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246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公共新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公共新闻” ,是从 2004 年开始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许多学术刊物上出现了大量有关研究论文,而且在新闻学术圈里也似乎形成了一种言必称“公共新闻”的现象。 公共新闻理念,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以传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理念相比,或与传媒业经营引入市场机制以来,仅视公众为媒介产品消费者的媚俗性新闻报道诉求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变革性的观念。因此,不管它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能否实践和推行,对它的研究和关注都是十分必要的。 “公共新闻” ,是 20 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学理论。其特点是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

2、,强调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它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关注公共事务,发动公众参与,组织公共讨论,谋求公共问题解决。 作为一项运动,美国“公共新闻”在进入新世纪后已基本停息下来。但作为一种理念,却借助新兴的网络博客等新的媒介形式和新的传播现象,不断得以延伸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对美国公共新闻及其运动的零星介绍最早始于 1999 年,但真正引起人们关注并促使公共新闻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热点的是 2004 年发表2的几篇文章。 一、1999 年2004 年:从零星介绍但无人回应到

3、集中引介并引发关注 从 1999 年到 2003 年,有关“公共新闻”的研究论文已经零零星星出现了好几篇,但这些文章似乎一直形单影只,没有回应。这几篇与“公共新闻”有关的文章分别为邵国松翻译的跨媒介写作 、 公共新闻事业 、 新闻文学:范例和语境评介、BarbaraBl issOsborn撰写、周亭编译的植根网络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和谢明辉撰写的传统媒体公共新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等。 在这些文章中,谢明辉的那篇并非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引介,其中所说“公共新闻”实为基于我国主流媒体公共新闻评论实践而提出的一个原创概念,与美国公共新闻概念无关;除此之外的几篇主要是对美国公共新闻及公共新闻事业的介绍,但由于

4、这些介绍不系统、不集中,再加上当时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中还没有出现能够引发人们关注美国公共新闻的土壤,因此,这些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回应。进入 2004 年以后,对公共新闻的介绍开始有了较集中的回应。这一年第 1 期的国际新闻界刊登了蔡雯的“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 ,以及李青藜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两篇文章,对公共新闻的总体特征作了系统的3介绍,使国内学者第一次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全面地认识了“公共新闻” 。除这两篇之外,这一年还出现几篇对公共新闻的介绍文章。尤其是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南方周末也加入到了介绍公共新闻的队伍中。这一年 11

5、月的某期南方周末上刊登了张恩超的一篇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的文章,对“公共新闻”进行了生动而全面的介绍。 可以看出,2004 年是我国对公共新闻集中介绍并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此后,公共新闻研究迅速成为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二、2005 年2006 年:公共新闻在我国研究的勃兴与繁荣 从 2005 年开始,公共新闻在国内“突然”间勃兴,大量研究论文纷纷涌现。2005 年论文数量达到 23 篇,2006 年 21 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关注点总体来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引介和研究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及其理论 由于 2004 年的几篇文章对公共新闻的引介,引发了许多人

6、探究美国公共新闻的热情,于是许多研究者开始加入到评介公共新闻的队伍之中。据统计,这个时期专门介绍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和理论的文章至少有 10 篇。如美国“公共新闻事业”的实践与理论探析 (陆银味, 甘肃社会科学2005/01) 、 美国公共新闻:一场关于媒介角色转换的试验 (高运峰,4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06) 、 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兴起的背景(郭平, 当代传播2006/04) 、 美国公共新闻业运动的专业背景分析(马庆圆, 理论月刊2006/01)等。这些介绍文章有些在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新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如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内涵及其借鉴意义 (张敏, 新闻知识2006/03)等

7、。 除了这些专门性的介绍文章外,其他一些探讨性文章也大都对公共新闻运动及其理念作过简单介绍。 (二)对我国发展公共新闻的宏观思考与探索 引介公共新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在我国得以实践和应用。而在我国的实践和应用,既需要具体的案例解析和实验式研究,也需要对公共新闻植入我国的现实可能,及理论认识上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这方面的文章 2005 年开始出现了好几篇,如任金州的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一文,就对我国发展公共新闻的背景、土壤和现实条件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在中国,公共新闻形成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国家公共意识的日益强化,二是现代生活“公共领域”的渐次显露。在此基础上,该文对我国公共新

8、闻的发展路径做了宏观展望。 除了直接探讨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问题的文章外,对中美各国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也起到了帮助人们认识在中国发展公共新闻的可能性、条件、策略、前景等的作用。这方面具代表性的论文有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等。 (三)对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研究 52004 年开始,公共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界的集中关注,很大原因是出于对民生新闻日益流于琐碎繁杂的忧虑和希望公共新闻成为救治民生新闻的良药。也正因为如此,从 2005 年开始的公共新闻研究热潮中,很大一部分论文与此有关。据统计,从 2005 年开始专门谈论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关系的研究论文数量竟达十多篇。从下面所列论文

9、标题中,就可看出这方面研究的兴盛程度: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以1860 新闻眼 、 南京零距离和都市现场为例(项国雄,新闻界2005/01);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朱菁, 新闻实践2005/02) ; 从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的传播学思考 (项国雄, 中国电视2005/04) ; 从代言者到组织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 (郝迎利, 新闻知识2005/07) ;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 (赵虎, 新闻前哨2005/07) ;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 (吴越, 山东视听2005/12) ; 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吗? (武

10、俊, 青年记者2006/06) ; 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 (罗锋,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浅谈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6与自我超越 (姜跃中, 记者摇篮2006/03) ; 公共新闻:真的“超越”民生新闻? (陈立生, 今传媒2006/10) (四)对中国化的公共新闻实践和公共新闻中国化的研究 在公共新闻研究热潮中,大量论文是对我国媒体自觉追求公共新闻实践、以及一些媒体不自觉的公共新闻实践与探索进行的研究。同时,也有许多是对公共新闻将给我国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革,如观念、栏目形态、内容等变革的研究和探讨。 这方

11、面最突出的要算对江苏卫视的1860 新闻眼的研究。 1860新闻眼自称(同时也被许多研究者认可)是主动按照公共新闻理念进行改版而产生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刚创办时是纯粹的民生新闻栏目,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后收视率和社会影响显著提高,被认为是公共新闻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因此,专门研究该栏目的论文在所有此类论文中占有突出位置。如“公共新闻”理念的创新实践江苏卫视1860 新闻眼的启示(周红梅,新闻三昧2005/02)、 借1860新闻眼看“公共新闻”的本土实践(高传智,现代传播2006/05)等。 除“1860”外,还有许多电视节目和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报道也被认为是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实践,并被众多学者进

12、行了研究。如对海南台的公共新闻网 、 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等媒体的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改革等的研究。 除对这些具体实践进行探索外,许多论文还运用公共新闻理念审视7或研究我国新闻实践环境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如公共新闻对地方电视台社区化的启示,公共新闻理念给我国电视新闻形态可能带来的变革意义,公共新闻对媒体角色、媒介的社会责任、媒体的报道创新?等可能带来的促进作用,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有 20 篇,有些文章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五)对由公共新闻延伸出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究 公共新闻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运作方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必然会带来过去传统时期产生的某些理论、新闻传

13、播要素的存在形式及状态在公共新闻背景下的变化。因此,对公共新闻的研究必然应该关注这些理论的变革和传播要素存在形态的变革等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公共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解析 (项国雄, 传媒观察2005/09) 、公共新闻事业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 (沈松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 从“公共新闻”的提出看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方雪琴, 新闻爱好者2005/12) 、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曾伟, 新闻知识2006/01)等。这些研究为公共新闻的深入研究开启了一个重要方向。 三、2006 年至今:从公共新闻到“公民

14、新闻” “公民新闻”又称“公共与参与式新闻” 。无论使用哪个名称,其所指的都是普通公众借助网络技术(尤其是 Web2.0 技术)主动参与新闻传8播活动时所发布的新闻,它与公共新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它是公共新闻强调公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这一核心精神与理念的发展与延续,区别在于它所实现的公众参与更加充分,公众可以不依赖于传统媒体,成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新闻参与者。 和美国公共新闻在进入 21 世纪后开始逐渐“和参与式新闻(Part icipatoryJournalism)融为一体” ,进入“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新阶段?一样,我国的公共新闻研究在繁荣兴盛了大约一年以后也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

15、从 2006 年起,在公共新闻研究热火朝天的同时,有关“公民新闻”的研究论文就开始出现。 第一篇“公共与参与式新闻”意义上的“公民新闻”研究论文,是范东升的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该文对具有公共新闻转型意义上的美国公民新闻之兴起历史、原因、争议,以及公民新闻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规范等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公民新闻”在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此文之后至今,有关公民新闻的研究论文相继出现了十余篇,如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浅谈“公民新闻”的发展?等,其中大多数已经开始探讨中国“公民新闻”的发展问题了。另外还有大量研究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的文章,也大都在“公民新闻”的理念下讨论的。在这

16、方面研究中,博客、播客等参与式新闻形式与公共新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公民新闻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变革意义的研究,从目前来看成为研究的重点。当然,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小结公共新闻是在美国土壤上结出的果实,对我国来说,完全是舶9来品。任何舶来品在“舶来”的时候都不是随意“舶来”的,都有自己内部能够使其孕育和产生的社会土壤与社会需求。公共新闻为什么会被学者们引介进来,又为什么能够在被引介后成为一时的热点,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公共新闻在中国被引进及随之兴起与民生新闻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曾经大受欢迎的民生新闻逐渐陷入琐碎化和媚俗的困境,正欲谋求改革发展,公共新闻刚好有助于民生新闻品质的提升。 其

17、次,从社会视角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利益分配不公、公民权益遭受侵害、行业风气不正等公共问题及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并由此激发了社会不同群体对于公共生活的关心,日益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公共意识,而公共新闻从理念上关注的正是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问题。 再次,中共十六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新的执政理念,强调亲民、爱民、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并提出和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激发和引导着新闻界进行相应的改革,而公共新闻正好吻合了新闻改革在这方面的诉求。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公共新闻不仅被引介了进来,而且受到了热情关注和欢迎。 然而,从目前来看,与美国一样,在

18、中国,公共新闻似乎也有向“公共与参与式新闻”或称“公民新闻”转向的趋势。由于“公共新闻”主要属于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模式,而“公民新闻”主要强调社会公众不依赖传统媒体而自主发表观点、形成10舆论甚至组织舆论,以此来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因此,将来对我们社会的潜在变革作用最大的可能是最新出现的公民新闻,而不是公共新闻。基于此,今后,我们的关注点似乎应该更多地向“公民新闻”转移。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注释: 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 , 新闻战线2004 年第 4 期 邵国松译:跨媒介写作 、 公共新闻事业 、 新闻文学:范例和语境评介 , 国际新闻界1999 年第 5 期 BarbaraBlissOsb orn 撰,周亭编译:植根网络的美国公共新闻事业 , 国际新闻界2000 年第 3 期 谢明辉:传统媒体公共新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 宁夏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任金州:管窥中国式“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 , 青年记者2005 年第 6 期蔡雯:试论中美两国公共新闻传播的现实差异 , 今传媒2005 年第 6 期 董燕:“公共新闻”理念与地方电视台的社区化 , 怀化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