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印章文字与哈拉帕古城遗址相关问题考释摘要 哈拉帕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是一座古代城市遗址,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哈拉帕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印章,这些印章的材质有玉石、铜等,印章上还刻画了几百个字符图形。这些文字符号和我国的甲骨文有许多类似之处,但至今仍然未能被成功解读。笔者通过查阅分析哈拉帕文明时期,包括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文物图片,将印章文字与甲骨文和水书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推测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具有同源关系,哈拉帕应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帝之下都”昆仑虚。 关键词印章文字;哈拉帕文明;昆仑虚 一、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同源关系考证 哈拉帕遗址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出
2、土了大量印章。印章的材质有玉石、铜等,印章上还刻画了几百个字符图形。这些文字符号和我国的甲骨文有许多类似之处,但至今仍然未能被成功解读。 水书与甲骨文同源这个事实,在现在的华文世界里应该没有争议。印章文字与水书到底有没有联系?先看两张图片(图 1、图 2) ,没有专业文字知识的人一定不能一下子分辨出哪个是印章文字,哪个是水书。 为什么会把甲骨文、水书与印章文字联系起来?因为笔者通过印章文字和甲骨文的对比,在印章文字里发现了数字 “一、二、三、四、五、七” ,和中国上古的爵位封号“帝、王、公、侯、伯、子” ,还有一个2“印”字。既然水书与甲骨文同源,那么印章文字和水书极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笔者
3、通过大量对比,发现印章文字的排列共有两种规律:一种是“封号+等级+印字(或省略印字) ”,暂名无名印章,如图 3。另一种是“封号+等级+姓名+印字(或省略印字) ”,暂名有名印章,如图 4、图5、图 6、图 7、图 8。 图 3 (一)印章里的数字 图 3 中共有 9 枚印章,每枚印章上共有两个文字符号,最明显的是每枚印章上都有三道竖线或四道竖线,这些竖线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不是数字?笔者翻阅了大量印章图片,选取了一、二、三、四、五、七共6 个数字,让我们来和甲骨文对比一下。 表 1 甲骨文与印章文字对照表 将甲骨文和印章文字对比,笔者发现“一、二、三、四”完全相同,只是甲骨文横写,印章文字竖写
4、。 通过对印章文字“一”到“十”书写方式的推理总结,发现印章文字是以筹算方式表达数字的。 “一”到“五”是一竖列, “六”到“十”是?墒?列。 “一”到“五”看上去像八卦里的乾卦, “六”到“十”看上去像八卦里的坤卦。一阴一阳,这也正是伏羲八卦的推演之法。根据这一规律,笔者补齐了“六、八、九、十” 。 (二)印章里的上古爵位封号 对于中国上古的爵位封号问题,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3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
5、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通典?职官?封爵虽未直接说黄帝至于伏羲以上有没有封爵,但却说:“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这就是说明黄帝把领土以一百里为单位分割成若干领地,既然有领地就一定要有领主。这些大大小小的领主就应该是爵。 再回头看图 3 中的 9 枚印章,看看每枚印章上的两个文字符号,既然每枚印章上的三道竖线和四道竖线,已经解读为“三、四” ,那么另外三个文字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和甲骨文、金文对比一下。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还选择了另外 5 枚印章上的 4 个印章文字,进行对比。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在图 3,选了“?k”头字符和“”形字符;
6、在图 4,选了“”形字符;在图 5,选了“”形字符;在图 6,选了类“”形的文字;在图 7,选了“城堡”形文字(字形复杂,暂名) ;在图 8,第一幅里面选了“”形字符,并把它们和甲骨文、金文对比,列出表 2。 表 2 印章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对照表 4通过文字对比,可以看出,印章文字与甲骨文、金文三者同出一辙,只不过是繁简侧重不同,根本就是一脉相承的象形文字。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逐字解读如下: “帝”字:先看图 7 中两枚印章上的人像,再看甲骨文和金文,明明是画帝王威严端坐之姿。而印章文字只不过符号化了,抽象成两个“”或“” , “”中右边的两撇,可以理解为省写复读符号,但在象形方面还是保留了帝
7、的坐姿。 “王” 、 “公” 、 “伯”三个字:都是级别不同的官员帽子的形状,只是印章文字中的“王”字更象形一些,不仅刻画帽子的形状,还刻画王者在翩翩起舞,因为印章文字“王”字帽子下面的人形,在甲骨文里是舞蹈“舞”字。 “侯”字:与金文“侯”字第二种写法在间架结构上极其一致,左边皆是城堡形状(可能是上古与周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建城堡样式不同所致) ,印章文字右边部首,像一人戴着羽扇状的帽子,而金文右边部首,明显是简化了的印章文字里的羽扇状的帽子。 “子”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都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是婴儿系在大人背上;金文是小孩要牵大人的手。而印章文字中的“子”字,明显是符号化了的甲骨文的“子”
8、字。 从以上文字对比还可以看出,用帽子标示等级古已有之。 “帝”的帽子是倒三角形的, “王”的帽子好像两只羽毛, “公”的帽子尖尖的, “侯”的帽子像一把羽扇, “伯”的帽子好像套着一个环。唯独“子” (爵)没见有帽子,可能当时的子爵只食禄,不参政。 5(三)印章里的“印”字 笔者通过多枚印章对比,发现无论是有名印章,还是无名印章,它的文字排列规律都是按封号、等级居前排列(也有按等级、封号排列的) ,然后是名字(或无名) ,最后大多数有一个类“U”型符号,很有规律的频繁出现。如图 8 四枚印章。 图 8 假如印章文字确实为伏羲书契,那么就应该符合中国印章的特点,就应该刻成“某某某印” ,或“某
9、某之印” 。那么这个类“U”型符号,是不是“印”字?笔者翻阅了甲骨文的“印”字,是一个由两个象形文字组成的合体会意字,左为一只手朝下,右为一人长跪状,不是类“U”型符号。但当笔者查看了几枚印章图片之后发现,巴基斯坦印章形状全部是“U”型的,印章文字的“印”字应是一个象形字。 (四)印章里的“名字”文字 由于印章里的“名字”文字符号有几百个,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此项工作,有待今后完善。 从巴基斯坦印章制作来看,皆是雕刻而成。因此笔者考证了甲骨文的“契”字,写法与现在的“契”字变化不大,是个会意字:一大人,持刻刀,刻“丰”字。这个“丰”字却又是甲骨文里“卦”字的半边。由此可证“契”为刀书,也符合伏羲
10、书契“契”字本意。 (五)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的同源关系 笔者选取了 10 个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和金文进行对比,以说明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同源。 表 3 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骨文和金文对照表 6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笔者不能绝对地说这 10个印章文字就对应了现代汉字里面的“水” “鸟” “天” “犬” “人” “桥”“曲” “神” “雨” “谷”等字,但这些文字间存在一定关联。 (六)印章中反映的社会等级现象 通过对印章图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 “帝”的印章图案是人形,刻画的是端坐着的帝本人,人畜都围绕着他,体现出他至尊无上的地位; “王” “公” “侯
11、” “伯” “子”的印章图案是牛、羊、象等动物形象,刻画得昂首挺胸,器宇轩昂,面前还有精美的高脚餐具,权且叫鼎,鼎食之状,体现出他们的贵族气象;还有一类牛、羊、象等动物形象的印章图案,刻画的动物低首温顺,面前放着饲料槽,可见他们地位卑微,定然是帝、王、公、侯、伯、子的臣属。分析完印章里的数字、爵位封号、 “印”字、 “名字”符号、社会等级现象等,让我们尝试解读一下图 3、图 4、图 5、图 6、图 7 中印章文字的含义,由于“名字”文字符号没能破译,故每逢一个名字字符,便用一个“某”字代替。 图 3 印章文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依次解读为:三等王、三等王、三等王、四等公(爵) 、四等公(爵)
12、、三等子(爵) 、三等子(爵) 、三等子(爵) 、四等公(爵) 。 ?D4 印章文字解读为:帝某某印。 图 5 印章文字解读为:帝某某印。 图 6 印章文字解读为:一等子(爵)某某某某。 7图 7 印章文字解读为:二等侯(爵)某某某某印。 在印章文字里笔者找到了数字符号,破译出了帝、王、公、侯、伯、子等官爵;又考察了印章文字的“契”字, “契”为刀书,与伏羲书契吻合。由此推测,印章文字可能是远古的伏羲书契。 二、 哈拉帕与山海经之“帝之下都”昆仑虚关系考证 山海经到底是不是信史?笔者认为是信史。 山海经记载起于太昊伏羲,至于夏末,乃巫家秉图直言。到了周朝, 山海经被道、儒两家据己所需,解读得离
13、奇古怪。有道是:巫言皆实,道言皆玄,儒言皆高尚。 山海经?海内西经这样描述昆仑虚: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乃是述图之书,述图者所处的朝代,叙述选择的起始坐标肯定不同,这也就造成昆仑虚位置不确切。通过阅读以上文字,还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一,
14、昆仑虚是“帝之下都” ;其二,昆仑山是黄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众河之源;其三,昆仑虚有发达的农业、高大的城池和众多的人口;其四,昆仑虚附近有羽民国和毕方鸟两个国家真实存在。下文对以上四个结论逐一考证。 8(一)昆仑虚是“帝之下都” 山海经里面所说“帝之下都” ,其实可以理解为“众帝之下都” 。翻开山海经 ,可以看出描述最多的就是太昊伏羲和他的子孙。为什么山海经偏偏从太昊伏羲记起,难道伏羲以前没有历史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伏羲开创了新纪元。因此山海经始记于伏羲。 从山海经 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述来看,昆仑虚始建于伏羲,鼎盛于黄帝。这期间的帝鸿、后稷、八世炎帝都在此居住过,因为帝鸿后裔白民国、后
15、稷的姚虚、炎帝的子孙共工及尧、舜、禹、夏启都记述在山海经的南经、西经或北经的西部。直到商汤伐夏,还“始居夏社” 。可见,昆仑虚是“众帝之下都” 。 我们现在公认的黄帝纪元是用道历计算来的,黄帝元年为公元前 2697 年。但笔者认为不可信。按竹书纪年推算的黄帝元年是公元前2402 年。 按照黄帝袭炎帝,炎帝(八世约 520 年) 、帝鸿(一世约 70 年) 、帝俊伏羲(一世约 70 年) ,推算出伏羲离开昆仑虚,来到中原的那年应该是公元前 3062 年。这一年就是山海经记述起始时间。由于记述山海经的人都出生于东方,没有去过故乡祖地,所以只凭先人的叙述和模糊的记忆,日久年深,竟让昆仑虚成为了传说和
16、神话。 哈拉帕古城遗址,据碳 14 测定,约存在于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1800 年,大约于公元前 2600 年建成。这个“建成”两字说明哈拉帕古城的始建时间比公元前 2600 年还要早。结合相关资料可知,哈拉帕古城遗址范围较大,当时修建哈拉帕古城的工程量浩大,就是现在兴建,也要9几十年才能完成。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上古,没有几百年是不行的。姑且把建设工期算做 500 年,那就到公元前 3100 年了,也就是伏羲还没离开昆仑虚的年代了。 有人会问,公元前 3062 年伏羲到东方以后昆仑虚的主人又是谁?笔者认为应是少典氏姬姓,也就是书均,后来的炎帝,历时 660 年,直至公元前 2402 年
17、轩辕称帝。之后昆仑虚还经历 800年风雨,至公元前 1600 年以后才?为废墟。 (二)昆仑山是黄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众河之源 水经注卷 1河篇说:“昆仑虚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 (昆仑虚)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 可以看出,昆仑虚与昆仑丘不是一回事, “昆仑丘”可以理解为昆仑山, “三成为昆仑丘” ,呈阶梯状。最下面一个梯地“樊桐”可以理解为牧场;第二层梯地“玄圃”可以理解为耕地菜圃和城市,为昆仑虚所在之处;最上面的一层是“天庭” ,人类是上不去的。 “太帝”居住在昆仑虚。 释氏西
18、域记曰:“阿褥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 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综上所述,昆仑山是古代印度河(古称新头河)的源头,在古代西10域叫作阿褥达太山。昆仑虚在昆仑山脚下,在古代西域叫阿褥达宫,我们叫黄帝宫。至此推测,昆仑虚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也就是哈拉帕古城。而哈拉帕古城背后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全部范围。 怎样确定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根据古籍记载,相传远古昆仑山有五色流水,也就是有五条
19、不同颜色的河流萦绕着。 河图括地象载:“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 ” 博物志卷 1:“昆仑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千里,深十三寻。 ” 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也。 ” 对照古籍的记述,参考地图(见图 9) ,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周围寻找一下,看看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是不是众河之源。 1.(白水)黄河之源: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和藏北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今新疆罗布泊) ,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山海经?西山经又说:“(昆仑)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_。 ”尔雅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因为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