合进取导向的早期研究中,支庭荣提出内容和用户服务是两个关键。喻国明则提出媒体 U 化战略,即 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unique(独特)支撑的 ubiquitous(无处不在)。并指出应该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产品为王” 。但这些论述还显得比较抽象,未能对实践提出更具体务实的建议。 随着广电数字化进程的启示,数字化一下子成了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转型必经之路。黄升民等人指出,广电
8、正在构架一个包含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IPTV 和DA B /DM B 数字广播业务等多种数字新媒体形态的数字化发展蓝图。彭兰介绍了以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数字化产品形态。面对数字化的大潮,如何实现数字化呢蔡雯结合泰晤士报网站的经验,提出将报纸栏目重新组合以全新方式呈现,与传统媒体构成一体标准延伸品牌等策略。而更多的学者则加入了关于“台网融合、报网互动”的讨论上来。 进入 2008 年,“全媒体”取代“数字化”,成为传统媒体转型之道的最新理念。郑强在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方阵布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报业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进行战略转型:
9、从一家“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开发“多形态”产品,如纸质报、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采用“多渠道”发行,比如传统报业分销网,互联网(包括 WI-FI),还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 GPRS 或 CDMA 等传输手段等;发展“多终端”的阅读介质,如新闻纸、PC、阅读器或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随后,关于全媒体转型的5文章不断涌现,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面对“全媒体”热潮,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理性的思考。彭兰指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布。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
10、种平台“贩卖”,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而温海玲和杜骏飞则从政策壁垒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制度之困。所有这些,都是挡在全媒体之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障碍,值得业界反思。 4.融媒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与力量博弈 对于融合媒体产业的发展,研究的路径分为两条,第一条是从建设的角度,探讨融合形态的各种新媒体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发展,如何盈利的问题。比如匡文波提出手机媒体在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而后他又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四大盈利模式。也有研究者对广电发展手机视频的对策、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媒体发展模式等作了探讨。 融媒产业发展的第二条路径是从博弈的角度,探讨
11、融媒产业发展进程中来自不同产业主体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竞争的。黄升民等人认为在广电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有行业监管和与运营机构主导权,市场行为与监管政策、技术标准、消费市场四大类冲突。董年初、范洁提出,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一方是终端和电信通道的控制者,一方是音视频内容的提供者,这注定了手机电视业务领域将存在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的博弈。秦字兴、忻展红指出,即使管制政策对电信运营商放开,内容准入不成障碍,运营商的实际产量和盈利也远达不到理论值。黄楚新认为广电和电信的6博弈恰恰是 IPTV 发展的内爆力。 5.规制政策的变革:融合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 蔡雯、黄金在对比了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2、的媒介规制改革之后,指出我国行政区划、行业垄断加剧了资本市场封闭,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介融合的必要前提。肖赞军总结出传媒规制的四大国际趋势:规制框架从纵向分业规制向横向分层规制转换,规制机构从分立机构向融合机构转变,规制改革的取向是放宽市场准入、倡导竞争、吸纳投资,规制重心从结构规制向行为规制转移。付玉辉认为网络中立原则论争及立法进程将塑造新型的互联网传播格局和数字传播生态系统。张志提出媒介政策应该呈现“模块化”趋势。彭兰则从更具体的方面对建立数字内容管理体系提出了整合性、层次化、兼容性三项原则。 在借鉴外国经验和国际趋势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更注重规制改革在我国推进的现实环境。朱春阳鉴于中国的
13、特珠国情和特珠的传播格局,提出对媒介融合规制应该体现中国面向,而政策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应该体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喻国明和苏林森认为中国传媒规制的改革方向要从制度设计、评价体系、法治体系、区域特色等方面入手,以尽快完善媒介规制体系。陈绚也认为媒介融合规制的政策协调在中国尚需时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统计说明:来源是 CNKI 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通过主题、关键字、7摘要等检索要素,分别输入“媒介融合” 、 “媒体融合” 、 “产业融合” 、 “报业数字化” 、 “广电数字化” 、 “新媒体产业” 、 “广电电信竞争” 、 “
14、融合规制”等检索词,根据主题切合、观点鲜明、发表于核心期刊等原则,检索并筛选出其中主流文章统计而成。某些文章有可能因为主题或关键字与所检索词不直接相关而遗漏,而部分文章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议题而出现重复统计,因此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数据,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年份和各议题的研究状况 黄河:数字化如何改变传媒聚焦数字化的四大力量,国际新闻界2009 年第 2 期;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3 期;于小川: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数字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 年第 1期;蔡骐、吴晓珍:媒介融合发展策略解读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框架,湖南
15、城市学院学报2008 年第 2 期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中国传媒人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年第 9 期;金雪涛、李竹荣:传媒产业融合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战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 年第 8 期;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现代传播2006 年第 3 期 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3 期;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国际新8闻界2006 年第 6
16、 期;陆地:手机电视的发展及其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 年第 11 期;郑保卫、李洋、郭平: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 3 期;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 年第 6 期 肖赞军: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 7 期;肖赞军: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业市场结构的嬗变,新闻大学2009 年第 3 期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当代传播2009 第 1 期;王斌:链与网:媒介竞争和媒介生产的视角转换,国际新闻界2009 年 8 期;黄升民、谷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平台建构与竞争,现代传播20
17、09 年第 5 期 杜骏飞:新媒介策略“长尾”时代的双重博弈,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 5 期;王骥飞:“长尾”核变新货架下传媒集团的变革与重塑,新闻大学2008 年第 3 期;高子华:数字化变革中的广电渠道整合,中国记者2007 年第 1 期 支庭荣:融合与转型:传统媒体的未来生存法则,中国记者2006 年第 2 期;喻国明:数字化时代的媒体 U 化战略,新闻与写作2006 年第 8 期;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竟争的新主旋律,当代传播2008 年第 2 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 年第 5 期、第 6 期;彭兰:从新
18、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 年第 7 期;蔡雯:9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话泰晤士报网络版执行副总编辑帕明德巴瑞,中国记者2007 年第 11 期 郑强: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中国记者2008年第 8 期 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 年第 7 期;温海玲、杜骏飞:变革时代的战略理性全媒体热潮中的冷思考,青年记者2009 年 2 月下 匡文波: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 年第 9 期;匡文波:论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 6 期 黄升民、周艳、王薇:发展冲突创新(
19、上)(下)解析中国广电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演变,现代传播2008 年第 5 期、第 6 期;董年初、范洁:手机电视媒体产业的新机遇,中国记者2006 年第 4 期;秦字兴、忻展红:我国广电与电信在 IPTV 业务中的内容产量博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1 期;黄楚新:论中国IPTV 发展的媒介生态,现代传播2009 年第 4 期 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 3 期;肖赞军: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规制的国际趋势及其启示,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 年第 5 期;付玉辉:美国“网络中立”论争的实质及其影响,国际新闻界2009 年第 7 期;张志:论数字时代媒介政策的“模块化”趋势,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 9 期;彭兰: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10原则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 11 期 朱春阳:媒介融合规制研究的反思:中国面向与核心议题,国际新闻界2009 年第 6 期;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1 期;陈绚:数字化媒体传播内容管理限制式微,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