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楹联中彰显的荣辱观自从楹联成为一种习俗以来,历代学者和民间常常用它作为传播道德思想的载体,其中包括一定的荣辱观。 在江苏省江宁县钟山书院,清道光举人、经学家陈澧题写了一副楹联:“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制来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下联说明做人处世贵在加强自身修养。 “行已有耻”出自论语?子路 。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意思是,孔子说,立身行事有羞耻之心,方能奔走四方而不辱君命,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志士。古代圣贤认为,人要有羞耻
2、之心。人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呢?朱熹认为原因有:一是“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意思是人有羞耻心,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二是“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意思是人有了羞耻心,就会严于自律,有错必改;三是“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 ,意思是有了羞耻心则可以进取向善逐渐成为高尚的人,没有羞耻心则会道德沦丧与禽兽无异。有耻的反面是无耻。孟子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人不能不知道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正是无耻。宋朝哲学家陆九渊曾写过一篇题目为人不可以无耻的文章,文中说:“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至于甘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2无耻
3、也。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好的事(即坏事)不能做,这并不是什么很难懂的道理,人也未必不知道,但是到了心甘情愿干坏事而不改过的地步,这就是无耻。对于人来说没有比无耻更大的毛病了,人要是无耻,还凭什么叫做人呢?文中接着列举种种劣端说明什么是无耻:说话反复无常无信用,干事不走正道、违法乱纪,种种劣端已完全暴露却反而更加胡作非为,一点没有惭愧负疚之感。这副对联的用意是告诫人们要有羞耻心,一个人要是没有羞耻心,就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就会干坏事,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荣辱教化思想在楹联内容中时时有所体现。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廉耻自守则常足;道德是乐乃无忧” 。廉
4、耻,廉洁知耻。 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 ”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自守,以法度自持。汉书?孔光传:“光退闾里,杜门自守。 ”法言?修身:“君子自守。 ”常足,是老子提倡的一种道德品质,指自知满足安于所得,不为它求。 老子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们不要无限制地追逐功名、地位、财富,否则必将招致灾祸和耻辱。老子把贪婪和“不知足”看成是最大的祸害;把知足作为免遭困辱的良方。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去久。 ”(
5、老子第四十四章)老子认为,事物总有两重性,其一方发展到了极点,就要走向反面,因此,避免不幸,最好不要走极端,要“去甚、去奢、去泰”3(老子第二十九章),适可而止,这样生命就可以长久了。老子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九章)老子的这种思想,批判了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徒。全联意为一个人要做到廉洁自律,守住道德的底线,知足常乐,知耻趋荣,就不会忧心忡忡惶恐不安了。 刻在河南内乡县旧县衙大门上的一副楹联则反映了古代正直官吏的荣辱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的饭,穿百姓的衣
6、,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现在的老百姓,包括领导干部,对这幅楹联多有称赞,认为写得好,不仅符合楹联艺术的基本规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深刻的内涵和精辟的哲理、丰富的内容。上联首先提示和教育为官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做“官”的问题,不要把官位看得太重。一旦当了官,不要马上就觉得可以光宗耀祖了,甚至目中无人、高傲自大,瞧不起老百姓;一旦下台了,不再当官了,也不要感到是什么奇耻大辱,灰心丧气,好像难于见人。官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当官者要能上能下。上联后两句是说不要觉得当官的无用,既然在这个地方当上了官,就要时时提醒自己,虽说是有上有下的时候,没啥了不起,但在一个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官是不行的,为官
7、者不能放弃领导的责任。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官员,老百姓也不会欢迎。“地方全靠一官” ,这个“全”字似有“英雄创造历史”之嫌,但是官员毕竟管理着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方治乱兴衰,而且老百姓需要有带头人,所以地方官又是重要的。把“地方全靠一官”改为“地方要4有一官” ,就可以避免上述不足了。下联直白地说,当官者应当为百姓服务和办事,因为整日吃的、穿的、用的等,都是老百姓辛苦劳动创造的,没有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当官者哪来吃穿用的东西呢?用现在的话说,不能忘记自己是靠纳税人养活的。当官就要做老百姓的公仆,视老百姓为主人,对老百姓负责,千万莫做欺负老百姓的事,否则就对不起老百姓这个主人。当官者任何时候
8、都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忘记老百姓,因为自己本身就来自老百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官者必须增强群众观念,想老百姓之想,急老百姓之急,为老百姓干实事。 还有一副楹联也表达了爱憎分明的荣辱观:“天知地知,但说不恤人言,亦已晚矣;公益私益,务须划清界限,庶几近之。 ”“天知地知” ,出自东汉有名的廉吏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当他赴任东莱太守的时候,途经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以前由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任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到夜里怀揣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王密
9、惭愧退出(原文见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 “恤”作担忧解。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说:“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意思是如果徇私贪污,不止是破坏了国家法律,损害百姓的利益,即使不被揭露出来,心里岂不经常担惊受怕?惊惧多了,也有因而致死的,大丈夫怎能因贪物而丢了性命,使子孙后代都感到惭愧和羞耻呢?上联是说,别以为侵吞公产、收受贿赂会人不5知鬼不觉,更不要以“不恤人言”来自欺欺人。假如做了贪赂之事,终将咎由自取,到时悔之晚矣。下联明确地指出,只有能够划清公私界限的人,才可以从事管理集体钱物的工作,否则,只要一念之差,就有可能酿成千古之恨。在大力反腐倡廉的今天,这副楹联犹如警钟,它随时提醒人们,做官一定要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特别是时时刻刻要做到“慎独” 。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东警官学院,5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