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2502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西南地区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研究摘 要: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在校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并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接触、媒介认知、媒介批判、利用媒介资源等各面的能力进行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接触;公民意识 一、序言 (一)关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研究兴起于 20 世?o3、40 年代,对其的理解经过了预防、面对、受众意义制造等阶段而逐步完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有不同说法,概括而言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二)关于微博 2010 年,以“草根、便捷、个性和全新交互体验”为标志的微博在

2、我国蓬勃发展,被业界称为“微博元年” ,随后微博成为我国近一半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而在青年大学生中,微博的使用率较高,因此将微博研究的作为切入点,管窥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 200 份,除去无微博和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4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71%。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性别构成为男性 37.6%,女性 62.4%;年级构成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博士生分别占25.5%、33.3%、23.4%、7%、7.8%、2.8%;专业构成理工科、文科(非新闻传媒类) 、新闻传媒类分别占 62.4%、32.6

3、%、5%;生源地构成农村、城市分别占 55.3%、44.7%。 二、问卷分析 (一)微博的媒介接触行为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接触时间和卷入程度。在“平时登陆微博的频率”方面, “约每天一次”选项最多,占 26.2%;其次是“每周 25 次”和“每月 34 次” ,均分别占 24.1%;“每天 25次”占 19.1%;“每天 5 次以上”选项最少,占 6.4%。在“你能接受不接触微博的期限”方面, “一个月以上两个月以下”选项最多,占 46%;其次是“一周” ,占 39.7%;“一天”占 10.6%;“两个月以上”和“一天也不行”选项较少,分别占 2.1%和 1.6%。 在使用微

4、博的动机上,问卷从微博关注对象和动机自述进行考察。在“微博使用中,你最关注哪些人的更新” (不定项)中, “认识的朋友”选项最多,占 33.4%;其次是“社会知名人士” ,占 30.6%;最少的是“政府官员” ,占 5.2%;“官方组织” 、 “资讯分享微博主” 、 “商业机构”居于中间。在“你使用微博主要是为了” (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了解感兴趣的咨询以放松娱乐” ,占 36%;其次是“了解热点新闻” ,占30.6%;“关注名人动态”与“与好友保持联系”分别占 18.7%、14.7%。在“你的微博更新内容大多为”中,选项最多的是“发表感想、观点、态度” ,占 26.5%;其次是“转载咨

5、询”及“只浏览,不更新” ,均分别占323.7%;“诉说身边琐事”占 20.5%。 “与他人聊天、交流”和“其他”选项较少,分别占 2.3%和 3.3%。 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微博使用度较高;主要将微博作为了解熟人信息、社会动态、获取资讯以娱乐的工具,发挥是其环境监测和娱乐功能;在使用方式上,更多是观感表达和咨询转发。 (二)微博的媒介认知与批判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于微博功能、微博信息、微博传播道德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认知与批判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真实度、不良信息影响等。在“你是否了解官方微博的信息采编制作过程”中,选项最多的是“不太了解” ,占 66.7%;其次是“完全不了解” ,占 2

6、0.5%;“非常了解”和“了解基本环节”选项较少,分别占 1.4%、11.4%。 在“你认为微博对你有哪方面的帮助” (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占 39%;其次是“扩宽知识面” ,占35.8%;“促进人际交流”占 14.4%。比较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方式、动机和对微博功能的认识,可发现:第一,在关注社会动态上两者基本一致,说明大学生确实能从微博的使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监控环境变化;第二,虽然大多数学生最关注的是朋友的微博状态更新,但在使用目的和微博功能中都将其排在末尾,体现出使用和认知的分裂。这种对微博人际交往功能的忽略,可能与大学生对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期望有关。 在“

7、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你的影响程度”中,选项最多的是“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 ,占 59.7%;其次是“有接触、但没有影响” ,占25.5%;“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占 14.8%;“影响很大”选项为零。由4此可见,在大学生的自述中,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自身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说明实际情况中也如此,这很可能从侧面印证了“第三人效果” 。而“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这一绝对化选项的居高,可能反映了大学生在微博的使用中缺乏自我反思,以及对于不良信息的有意识规避。 在“冲突事件中,你觉得微博信息的好恶态度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判断”中,选项最多的是“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收集信息并求证,影响不大” ,占 44.6%;其

8、次是“通过他人而非微博了解信息,影响不大” ,占16.3%。数据反映,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他途径了解,微博信息态度影响不大。但态度变化的测量较困难,学生自述态度变化的可信度有限。但此题可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在大学生心中,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然高于微博信息,二是可看出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传统媒体” 、 “他人信息”与“微博信息”之间的关联。 “你在接受微博信息时,会有意识地辨析其真实性”中,选项最多的是“会,但不会深究” ,占 82.9%;其次是“基本都会怀疑并求证”与“很少会,认为基本上都是真实客观的” ,分别占 12.7%、4.3%。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微博信息真实度有清醒的认识,但并不一定会主动求证。这可能因信息的重要性、接近性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考察对微博信息的批判认知:在“你对微博中人肉搜索的态度”方面,选项最多的是“中立,虽然方式不好,但能主持公道” ,占55.3%;其次是“反对,侵犯隐私的群众暴力” ,占 34%;“支持,声张正义的一种方式”和“其他”分别占 7.2%、3.5%。可见大学生对于微博乃至网络媒介中潜藏的暴力有一定的意识和警惕,但相比程序正义,大多5数人更看重最后的结果,而对人肉搜需支持的程度可能随“人肉”对象、原因的不同而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