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本解读之我见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而不是凭空生成的。只有基于经验,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的教育才能在孩子的心里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出现“拔高”现象。即在解读文本时,教材编写者或教师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甚至政治价值。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解读凡卡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领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难体会;至于“领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很明显是一种被贴上政治标签的解读,对小学生而言,
2、“资本主义”也好, “社会主义”也好,都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他们缺乏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基础。教师的“权威解读” 、 “粗暴说教”的严重后果是扭曲了语文课程,使学生学会了“言不由衷” 、 “人云亦云” 。难怪小学语文课堂会出现诸如“小孩说大人话” 、 “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等极不和谐的声音。 杜威认为,不能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的价值教育,就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对朱自清的匆匆 ,小学教师的解读是珍惜和利用时光;中学教师感悟到的却是除珍惜时光外的作者壮志未酬心存惆怅的文本价2值。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文本解读的角度,决定了文本价值的取向。换一句话,站在儿童的角度,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文
3、本” ,才能使学生的母语学习成为快乐之旅。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同一篇蚂蚁和蝈蝈 ,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蚂蚁的勤劳,劳动的价值;有的学生的理解却是蚂蚁无视生命,不愿共享财富,不愿提醒别人,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各取所需。或许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能给以我们启示。 师:孔子听了他们的话,又会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你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学文言文的口气来写。如“孔子曰:” (学生续写)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掌声)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掌声)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不耻下问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3生: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观察。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哎,你们两个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王老师不为“标准答案”所困,舍弃权威,从关注学生的生命差异出发,创设宽松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完成对文本意义的自我建构,进而张扬了个性,拓展了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真实的阅读体验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教
5、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观点。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宽容对待,肯定为主。即使是偏激的理解,教师也应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会是“自由的梦” (萨特语)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之花才会大放异彩。 三、致力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自由阅读,主动建构,个性解读。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然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毕竟有限,文本解读时难免出现曲解和误读。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的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
6、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当。 ”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 师(愣了一下):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你的观点真独特! (这男生得意地坐下。 ) 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这男生
7、看来,为听一句“难得”的好听话失去一块肉,没有什么大不了。从表面看,失去了不叹息,不后悔,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然而窥视言语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虚伪的心理品质。面对学生的偏颇认识,教师“挣脱”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但不加以引导,还盲目跟从。看似“尊重差异,放飞个性” ,实则不辨是非,误导学生。 马卡连柯说:“我的教育是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学生,又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学生。 ”尊重不是放弃教育的原则。学生出现误读是正常的,5也可能是经常的。教师应把握原则,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先“求真”再“求新”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 / 张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