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了强化“影响力标准”2001 年 10 月 19 日,星期五,新华社总编辑室例行的每周一次评稿例会如常进行。这一天,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负责评稿工作的同志慎重挑选,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五大编辑部发稿人共同参加的评稿例会推荐,社编务会在按惯例评出 4 篇“总编辑室表扬稿件”的同时,也评出了一篇“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某省 159 个110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 。此稿随后提请当日下午召开的社编务会审议,编务会认为该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从会议性报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写作上不见人,不见事,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有明显改进余地。 ” 由此,新华社正式启动了每周评选“有明
2、显改进余地稿件”的工作,评选结果及评点意见在社内相关业务刊物上公布。截至今年 3 月底,共评出 22 篇(幅) ,其中文字稿 16 篇,图片 4 幅。 表面看起来,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只是评稿工作中的一次“微调” ,似乎波澜不惊,但许多在一线从事采编业务的同志还是感觉到了其中的分量。有些同志甚至直白地说:“新华社开始评差稿了” 。 的确,这一“微调”标志着新华社要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同时运用“表扬稿”的示范效应和“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的警示作用,引导新华社全面提高报道水平和稿件质量。 2不仅要评选优秀新闻,也要指出报道和稿件中存在的差距 追根寻源,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的工作,是在新华
3、社社长田聪明倡议下进行的。 新华社的好稿评选和奖励机制一直比较健全,各种体裁、品种的稿件都有机会获评部级好稿、总编辑室表扬稿、社级好稿,这些好稿在带动新华社整体业务水平提高方面起到了榜样和典范作用,也成为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学习、借鉴的范本。 但是,谁都无法否认“有好就有差”这样一个事实,既然好稿可以拿出来展示,把差稿也拿出来,行不行呢? 2001 年 9 月 18 日,田聪明社长在社内值班简报上作出批示:在每周五召开的评稿例会上,不仅要评选优秀新闻,也要指出报道和稿件中存在的差距,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前进。总编辑南振中也就加强和改进评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0 月 16 日,总编辑室正式下
4、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每周评稿例会工作的意见 ,要求在由新闻研究所组织牵头的每周评稿例会上,五大编辑部门既要自荐好稿,也要开展自我批评;既要实事求是地推荐本部门的总编辑室表扬稿候选篇目,也要从导向把握、组织指挥、发稿时效、文风写作、编辑处理、后续报道等方面,对有明显差距的报道和稿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几个批示,一份通报,标志着新华社从最高层开始对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同意见。毕竟,新3华社 70 多年的历史上,公开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还是第一次。虽然大家对“奖优罚劣”有基本的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奖”起来容易, “罚”起来难。尤其是新闻产品,因其特
5、殊性,更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奖优罚劣” 。 从总编辑室的领导到新闻研究所评稿的同志,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后,对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格外慎重。大家认识到,评“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 ,既要直击要害,把严重损害新华社形象和声誉的新闻稿“抓”出来,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记者编辑的积极性不受到挫伤。毕竟,这是要拿“差稿”来“示众” ,那些采写和编发了“反面教材”的记者、编辑、发稿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经过比较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10 月 19 日第一篇“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的“面世” ,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家看到“某省 159 个110先进集体和先
6、进个人受表彰”的原稿和评语后,不得不承认这种稿子实在有损新华社的声誉。 各部门、分社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努力提高报道水平 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工作开展以来,新华社五大编辑部以及辽宁、广东等多个分社先后有一些稿件“上榜” 。对此,被点名的部门和分社都能正确对待,深入检查自己采编业务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一些部门和分社还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新华社辽宁分社在拔得“头筹”后,把 2001 年 11 月作为业务研讨4月,围绕“记者怎样从会议抓新闻” 、 “如何深化工作新闻写作” 、 “报道运用数字的艺术”等命题进行研讨,以此来改进采写作风,推进整个报道更上一层楼。福建分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报道质量
7、的实施意见 ,从源头上减少没有新闻价值的采访活动。要求业务负责人要对记者的采访写作进行全程跟踪,督促记者改变会议报道中走捷径抄材料的不良习惯。北京分社要求业务值班负责人要多给记者出主意、出点子,帮助记者提炼新闻主题,改进新闻写作;严格把关,对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一律不予签发。对一些可发可不发的稿件,要帮助记者重新提炼主题、补充材料进行改写后再签发。 去年 12 月 20 日,新华社国内部也举行了较大规模的业务练兵点评活动。他们选择“某省 159 个110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 、 “某市科技合作暨成果交流洽谈会开幕” 、 “某省成立专业人才市场”等被评上“有明显改进余地”的稿件,对其导语、标
8、题进行修改或重写,46 位年轻的采编人员参加改写了稿件。部里对 3 篇稿件的改写各评出一二三等奖。部评委认为,这项活动主要的目的在于鼓励采编人员形成“对事不对人” 、 “学然后知不足”的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相应的措施,带动了新华社通稿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新闻研究所评稿同志“抓错”的“慧眼” ,也让编辑部的同志佩服。今年 3 月 15 日,一篇题为“某地将举办第三届海鲜节”的消息被评上了“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 。评稿例会对该稿的评点意见是:“除导语一句话交待新闻事实外,其余两段均是对新闻发生地的背景介绍,对主要新闻点海鲜节的内容和形式等没有报道,缺乏基本的新闻要素。 ”当评选结果出来后,5有关部
9、门的同志道出“内幕”:那条消息发的时候我们就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可发可不发,发出去也不一定能被你们“揪住” ,想不到还是没逃过你们的眼睛。 精挑细选,你争我辩,倡导民主和谐风气 其实,对新闻研究所评稿的同志来说,每周负责挑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候选篇目的工作真是一件苦差事。看看稿上署名的那些记者,许多都是自己多年相熟的老朋友,挑中哪一个都免不了要伤和气。但是,为了贯彻社领导的指示,提高新华社稿件的整体水平,评稿同志不得不像产品检验员那样, “板”起面孔挑差稿。有的同志戏称:咱要像警察同志执法那样不徇私情,不管车里的司机是谁,违反了交通规则就得认罚。对所选篇目,每次也是先在内部广泛评议。评稿同志
10、挑出若干篇稿子供大家传阅,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有时为了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要争个面红耳赤,最后达成共识,再把选定的篇目拿到评稿例会上。而这种所谓的“选定” ,也只不过是内部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真正的选定,要经过评稿例会的通过。在评稿例会上,各个参会代表也要对提交的候选篇目充分酝酿。这些同志来自新华社一线采编部门,对新闻采访实践和一些稿件的播发背景比较清楚。这样,从多方面、多层次对候选篇目进行广泛评议,意见6一致后上报编务会。此项工作开展半年多来,有数篇稿件经过评议后,大家认为稿件虽然有问题,但新闻主体内容还是可以的,因而取消了上报“资格” 。 即使如此严
11、格地按照程序办事,所评选的“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还是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如去年 12 月 5 日新华社播发的“日本信越公司收购博登公司一家聚氯乙烯工厂”被评上当周的“有明显改进余地的稿件” 。该稿不长,仅有 255 字,评稿例会的意见是:该稿“没有交待新闻来源,缺乏基本的新闻背景,新闻性不强。 ”对此,编发该稿的部门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此稿为信息稿,不必像通常的新闻稿那样必备所有的新闻要素和新闻背景,只要用户明白就行。 新闻研究所从事评稿工作的同志则认为:首先,该稿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此消息是作者自采的、还是转自当地媒体的有关报道。这种缺乏消息来源的新闻,读者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会打问号。其次
12、, “日本信越化学工业公司”是一家什么规模的公司,在日本的同行业中处于何种位置,其在国外的分公司有多少,在美国的分公司如何通过这一收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一系列有关的背景,稿件也未作任何交待,因而读者无从判断这一收购行为的新闻价值。第三,稿中称, “收购完成后,欣特克公司年生产能力将增加 231 万吨,在北美地区市场的占有量将提高 3 个百分点” ,而读者从这一说明中还是无法了解有关欣特克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及其目前在北美地区的市场占有量,因而也就无法判断这一收购行为的信息含量。 对此,田聪明社长又专门批示:“建议将这个评估反馈给写该稿的7记者和编辑,看看有哪些值得总结和改进的问题。不同意见也可
13、以提出来与评稿的同志商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我们一定要倡导这种民主和谐的风气。 ”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从争论、争议到最后达成统一,这一过程显现的结果是新华社稿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经过了最初几次“点名”之后,全社上下一致认为: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最直接的效应就是,通稿播发时把关严格了,水平提高了。 有“硬伤”的稿件少了,评选标准相应提高 随着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工作的深入,新闻研究所负责具体操作的同志觉得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吃力”了。最初, “任务”很容易完成,调阅新华社每天的通稿,有明显“硬伤”不该播发的稿件并不鲜见,其中有些是新闻要素不全,有些不交待新闻来源,还有些则明
14、显是抄材料和会议文件的应付式稿件,更有甚者,短短几百字的稿子竟然有两三处错别字。现在,那种有明显“硬伤”的稿件几乎难觅踪影,大家戏称的“垃圾稿”也找不到了。以刊登新华社稿件为主的新华每日电讯版面编辑也感觉到,可供选用的好稿大大增多,拼版时常常因难以“割爱”而大伤脑筋。 “硬伤”稿少了,评选工作就此可以结束了吗?不是。堵住了“硬伤”稿,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一步,要想使新华社的稿件得到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此,今年 2 月 29 日,新华社总编8辑室又下发了新华社关于每周评稿例会的改进意见(试行) ,明确指出:新闻评稿工作必须强化以“影响力标准”为衡量标准。要从引导方向、覆盖领域
15、和影响力度三大要素出发,对我社的报道精心评议,指出优点,找出缺陷和不足。对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工作,也作出了更具体的指示:新闻研究所要加强对那些明显不该播发稿件的鉴别筛选工作。特别是加强对那些不受媒体和读者欢迎的缺少新闻价值的关系稿、广告色彩浓重的新闻稿、价值很低、不该播发的新闻稿、迟发或漏发的新闻稿的挑选。推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时,可按重大差错稿、导向欠妥稿、无用户采用稿等分类掌握。 根据总编辑室的具体意见,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工作更深入,也更细化了,在挑选、推荐具体篇目时,评稿的同志力求将其“改进余地”点准,点透,同时要能给采编人员以启发和警示。 今年 3 月 5 日,社编
16、务会评出了两张图片为当周的“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 ,一幅题为“2002 世界杯将展现中国艺术瓶” ,另一幅题为“山村广告车 ”。 在“2002 世界杯将展现中国艺术瓶”这幅图片中,两个可爱的孩子正蹲在地上画一个可口可乐玻璃瓶,该图片的文字说明为:“3 月 3 日,两名儿童在北京方庄体育中心足球场边的 2002 年世界杯场地广告样板前,创作世界杯可口可乐艺术瓶图案。可口可乐公司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世界杯艺术瓶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将被绘制在 2002 年世界杯中国小组赛赛场边的可口可乐广告牌上”构图中,还有一个可口可乐标识的广告牌非常引人注目。从该图片的文字说明可以看出,此次活动是可9口可乐公司
17、以自己产品冠名的一次纯商业活动,其惟一的新闻点是“中国艺术瓶” ,但在图片中,读者看到的只是可口可乐广告牌和可口可乐玻璃瓶,难觅“中国艺术瓶”之影。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该图片是冠新闻之名,行广告之实。 另一幅图片“山村广告车 ”中,一块“塑钢门窗”的广告牌非常醒目,一个普通农民用三轮车驮着这样一块自制的广告牌, “穿梭在沂蒙山区东麓的小巷里,向人们推荐自己的产品 。 ”乍一看,这幅图片的构图极富感染力,从主人公那张喜悦的面庞,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中国广大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有“窥一斑见全豹”之功效。但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用自制的“广告车”推销自己的产品,经过工商等有关部门批准了吗
18、?如果是正式批准的,记者应该在文字说明中加以注解;如果没有经过批准,那么,我们的记者就是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为“违法广告和违法经营”推波助澜了。 从这两幅图片稿的疏漏中大家感觉到,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时常会为了追求新闻热点而忽略相关的法律问题,致使新闻的客观效果与我们的采访初衷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即所谓的事与愿违。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警觉,对此,新华社的一些资深编辑也有同感,他们认为,不仅摄影记者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文字记者也亟需在此方面“补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闻工作者更需提高法律知识,将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体现在我们的报道中,为全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贸成员而努力。 新华社每周评选“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的工作仍在进行。南振中10总编辑在新华社 2002 年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谈到:“检验新华社改革与发展的成效有很多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影响力标准 。 ”新华社走过的 70 多年历程中,产生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随着新华社在新时代改革步伐的加快,这种影响力也将与日俱增。在增强影响力的过程中,挑选出新华社播发稿件中的一些不足,无疑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