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选择,我喜欢我成记者了 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地做起了报社记者。很清楚地记得,当报社打来电话要我去报到的时候,我笑了,发自内心;然后,哭了,泪水算是流给一直以来对梦想的执着。 说起我的职业,必须先要提到两个人我的老妈和老爸。 老妈爱凑热闹。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是周遭围了一圈人,她都恨不得钻进去看个究竟,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搞清楚,睡觉都不踏实:除此以外,她还擅长和人打交道,我曾经计算过,她基本上可以在三分钟之内和各种身份的人“打成一片” ;老爸相反,好静,不擅交际,更是常常流露出一副“不屑于往人堆里扎”的表情,但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些东西他没有一样离得了。 “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鸡毛蒜皮” ,
2、什么信息都往脑子里装,还不时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从遗传学的角度,我可谓是“动静结合的产物” ,因此常常认为自己有双重性格。这样的一个我,忘记从何时起,把“记者”这个称谓牢牢地记在心里, “做新闻”成了唯一不曾改变的目标。从小到大,从莫名到清楚,从梦想到现实,当我一步步走近这个职业,就越发相信引领我进入这片天地的,正是父母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尽管在后来的路上,有太多的前辈为我领路,但最先想要感谢的,仍旧是父母。因为他们,我找到了最初适合自2己发展的方向,并为此坚定不移。 你们的工作就是“没事找事” “没事找事”是我在报社学到的第一课。记得我们刚入职的时候,社内前辈半开玩笑地要我们记牢这句话。我
3、是在做过一次关于规划师的报道后才切身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含义。刚刚做完金融规划师的报道不久,就意外接到某培训学校打来的电话。他们说学校目前正在做各种规划师的培训工作,迫切想要知道是不是能够做一期关于旅游与健康规划师的报道,以便让读者们了解这些新兴职业。放下电话,我的大脑开始运转。既然已经刊登了金融规划师的相关报道,作为旅游和健康规划师只不过是另外两种类别而已,直接照原样去报道,领导显然不会同意。 “类别,类别”自言自语的时候,整合新闻的想法猛地闪现:规划师虽然在当下被炒得异常火热,但毕竟是新兴职业,大家不了解是一方面,发展不成熟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则是更重要。于是我就把打算做一期规划师种类及现有市场
4、分析的想法向领导做了汇报,没想到被她着实称赞了一番,也要求我立刻着手去做。这是我入职后第一次从旧题中挖掘出新闻来。回到电脑前开始准备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桌上的日历,空白处赫然写着四个红色大字没事找事。一时激动,笑出了声。的确, “没有新闻”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情形,因为“没事”也要靠记者“找出事来” 。这个世界缺少的,总是会发现的眼睛,会思考的头脑。 3日日“苦中作乐” 记得一次国庆节,报纸要出特刊,我和同事两个人接下了五个版面的采写任务。五个版面,意味着要对五个不同领域进行分析,找到五个代表人物实施采访,每个版面 3000 字的文字稿件,自行寻找图片来源,和美术编辑一起设计版面,而时间只有一个多
5、星期。那段时间真可谓“昏天黑地” 。我们上午外出采访,下午回报社写稿,晚上到美编室排版,一天要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九点,回家还会改稿到深夜。我的同事更是接连熬了几个通宵。不仅是我们两个,整个报社上上下下没有人不辛苦。对于这种场面,报业人早已经司空见惯,偶尔开个玩笑,颇有苦中作乐的架势。这就是工作,没什么可抱怨的。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辛苦能够作为挡箭牌,如果报道没有完成,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任何理由都会被称之为借口,而借口对于记者来说,通常不具有任何意义。没有内容新颖精彩的稿件,即使过程再艰辛,也不会打动任何人,包括自己。我有一篇关于某检测中心的报道就被四次退稿。按照领导的要求,尽管检测是一个
6、专业性非常强的项目,但还是希望这篇稿件做得尽可能大众化一些,也就是“让老百姓也能看得懂” 。我在采访过程中也一直向检测中心负责人强调这一点,他们都非常尽力地满足我的要求。然而每一次交稿的时候,领导总会笑着告诉我再去改改,希望更加口语化。直到研究人员对我说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用“白话”去解释这样专业的技术时,领导依然觉得不够满意,充其量算勉强通过。说实话,那时候看领导的脸,真有“笑里藏刀”的感觉,4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经过这件事,我更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太多太多,也越发喜欢上了这种有挑战的生活。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从进报社的第一天,我就被一种活跃积极的气氛感染,并不仅仅因为有自由的特质,
7、更重要的,是团队的精神。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背景,这样的一群人,为着共同的信念与目标做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而凝聚在一起。部门例会就很说明这一点。除了固定的开会时间外,似乎更像是一场无限制的大讨论会。所有人都争相发言,互相提示、补充,偶尔还会争辩得面红耳赤。无论是灵感指引的新闻方向还是更好的报道角度总是以这种方式产生。所以一篇好新闻从无到有,永远都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记得我刚进报社不久,就被“委以重任”采访一个当时正被热炒的 18 岁 CEO 兼流行歌手。任务的难度就在于除了领导给出一个采访主题之外再无其他信息。这意味着我不仅要自己弄清此人的所有背景,还要自己找寻联系方式对其进行电话采访,然
8、后完成近4000 字的专访大稿,一时间确实有找不着北的感觉,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上网搜索资料后发现,关于这位 CEO 本人的履历找起来还是相当容易的,关键的难题是联系方式。查遍了可能存在信息的所有地方,也打过 114去查询他所在公司的电话,最终结果是除了 blog 地址,我一无所获。冥思苦想中,手机铃声响了起来,一条“救命”短信发了过来。一个报社的前辈告诉我她的一个记者朋友曾经做过这个人的专访,并把那名记者5的电话号码给了我,具体情况要我自己去询问。我就沿着这个线索拨打了电话,并且顺利地拿到了该名歌手所在公司公关经理的电话,成功获得了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时间,也就顺理成章有了后来专访稿的问世。每当
9、想起这件事,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总是会随之一起出现在脑海中,没有人在这样的团队中会是孤立无援的。 还是一个“小不点儿” 还是学生的时候,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幻想:结识不同的人,感悟迥异的生活,每一天都因为是未知的而充溢悬念,不需要整天坐在电脑桌前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真正做了记者之后,所有的幻想都变成现实:远自大洋彼岸带来异国文化的“洋教师”i 默默无闻却兢兢业业的替身演员;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的老教授:平日里沉默寡言而一谈到工作就热情洋溢的科研工作者:为城市的整洁付出辛勤汗水的清洁工人每采访一个人就如同经历了另一种人生,这种充实的感觉真的是媒体行业特有的体悟。 做记者,就连上网、读报、看
10、电视,甚至是走在马路上都像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新闻总是随时可能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就因为这样,记者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好像随时都很清闲,又似乎没有一刻是真正的放松。然而,当看到很多人一大早就翻看着报纸,经常听到他们在议论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每天还能接到不同读者的电话,有的询问事情,有的爆料,有的指出报纸上出现的问题,还有的提出一些意见或6建议。知道有人在认真阅读与关注,是一件无比欣慰和快乐的事情。 如果只是谋生,那么做一名记者很容易,那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种职业罢了。但是想要做一名好记者,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却很难,因为一个“好”字的分量实在很重。我想只有亲力亲为过,才能感受得到吧。 比起做了一辈子新闻的人,我还是个“小不点儿” ,但已经恋上记者这个职业,爱上因这个职业而带来的一切生活。也许我的思考远不够成熟,也许我的感悟存在偏差,但是没关系,年轻的时候,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力量,如果真心喜爱,就一定为此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