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萦绕耳畔的“天堂铃音”牛年新春,我极其磨蹭又卖力地,老牛般犁着一块“地”追记四川省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的长篇通讯。每天伏案十几小时,仅仅出产数百字,用了半个多月才将一篇 8000 余字的回荡大巴山的呼唤脱稿。 一篇通讯之所以那么“磨” ,一是主旋律人物要写得可亲可读有一定难度,我容不得自己的文章假大空,因此不得不“磨” ;二是王瑛事迹对我产生心灵震动,可她的事迹多为琐碎之事,我必须在写作上下功夫,想办法使这些事迹有机抱团,互为推助,这样才能将同样的心灵震动传递给读者;三是由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共同组织的这次采访,是与30 余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的同台竞技,我作为文汇报派出的记者,可
2、不能给报社抹黑;四是牛年春节前后,我远离应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时间上允许我对一篇文章细细打磨。 回荡大巴山的呼唤追记四川省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一文刊登在文汇报 2 月 9 日第四版“特稿”专版上。2 月 20 日,采访组织者给上海市委宣传部及文汇报社寄送表扬信,评价此文“主题鲜明、突出,感情真挚,富于感染力,构思有新意,文笔生动优美,是这次典型报道最好的作品之一”可以说, 回荡大 巴山的呼唤一文是我从业以来写得最艰难、最用心的通讯,能获得这样的肯定,也算是苦劳没有白费。 2一 我于今年 1 月初得知自己是“中央新闻单位王瑛同志先进事迹采访团”一员,随后便开始了前期的案头准备。我从网
3、络等媒体上不多的几篇文章中,对王瑛这一人物获得了大体印象:被当地群众誉为“党的忠诚卫士、人民的贴心人” ,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 在确诊自己患上肺癌晚期、进入生命倒计时后,她的人生选择是坚守岗位顽强拼搏,为党的纪检监察事业、为老区人民鞠躬尽瘁。2008 年11 月 27 日,47 岁的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旅程。这些已有的报道,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尤其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不太容易让读者动容。前期的案头准备让我感到压力:王瑛很难写,但又必须要写好。 二 采访团是 1 月 10 日出发的。第一天的日程让很多第一次参加这类采访的记者们不太适应:早上 6 点多赶到机场,乘坐 8 点的飞机,本
4、来应该在绵阳落地的飞机因当地浓雾不得不转抵重庆,半个小时后又从重庆飞往绵阳,匆匆用饭后立即赶往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从 14:30 到19:30,大部分时间都在崎岖山道上颠簸,抵达下榻的宾馆时天已全黑。也就是说,从北京抵达南江,我们经过了 12 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当晚,我们打仗般地吃完晚饭,便参加了协调会,会后又进行采访一直到3凌晨才赶回宾馆。 直至 1 月 15 日返京,连续 5 个晚上都是采访到零点以后,第二天 8点多接着工作。 对于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工作强度,我从心理到生理上均已十分习惯。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次许多时间是在崎岖危险的山道上度过的,那种抖筛子一样的颠簸让我们尝尽了“蜀道难
5、”的滋味。1 月 12 日晚,采访团的车在漆黑狭窄的山路上摇晃着往前开,路遇一位妇女和 3 个小女孩,采访团团长、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邀顺路的她们上车,不然,她们还要走好几个小时山路。据那位妇女说,在这样的山路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1 月 13 日,我们在前往巴中市采访途中,还真是碰到了一起车祸。刘局长和中纪委、四川省的几位领导带头跳下陡坡,奋力营救,终于将卡在车里的伤员救出紧急送往医院。 三 这次采访和以往一样,在必要的集体采访以及听取报告之外,采取分组轮采的模式,即根据媒体性质的不同,记者们被分成 7 个组,分别对 7 类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每采访完一组,就进行轮换。我与来自人民日报、新
6、华社等媒体的 6 位记者分为第一组。 每一次分组采访,结束的时间有前有后,我们这一组一旦结束得早,我就主动参加其他组的采访,而不是被动等待,并利用一切时间单独邀约采访对象以进一步了解细节。后来证明,这一主动出击的采访方式对4开拓思路非常有帮助。 比如,1 月 12 日上午,我们有两个组的记者前往南江县上两乡采访,回程途中,我建议随组的刘局长组织大家寻访“感恩餐厅” 。 “感恩餐厅”这一线索,正是我通过主动出击后,从一个叫韩佳峻的“背二哥” (用背篓背运东西,以此赚钱谋生的民工)那里得知的。这一线索我比我们这一车的其他记者知道得更早,我对“感恩餐厅”的描述因此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兴趣。刘局长果断拍板
7、,采纳了我的意见,让采访车立即专程去采访“感恩餐厅” ,而且要求所有记者都必须到场。这一“计划外”的采访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我们在餐厅外偶遇爱唱山歌的“背二哥”廖庆和,他给我们讲述了王瑛给他盖被子的故事,还唱了一段写给王瑛的山歌。团长当即要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用同期声。 在王瑛同志先进事迹的集中报道推出后, “感恩餐厅” 、 “廖庆和”等内容,无一例外被采访团所有记者采用,成为呈现给读者和观众的一段段生动文字和一帧帧精彩镜头。 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大家手头的素材越来越多,包括王瑛帮乡亲们修建的“连心桥” 、她一直牵挂的养牛场、她送给贫困老农余长太的过冬棉被、她办公室里的药盒药水和行军床、她梳妆
8、台上的首饰盒、她欠下 8 万元债务的欠条素材很丰富,但也很庞杂细碎,且几乎没有一个素材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就要求我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结构,把这些素材很艺术地装进去,就像是寻找一根线,把看似零散的珠贝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一条整体效果还不错的项链。 5四 以前历次对典型人物的采写,我均是在采访结束后、反复消化素材的基础上,渐渐形成思路的。这次很意外,思路是因为采访中的一个细节而自然冒出来的,这让我对即将要写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而随后不断补充的素材,恰恰都可以被我假想中的文章的红线给串起来。 我所说的这个细节就是王瑛的名片。在一次集体采访中,团长让南江县纪委的同志给我们每个记者发了一张王瑛生前
9、的名片,职业敏感使我在拿到名片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拨打名片上的手机,发现另一端的接听被设置成了留言。我立即将这一发现告诉大家,刘局长建议其他记者也打一下这个通往“天堂”的电话。 手机中的留言是这样的:“您好!我现在暂时无法接听您的电话,现在是我的自动应答,我会尽快与您联系,再见!”随即忙音明明阴阳两隔,却仿佛不曾离开。 王瑛的同事们说,生前,她的电话很忙,份内份外的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身材娇小、长相文静的她,走路办事风风火火,是个泼辣的辣妹子。 这个电话带给了我灵感:我是否可以借用电话作为线索呢?要立体地呈现王瑛,一定得观照到她创新工作方法、不畏权贵、动真斗硬、情系百姓、关爱家人等方方面面,这些方
10、面是否都可以和“电话”联系上呢? 在过滤、梳理已掌握的素材后,我发现这一设想完全可行。1 月 146日,采访团举行采访策划会,要求各位记者汇报一下写作思路,我的汇报被评价为“比较巧妙且已成型的思路” 。 我打算在题记中提及“思念的铃音” ,正文分成数个部分,每一部分用一个与电话有关的例子做开头。比如:第一部分写王瑛的好学、创新,例子是打电话给需要信访投诉的双方当事人,让他们面对面解决问题;第二部分写王瑛敢于碰硬,例子是有人给她打恐吓电话,可她依然铁骨铮铮主持正义;第三部分写王瑛关爱老百姓,例子是打电话把贫困学生黄霞叫到办公室,交给她上学的学费;第四部分写王瑛患上肺癌以后的生命倒计时,例子是接到
11、急电后,王瑛亲自指挥群众救灾;第五部分写王瑛对家人、亲人的感情,例子是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给她打电话,她“生气”地说:“好好学习,没事少打电话”脱稿后的回荡大巴山的呼唤正是采用了上述结构,小标题也做在铃声上,分别是:铃声传民意:投诉有门,监督有方;铃声是考验:胆 小鬼自保,勇敢者无畏;铃声送温情:常怀体恤,常念感恩;铃声如军令:呼吸可以衰竭,脚步不能停歇;铃声诉亲情:生命有终点,牵挂无尽头。 与最初设想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把那些例子放在每一部分的开头。实际写稿中发现这样做会过于形式主义,过于机械,会影响文章的情感表达和力度。我只是把“电话” 、 “铃声” 、 “急电” 、 “手机”等关键词暗藏在每
12、个部分,和小标题作呼应。 大标题本来也是做在铃声上,原定为“伴着铃声的背影” 。送审时,刘汉俊副局长建议我斟酌标题:小标题做在铃声上,是一种巧和新意;7大标题做在铃声上,是不是过于小气?而且当领导的都忙, “伴着铃声的背影”显示不出王瑛的特别之处。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决定改大标题,但又不能改一个和铃声毫无关系的标题,否则,就和小标题脱节了。 后来,我在文中用了一个比较自然的语义转换:“仿佛,借用大巴山的层峦叠嶂,就可以把那思念的铃音回荡成大巴山的呼唤,唤来她在天际对这片热土的又一次回眸”从这句话出发,大标题定为回荡大巴山的呼唤 。呼唤由铃音幻成,与小标题在意思上完全对接。新改的大标题显
13、然比原来的大标题增加了气势,也因此获得了相关领导、同仁的肯定。 五 上文中已经提到,此次采访所获素材比较庞杂、分散、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为了要写得可读,我确实费了很多脑子。我相信,技巧地去呈现素材,可以取得与平铺直叙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里略举几个运用技巧的例子:在“连心”二字上做文章。在第三部分“铃声送温情:常怀体恤,常念感恩”中,我先用现场亲历的采访,带出“连心桥”的故事,然后用一句“王瑛对老百姓常怀体恤之心,老百姓对王瑛常念感恩之心。她和老百姓之间,有说不完的连心桥故事”牵出她和百姓之间其他的故事。我在材料比对中所发现的“连心”这一内核,使这个部分的故事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8根据感情需
14、要来转换人称。比如,在“铃声如军令:呼吸可以衰竭,脚步不能停歇”这部分的末尾,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您是否记得要和旧房垮塌的王伦贵一家在新居过春节?年夜饭您去了吗?他们为您放好了碗筷”又比如,在“铃声诉亲情:生命有终点,牵挂无尽头”的部分,由第三人称过渡到第一人称,写出王瑛对亲人的百般留恋:“母亲啊,女儿不孝,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您那患病的身子一定要挺住张然啊,妈妈的好儿子,你可别怨妈妈临走前不告诉你,你在大学里要好好读书,这才是对妈妈最好的悼念张勇啊,我的爱人,我恨自己没能为这个家作什么贡献,给你的爱太少”此外,作为作者的“我”也时常在文中出现,以增强亲历的真实性,从而使情感的流露找到一
15、个自然而然的出口。 适当埋一些伏笔。在“铃声送温情:常怀体恤,常念感恩”中,有这样一段内容2006 年初春的一个夜里,50 多岁的老“背二哥”廖庆和正在红星桥下睡觉,迷迷糊糊中感到有人在给他掖被子。一睁眼,看见月光下一个女人正关切地看着他。女人说着他听不明白的话:“背二哥太苦了,要想法子给你们造宾馆。 ”直到当年年底廖庆和真的住进了“背二哥宾馆” ,他才明白他不是做梦,那个女人也不是说梦话。2007 年春节,县委领导与“背二哥”们过年,身患癌症的王瑛用公筷给“背二哥”们夹菜,廖庆和怔住了,给他掖被子的女人竟然是王书记!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点破那个女人就是王瑛,而是站在“背二哥”廖庆和的心理角度,去
16、经历他听到“造宾馆”时的不解,以及发现“掖被子的女人竟然是王书记”时的恍然大悟和感动,这样就更容易把读者9引入故事情节。同样,在题记的上半部分,我力求刻画一个美丽、热情、能干的王瑛,仿佛她依旧在忙碌,直到后面才提到死讯,更添喟叹和惋惜。 通过一些评论或感慨来点题或转承。比如:“此时的她,再也无法疾行如风,更无法和命运抗争,她有的只是视死如归的决绝” , “她走向了命运为她设下的归宿,但谁又能说她没有创造生命的奇迹?” , “爱读文件的王瑛,把她的金点子变成了一份份供别人学习的文件” , “纪委书记不好当:你要掐断人家的财路、仕途,人家就会用糖衣炮弹诱惑你,用明枪暗箭回敬你” , “王瑛服用止痛
17、药的剂量越来越大,窗外的帐篷越来越少。像王瑛承诺的一样,受灾群众都在春节前搬进了新家” ,“大爱无疆,小爱无期,但王瑛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的读秒阶段”我想通过这些评论或感慨,使看似很散的素材体现内在的因果,形成感化读者的合力。 赋予本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在“铃声诉亲情:生命有终点,牵挂无尽头”这部分的开头,我写道:“墙角的试衣镜等待着娇俏的身影,床头的红色靠垫儿等待着疲乏的腰背,首饰盒里的戒指等待着无名指的温度,窗台上的兰草等待着陶醉的鼻息它们等待的女主人,正静静地呆在大大小小的镜框里,满怀深情地凝视着温馨的家和眷恋的人。 ”又在“铃声如军令:呼吸可以衰竭,脚步不能停歇”中,我写道:“天亦有泪,
18、王瑛的早逝就像那坠落的流星,划伤了天空却也叫天空记住了那道最耀眼的光曳。 ”物尤如此,情何以堪? 用动态代替静态,营造一种意境。比如题记的开头,第一稿是10“1390829*,这是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的手机。 ”后来修改为:“1390829*找我,就拨这个电话。 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散着名片。 ”在“铃声送温情:常怀体恤,常念感恩”中,有句话是“数月后的一个周末,她悄悄带爱人来这里郊游,发现桥头的大石头上刻了 3个醒目的大字:连心桥。 ”它的原稿为:“村民们后来在桥头的大石头上刻了 3 个醒目的大字:连心桥。 ”也是在这一部分中,有一段“口笨的他(廖庆和)没来得及对王瑛说太多的感谢,但
19、人们发现,喜欢边干活边唱山歌的他,把歌词换成了“农民工初进城没人把我们来照管一天三顿神仙饭 (光有饭没有菜)夜晚就睡水泥板我进城干活十多年没见党的政策这么宽两个书记把我们来照管嘘寒问暖给我们盖被单”它的原稿是:“口笨的他为王书记写了一首山歌:”修改后的文字显然更容易带给读者以现场感。 六 1 月 13 日晚,采访团前去巴中的王瑛家中采访,王瑛的丈夫张勇向我们讲述他眼中的爱妻。我被感染,泪流满面,直到晚上回到宾馆,还沉浸其中。王瑛是一个既有铁骨,又有柔情的人。铁骨使她的人性闪光,柔情使她的人性完美。被感动的记者们纷纷在留言簿上留下感言,我的感言是:“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思民所思,为民请命、为民代言、为民撑腰。她是老百姓的公平秤、定心丸、活菩萨,是蜡炬泪尽却依然温暖人心、永不熄灭的烛光。 ”看到王瑛生前留下的 8 万元债务的借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