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前不久刚去世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是我国著名记者,又是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许多影响久远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是国内同行公认的当代新闻界泰斗。研究穆青新闻作品的文章常见之于专业报刊和新闻院系准记者的毕业论文,而河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 ,更是系统全面,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人民爱戴的记者穆青辉煌的记者人生。 人民记者穆青由张惠芳、王?R 合著。作者通过十年的采访、研究、写作、修改,使书的内容丰富翔实、生动精彩,思想鲜明深邃。捧读时,你会再一次被打动穆青的作品,穆青的做人,穆青的精神! 建国以来,穆青几乎
2、每一篇报道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他和他的同事,以文字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楷模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任羊成、郑永和当一个个满溢着英雄气概的人物被社会熟知时,人们也记住了记者穆青。 穆青为什么能采写出如此丰富又能如此长久打动人心的作品?穆青为什么能够和老百姓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穆青为什么在当代新闻界享有如此高的威望?人民记者穆青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穆青是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代表。作者的“写在前面”就对穆青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和评价:穆青 1942 年进延安解放日报, “正好赶上中国2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确立的时代,他成了这光辉旗帜下的一名战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 ”“他是一位
3、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书中反映了他作为“典型代表”与同时代新闻工作者可贵的共性,更突出了他鲜明的个性。他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自 1937 年参加八路军抗日,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到新华社社长,几十年春华秋实、风霜雨雪,他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一部历史。 ”他的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 “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并有力地推动了时代前进” 。书中浓缩了穆青作为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为我们研究党的新闻发展史,提供了典型范例。 典型性就具有普遍性。穆青从 22 岁刚从事新闻工作就写出雁翎队那样的传世之作,到耄耋之年仍下乡采访,笔耕不辍;从县委书
4、记的榜样焦裕禄 ,到人民呼唤焦裕禄 ,穆青凭什么写就那样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佳作?为什么每逢历史关头,他的作品就能够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作者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深入穆青的内心世界,展现他鲜明的个性。书中选取最精彩、最典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你可以看到,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成的,它为什么影响了几代人?你可以知道,新华社那条只有 239 个字的消息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能震惊中外?你可以明白,到底什么是新闻?该怎样去抓新闻?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记者?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怎样诞生的?作者用第一手材料目前来看,也是最全面、最翔实、
5、最确凿的材料,3回答了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了穆青人生最辉煌阶段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年朋友急于成材,不少人向穆青索问成功的“秘诀” ,书中介绍:“他的秘诀大体有三:掌握大局,联系群众,学会做人。 ”其实, 人民记者穆青一书从头到尾就是让读者通过实事感悟“秘诀” 。 我们常说作文和做人不可分割。书中有很多章节写出了穆青的人格魅力。 震惊全国的朱穆李事件中,突出表现了穆青无私无畏、刚正不阿的党性原则:在“四人帮”得势时,他竟敢向毛主席状告江青。这一章情节跌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使穆青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而在“平民社长”的人格魅力这一章中,我们
6、又感受到穆青对同事,对青年记者的一片爱心,看到平易可亲、宽厚待人,爱才、育才、重才、用才,善于保护干部的穆青。穆青带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这与他为人师表身先士卒的人格魅力有关。 联系群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要用一生的真诚和真情。穆青的人物通讯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独特魅力,关键在于穆青不但深入,而且“心入” ,他是在用心去体会人物,用心去刻画人物。 可以说, 人民记者穆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写出了穆青对人民的真情,从头到尾贯穿了一个“情”字。洋溢的激情不时撞击着你的心,不时刺激着你的泪腺。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密切联系群众,深受群众爱戴的老记者形象。穆青一
7、到群众中,一看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创业就激情澎湃。他与采访的人物能建立天长地久的友谊,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4情,被新华社的同事们尊称为“激情社长” 。他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友谊,与人民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关系,被一些学者总结为“穆青现象” 、 “百姓情结” 。如果一个记者对人民的事业缺乏热情,对老百姓感情淡漠,那怎么能够深入和“心入”呢?如果连记者自己都不感动,又怎能写出打动他人的作品呢?穆老把“勿忘人民”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他的这一条经验,就够我们学一辈子。 作者说得好:“无论是电子信息时代,抑或网络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内容在不断变化,而新闻工作的精髓是永远不变
8、的,那就是为人民 、 推动时代进步 。因之,穆青记者人生的经验也具有普遍性和永远的价值” 。 穆青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人民记者穆青为什么感人?首先是人物事迹感人,穆青本身充满激情。而作者对穆青的熟悉、了解,以及同样用“心”去展现人物,也是以情感人的因素。 两位作者写穆青具有很多优势和有利条件。穆青是河南人,又以河南为采访和调查研究的基地,在河南采访的活动最多。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 ,河南就占 6 个。作者也是河南人,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有机会跟随穆老采访;穆老活动的地方,她们大多也去采访过,对当地人和事都很熟悉。何况她们为了采访穆老,又特意沿着穆老过去的采访路线,深入到群众中,找当事人详细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她们作为记者,对人民和人民的事业本身也充满激情,又受穆老的深刻影响,感情的大河自然就汹涌澎湃。十年的功夫,十年的积累,5十年的思索,十年的熏陶。书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作者对穆青作品透辟的剖析和对穆青深厚的感情。作者不仅追朔了穆青“百姓情结”的历史根源,而且用故事诠释了这种情结的淳朴和厚重。于是,读者、作者、人物之间就很容易产生共鸣。 人民记者穆青一出版,便受到广泛欢迎。现在,穆青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而读读这本书却能感受到,穆青还在继续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