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了让版面引起读者的关注2009 年 1 月 22 日清晨 5 时 35 分,解放日报夜班老领导贾安坤同志,因突发脑溢血,在与病魔顽强抗争整整 6 天之后,永远离开了我们。华山医院 19 楼的病榻旁,几位二十多年前的老部下、小学生无限惆怅,我们痛失一位可敬可亲的好老师,我们痛失一位新闻界的好楷模。而此前的 1 月 9 日夜晚,老贾爽朗答应参加解放日报夜班一年一度“年夜饭”时的有力话音,犹在耳畔。 1985 年冬,贾安坤同志受陈念云总编辑的委托,以总编辑助理之职,先是到夜班协助著名报人、副总编辑陆炳麟同志工作,1989 年 1 月起至1991 年 5 月全面负责夜班编辑工作。在他的主持领导下,
2、解放日报夜班对国内国际一些重大新闻独到而精心的处理,设计和制作的那些精彩的版面和标题,不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轰动效应,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且冲破了某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陈规戒律,作出了示范性的创造,成为新闻改革的典型个案。虽然事隔 20 年,依然历历在目。对一篇统发稿的改造 那是 1986 年 8 月 31 日晚上,新华社播发的胡耀邦总书记第二次视察青海省,勉励大家同心同德,深入实际,坚持改革,奋发进取,为2开拓青海建功立业 ,引起了贾安坤的高度重视。他读完长达 3500 字的全文后,产生了些许遗憾,这篇统发稿反映的题材十分重大,包含的内容十分重要。然而,从文章的结构到标题的制作,
3、都将“黄金”埋在“沙漠”里了。 老贾与面对面而坐的夜班编辑部主任金福安(后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新民晚报总编辑)交换了一下看法,然后转过身去,向陆炳麟谈了自己的想法:“从这篇稿件中可以看出,胡耀邦自 8 月 19 日至 8 月 30日这 12 天在青海视察,还于 27 日在青海省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作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传递了世人欲知又鲜为人知的重大信息,披露了他对国内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我是一名跟随视察采访的记者,则将根据题材和素材的重要程度,以及国内外受众的欲知意向,依次撰写四篇作品。第一篇,胡耀邦在青海告诉大家,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就要召开了,议题之一是审议通过
4、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这岂不是一条轰动世界的头号新闻!第二篇,胡耀邦谈论我国城市改革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国人所关注的重大现实事宜!第三篇,胡耀邦在讲话中强调,全党全国各级领导干部要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指出这是一篇纲领性文件。阐明了这个文件是解决改革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的金钥匙!第四篇,介绍胡耀邦视察青海的情况,以及针对青海的实际提出几点具体要求。如果统发全国,应当简短;至于单发青海,则可详尽。 ” 英雄所见略同。大家按照老贾的思路和设想,转换和删节文稿,制作初步标题,划出版样,请老陆最后定夺。1986 年 9 月 1 日, 解放日报3一版头条
5、的面孔是这样的:6 栏宽,45 行高,组成一个横宽竖窄的长方形整体。在这个整体框架中,错落有致地编排了三篇新闻作品,即两篇文字稿和一幅占 3 栏宽 18 行高的照片。第一篇文字稿的肩题是“胡耀邦同志在视察青海时说” ,双行主题为“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其间插入两组中标题,分别为“对城市改革成果不可估计过高(主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同志思想跟不上形势,行动迟缓(副题) ”、 “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主题)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各级领导要重新学习(副题) ”。共三个层次,分明得很。至于第二篇胡耀邦再度视察青海为主题的文字稿,
6、便是标题和版面的第四表达层次了。 事后,有人对照着阅读全国若干张日报 9 月 1 日的版面,对解放日报一版头条的评价是:鲜明而生动;突出而准确;弹跳而不失庄重;美观而不嫌花哨。可以说,这是用高超的新闻编辑业务手段,恰到好处地处理重大政治性题材不可多得的成功尝试。 抓住大显身手的机会 1990 年 2 月 10 日,农历正月十五。新闻界的一位前辈谈起这天的解放日报 ,对处理突发新闻“凌晨上海附近发生五级地震”的编辑指导思想、版面设计和安排,向贾安坤贺道:“解放日报妙,真是妙极!它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人家是把右下方的这一块当作一版头条来看的。 ” 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放日报头版右下方横约 6 栏、竖
7、约 38 行高,4围成了长方形的一个整体。在这块整体框架中,容纳了三篇新闻作品。打头的一篇,是一幅地震示意图,以经纬线标明,地震发生在南通以南、长江边上、距上海市中心约 60 公里的常熟境内白茆镇一带,令读者一目了然。第二篇,紧贴地震示意图的右侧,黑体字标题是:“今天凌晨发生五级地震(主题)震中在南通以南的长江边上海有震感但未产生大的影响(双行副题) ”。其内容除写明来自上海市地震局的信息外,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传播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地震震中周围市县的震情和人们的情绪;二是报道了位于佘山顶上的上海天文台专家对月食、节气、地震这些自然现象有无关系的阐述, “副研究员钱伯辰说,当时感到东北方向的空
8、气里有强烈震响。他认为,月食容易诱发地震,此外,初一和十五(指农历)因受起潮力影响,也容易诱发地震” 。第三篇,置于地震示意图下方,题为“佘山顶上观月食”的小通讯,讲的是记者于凌晨 1时 20 分起至 3 时 11 分,在上海天文台通过望远镜观察月全食的情景。 这天凌晨 2 时不到,除等一篇上第一版的“佘山观月食”的小通讯外,其余各版的大样已经签发完毕。头版右下方已经留好了一小块空白,当老贾用毛笔签上大名的前两个字时,突然感到办公室的地板和写字台摇晃起来。 “地震!”一看手表,是凌晨 1 时 57 分。一版编辑立即接通了上海地震局的电话, “请问是否发生了地震?” “请问地震发生在哪里,有几级
9、”电话里双方“磨”了两分钟左右,实在“磨”不清楚。老贾说:“电话里说不清楚,立即派编辑去地震局采访!”夜班编辑们个个自告奋勇,两位立即驱车前往。留在办公室的,为组织好当天的版面也忙得不亦乐乎!凌晨上海附近发生地震,从写稿到组版,确为夜班编5辑提供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极好机会,决不能轻易放过。 凌晨 3 时左右,去地震局采访的编辑赶了回来,得到的有用信息,只有如下一段话:“地震发生在 2 月 10 日凌晨 1 时 57 分 27 秒,在东经12058,北纬 3133,即江苏南通南面长江边,距离上海中心 60 公里左右。震级为 5 级左右。到目前为止,对上海还未产生大的影响。请市民不要惊慌。 ”不
10、足 150 字,站在地震局的角度看问题,已经把“文章”做足了。然而,大众传媒仅如此报道,还有什么味儿!这时,一位编辑对老贾说:“苏南常熟的电话接了好几次,怎么也接不通。 ”老贾先是一愣,继而想,常熟正处于南通正南面的长江边上,莫非震中就是常熟境内?莫非电话线路震坏了?他一拍桌子, “电话怎么也接不通才是新闻。常熟电话接不通,尽管只有一句话,在综合报道中也另起一行,自成一段,以昭示读者关注。 ” 凌晨 3 时 11 分,采写“佘山观月食”的记者赶回夜班发稿,看到老贾和编辑们正在为地震的新闻如何组版大费神思,无意中提供了一个对组版极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采写观月食小通讯时,正值地震发生,天文台的专家
11、们告诉这位记者,地震可能与这次月全食和时为农历正月十五有关。即刻,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佘山顶上的上海天文台,采访到了副研究员钱伯辰所说的,置于第二篇新闻稿中的那一段话。这一极有新闻价值的话语,看来纯属偶然得来,其实恰是深入思索版面安排如何独到的必然结果。在老贾的引导下,看似无缘、实为有关的三篇新闻作品,便这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版面上活龙活现地显示了出来。 贾安坤同志在解放日报夜班干了 6 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6新闻工作应当按新闻规律办事,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贴近群众,满足受众需要。他把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程度作为衡量一条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把受众最想知道而尚未知道的新闻内容在版面上加以
12、突出处理,是他编辑新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处理新闻,或是把一篇长新闻拆成几篇,或是“越俎代庖” ,对写得不成功的新闻稿件亲自动手改写,或是不厌其烦地指导记者采写“动起来”的“有色彩”的新闻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接受兴趣,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他并不否认,并且确实在工作中也遇到新闻报道在受众需要与政治需要、工作需要之间发生的矛盾,但他既不是消极地采取鸵鸟政策,也不是顾此失彼,片面地抓了一方丢了另一方,而是运用编辑手段巧妙地使两者实现最大限度的平衡和结合。甚至对某些绝对不可能泄漏“天机”的重大政治动向,他也要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版面语言向受众“打个招呼” 。 贾安坤同志,安息吧!解放日报新闻编辑部(即原夜班编辑部)的晚辈们正在遵循、实践着您的新闻编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