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相对地位变化对中国省际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摘要由于在现有政治晋升体制中,各省在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过程中对竞争地位的追求,导致各省的相对地位在能源消耗决策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省际政府官员考核和晋升机制现实背景,从相对身份效应理论的角度构建了省际能源消耗的理论模型,探讨了相对地位、地位变化对省际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具体表现为各省能源消耗的当期和上一期相对地位对能源强度具有行为理论上决策作用机制,当期人均 GDP 增速与上一期人均 GDP 绝对水平对能源强度具有行为意义上的理论解释机制,省际能源消耗具有的动态自适应机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省际能源消耗的相对身份效应理
2、论,实证结果表明:各省在当期能耗排名上竞争对节能具有积极作用,上一期能耗排名越靠后的省份在当期节能降耗的动机比排名靠前的省份更强烈,从而使得当期能耗下降。此外,在不同的考核时期和不同节能任务要求下,能耗排序对节能的影响存在差异,该影响也因各省所处相对位置高、低而不同。当期经济增长与当期能源消耗呈现出同向变化的互补机制,上期经济增长与当期能源消耗呈现出反向变化的替代机制。上一期能源强度下降会降低当期能源强度,省际能源强度存在着逐渐下降的动态自适应机制。基于此,我国对地方政府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当实施多节能目标、多奖惩措施的差异化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类?e 省份的有效节能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
3、型。 2关键词相对地位;地位变化;能源消耗;相对身份效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03-0049-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0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强度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近些年来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
4、模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 “十一五”规划中要求中国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总量要比 2005 年降低 20%, “十二五”时期提出每单位 GDP 消耗的能源总量下降 16%,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能源约束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能源消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如张玉周1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孙庆刚等2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中国 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能源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溢出对能源强度的边际效应超过许多传统影响因素;樊茂清等3认为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
5、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例如赵新刚和刘平阔4通过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3源强度之间存在倒 U 型的关系且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处于倒 U 型曲线的上行阶段;李方一和刘卫东5分析了中国区域性能源强度指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在能源强度指标约束下“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结构调整的走向和经济增长率;赵进文和范继涛6采用非线性 STR 模型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性的特征。 纵观已有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的文献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省际能源消
6、耗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决策机制研究。如果不能对此真实而广泛存在的机制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那么现有文献相关研究思路可能得到有偏甚至是错误的经济政策分析结论,无法弄清楚我国能源消费的省际微观机理及其形成成因。那么,我国现实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省际能源消耗的行为机制呢?最直接的证据来源于现实中我国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和考核机制。从我国近年来对省级政府的能源考核政策要求来看, “十一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根据单位 GDP 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国家对省级政府完成节能降耗情况的考核分成四档超额完成、完成、基本完成
7、和未完成,对考核等级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的省级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国家暂停对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十一五”规划中新添加的考核指标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考查的核心从 GDP 增长率转向了 GDP 增长率和节能减排双重心上,那些超额完成4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将获得晋升优势。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事实依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制定了十分清晰严格的节能降耗政策,中央政府对于各省提出了明确的能源消费目标和问责制,由此造成我国省际能源消费之间理论上存在着深刻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决策机制。 陈娟等:相对地位变化对中国省际能
8、源消耗的影响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年第 3 期 近年很多文献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都深刻论证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地位状态确实影响其效用7-9(下文将其称作为“相对身份效应理论” ) ,个体的相对身份地位对其微观决策和效用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对身份效应理论是微观个体在一个具有合理边界的系统组织群体中通过竞争优势获得更大满足程度的行为心理学真实体现10-11。从对相对身份效应的理论分析上来看,Clark and Oswald12构造了可以用来解释人们模仿或跟随行为的模型,该模型假设每个人都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地位) ,自身的行为会带来直接效用,自己与别人的行为比较会带来间接效
9、用。 相对身份效应理论比现有文献在对我国省际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中有着更强的解释力。Lazear and Rosen13指出在锦标赛制度下,参赛者所得依赖于他在所有参赛者中间的排名,而与他的绝对表现没有关系。周黎安14文中指出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围绕着 GDP 增长而进行的“晋升锦标赛”模式使得地方官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地方政府官员非常热衷于 GDP 和相关经济指标的排名。有鉴于此,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基于相对身份效应理论,系统研究相对地位、地位变化及中国省际能源消耗影响机制。 根据表 1 中的回归结果(1) ,在控制5了其他因素后,能源强度排名(rankit)对同期能源强度的影响
10、是正向且在 1%水平下显著,其值为 0.019,表明各省在排名上竞争对节能具有积极作用,各省当期寻求节能上的政绩使得能耗下降。上期能源强度排名(rankit1)对当期能源强度的影响是负数且显著,其值为-0.015,表明上期能耗排名越靠后的省份由于节能降耗任务的压力以及为了缩小与其他省的能耗差距,使其在当期其节能降耗的动机比排名靠前的省份更强烈,从而使得当期能耗下降。以上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际能耗中确实存在着能耗地位排序对节能的重要影响,而且非常显著。 3.2 不同阶段能耗政策考核标准下的实证结果 在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不一 样,因此分析各省能耗排序对节能降耗的影响应该考虑到不
11、同时间段的政策差异性,对此本文设置了虚拟变量交互项,具体为有特殊的意义的年份设置虚拟变量,将年份虚拟变量与能耗排序变量的交互项作为新的解释变量,以此来分析能耗排序边际影响的时间不对称性。本文把样本期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2005 年以前,20062010 年以及20112014 年。设置了 2 个年份虚拟变量,分别为 y06(对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 20062010 年取 1,其余年份取 0) ,y11(对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 20112014 年取 1,其余括号内数字为 t 统计量。 年份取 0) 。这 2 个虚拟变量与能耗排序变量的交互项分别为 rky06和 rky11。这样划分的依据如下:
12、“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国及各省的节能目标, “十一五”时期各省在节能降耗上的表现可能与 2005 年以前有所不同;20112014 年处于“十二五”时期,各省在这个时期的节能6表现可能与“十一五”时期不同。 由表 1 的回归结果(2)可知,20062010 年(rky06)和20112014 年(rky11)当期排名虚拟变量不显著,表明在不同时期当期能耗排名对节能的影响都是 0.019。2005 年以前当期排名对下一期节能的影响是-0.016,20062010 年当期排名对下一期节能的影响是-0.017,20102014 年当期排名对下一期节能的影响是-0.02。可以发现,在有?能考核的年份,
13、例如“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当期排名越靠后的省份其下一期的节能幅度大于没有节能考核的年份。 3.3 能源强度相对位置高低对节能的影响 理论上讲,每个省的能源效率不同,对于能源效率相对高的省份,其相对位置发生变动对节能的边际影响可能与能源效率相对低的省份的相对位置变动所带来的边际节能有所不同。为了对我国省际能源消费进行验证, 将 30 个省份按照能源效率高、中和低划分为三组,每个组各10 个省。对于能源效率相对位置的划分,采取的方法是对各省从 2000 年至 2014 年的能源强度求平均值,按各省能源强度的平均值大小排序,能源强度平均值最小的 10 个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14、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视为相对地位较高,对应的虚拟变量取值为1,其余省份取 0。能源强度最大的 10 个省(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视为相对地位较低,其他省份视为相对排名居中。在基本回归中引入相对地位较高组的虚拟变量与能耗排序的交互项(rkdhigh)和相对地位较低组的虚拟变量与能耗排序的交互项(rkdlow)以及这两个变量的滞后项。 7由表 1 的回归结果(3)可以看出,rkdhigh 和 rkdlow 两个变量均显著,因此能耗排序的相对位置对节能降耗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体现在排名相对靠前的省份其当期能耗排名的边际节能值为 0.005,排名最后的10
15、个省份其当期能耗排名的边际节能值为 0.048,排名 11 至 20 名的省份其当期能耗的边际节能值为 0.023。平均能源强度排名相对靠前的省份,排名进步能够带来的节能力度相对较小。同时,实证检验发现,当期能耗排名对下期的边际节能影响与各省平均能耗的相对地位无关,都为-0.016。 3.4 不同节能要求的影响(任务重和任务轻) 我国对各个省份在降低能耗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按照能耗降低的幅度把节能任务分成三类:任务重的省份被要求 2010 年的能源强度比2005 年下降 20%以上;任务轻的省份被要求 2010 年的能源强度比 2005年下降幅度低于 20%;其他省份的任务为降耗幅度 20%
16、。节能降耗任务较重的省份为:山西、内蒙古、吉林和山东;任务较轻的省份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宁夏;其他省份的节能降耗任务居中(rkdutyh 和 rkdutys 分别代表降耗任务较重和较轻虚拟变量与能耗排序的交互项) 。 由表 1 的回归结果(4)可知,任务重的省份当期能耗排名进步对当期节能的边际影响是 0.032,而对于节能降耗任务量居中和任务量较轻的省份,其当期能耗排名进步对当期节能的边际影响均为 0.019,排名进步所带来的节能力度小于任务重的省份。任务重的省份当期能耗排名越靠后在下一期节能的力度越大,其值为-0.027,而对于节能降耗任务量居8中和任务量较轻的省份,其当期能耗
17、排名越靠后在下一期的节能力度小于前者,其值为-0.01。 以上分析表明,节能降耗目标与能耗排序的交互项对能源强度的非对称性影响显著,对于节能目标任务重的省份,其能耗排名地位对节能的影响作用大于节能目标任务居中和较轻的省份。以上结论所隐含的现实经济学政策含义就是,国家应当对不同节能任务的省份实施分类管理和政策设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应当进一步细化不同任务目标省份的奖惩措施,特别是国家在能源政策设计上如果能够加大目标任务较重省份的竞争强度,对任务重的省份在排名进步上给予更多的政治或经济激励,则可以加大任务重的省份在能耗排名上的有序高效竞争,从而有利于实现全国范围内总能源强度的快速下降和经济增长模式
18、转型。因此,从相关政策设计和完善来讲,上述实证结论意味着我国对地方政府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当实施多节能目标、多奖惩措施的差异化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类别省份的有效节能。 3.5 其他控制变量对节能降耗的影响 在 4 个回归模型下,上一期能源强度下降会降低当期能源强度,这说明近年来在我国能源消耗考核制度下,我国省际能源强度存在着逐渐下降的动态自适应机制,这种机制极其显著,由此反映出我国近年来的能源考核政策是有效的。能源强度的人均 GDP 增长率弹性在 0.5 左右,能源强度的变动速度慢于人均 GDP 增长率的变动速度,这反映出我国能源强度较高确实是由于省级政府粗放型的追求 GDP 导致所成。上期人均
19、GDP 的弹性在-0.045%左右,表明上期人均 GDP 和当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9著的替代机制。从其形成根源来看,各省级政府面对来自中央政府的考核,需要协调发展人均 GDP(或 GDP 增长率)和能源强度双重指标,短期内由于我国难以根本扭转能源巨大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上期高速的经济增长还是需要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由此为各省政治晋升带来负效用,为了弥补政治晋升的劣势,各省则需要在下期实施更好的节能措施以便于更好的实现能源强度的快速下降。本文的上述实证结果深刻反映出,省级政府当期经济增长与当期能源消耗呈现出同向变化的互补机制,上期经济增长与当期能源消耗呈现出反向变化的替代机制,上述结论的
20、根源形成于省级政府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双重考核和政治晋升的考核制度。 在 4 个回归模型中,每亿元 GDP 中三种专利授予数的个数每增加 1%会使能源强度下降 0.06%,专利数的增加促进了节能降耗。增加第二产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使得能源强度下降,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取得了较大成效,耗能高的重工业行业得到了显著调整。人口密度,煤炭占能源消耗比重,各省 FDI 占 GDP 的比重和工业企业产值中国有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比重这四个变量在回归中不显著。 3.6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能耗排序这一关键变量的构造方式是否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本文用另外两种方式构造了能耗排序变量,分别为能耗定
21、基增长率排序(基期为 2000 年,变量名为 erbr)和能耗环比增长率排序(变量名为 erhr) 。可以发现:在实证中,选取了关键变量的三种类别的数据(能耗排序的数据由当期能源强度绝对值排序变为能源强度环比增10长率排序和能源强度定基增长率排序) ,能耗排序变量的数据变化并没有改变包括其自身在内的所有回归参数(除了 lnpden 的参数)的符号方向和显著性程度。因此,在相关不同排序变量的选择形式上,本文的?证结果具有稳健性,其实证结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 4 小结 本文从现代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相对身份效应理论系统研究了相对地位、地位变化对我国省际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理论分析对我国省际
22、能源消耗的内在实质和成因给予了新的解释和论证,弥补了已有相关文献缺乏行为分析从而不能很好描述我国现实能源消耗形成机制的不足。同时,在相关问题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实证模型翔实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工作,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相对地位、地位变化对中国省际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并且该机制具有稳健性。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所隐含的政策建议和启示:在相关能源政策改进和完善方面,国家对不同节能任务的省份应当实施分类管理和政策设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应当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的着力点,系统改进和完善不同省份能耗地位、不同阶段能耗政策考核标准、各省能源强度相对位置高低、不同节能任务要求对节能降耗影响的奖惩机制和措施。特别是国家在能源政策改进和完善上如果能够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使各省建立起有效、有序、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秩序,实施多节能目标、多奖惩措施的差异化模式,对相对地位、地位变化以及排名进步上给予更多的政治或经济激励和惩罚措施,则可以大大提高各省实现节能降耗政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