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由公开课引发的思考2005 年,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培训,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鉴于此,人们对变革教育再一次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和希望,特别是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实践和体验。我多次参加地市级公开课、县级公开课等活动。课后感受很强烈,确实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面貌大为改观,课堂容量大,师生互动强烈,教学方法、思路有创新,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公开课结束后,往往要求听课人员进行评课。评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打分,即每个听课者对执教者进行打分,每个人在上课前就会领到一张评分表,要求从教学目标、方法、过程、效果等逐项打分,汇总分数后写下听课意见,最后签上大名。另一种方法是
2、座谈会的形式,即由某负责人组织,将听课老师召集座谈,听课者逐个发表自己意见,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老师们进行综合评价。总体而言,老师们大都以赞誉,少数则予以保留,很谦虚地表达、点评:学习收获较大,课堂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思路有创新等语句。有些公开课是由部分专家组成评委团,由专家当场评分,听课后当场评奖,宣布获奖名单,不要求听课的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最后是领导讲话,讲活动的目的、意义等,宣布活动结束。总的感觉是看别人拿奖的,收获不是很多,仅仅带回一堆别人的教学案例。 对于公开课,大多知名学校经常开展,搞得有声有色,影响较大。但有些课选送得不尽人意,尤其作为区市级公开课,有的一天安排若干节,
3、听课2专家、老师感觉很是劳累,有些应接不暇。而其中,有少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明显不够合理,对教材把握不当,教法的处理不够灵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连专家、老师们都在课堂下面议论纷纷而表示不满。还有的授课教师对新课程把握不透彻,还是以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上课,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了,居然有一位教师从头到尾在读课本这样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选送一些不如人意的“优质课”呢?既然是公开课,就应该代表本地区最好的课程,代表本地区走在前沿的较高水平的课程,应该是示范课,给听课老师们以学习启发的新课程,是准备不足,还是?让人大惑不解。就正常公开课活动而言,这些活动应该开展,而且应多开展,然而开课之后,接下来应该
4、做些什么呢?这是我们应该探讨的话题。凡师者,经常参加培训、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可收获又有多少呢? 不错,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等到主管部门的评价结束后,他们又回到了原点,即应试教育最后仍然是他们屡试不爽的有力法宝。诚然,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开课教师的思路完全按照教案设计进行,甚至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记忆启发学生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怎样回答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这种公开课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似乎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归根结底不过是“死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这不免让人感觉有作秀之嫌疑。实际上,一节课事
5、前上没上过,听课老师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允许老师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小瑕疵,这样更能体现老师课堂的真实性,更能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准。而上述课例像表演似的,学生全部应对自如,老师上课游刃有余,简直让人无可挑剔。试3想,每日之课真的会如此完美吗? 还有一些公开课,为了赶时髦而不惜丢弃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一味地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时并没有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造成一些公开课纯粹变成了多媒体手段的堆砌,电脑牵着教师,教师再牵着学生。但等公开课结束后,老师形象又变成一本书,一张嘴,一根粉笔灌到底的老课堂教育模式。教无定法,上课的方法、手段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合理恰当运用,不要生搬硬套,东施效颦,给人做作之嫌。
6、好的课,课件要充分共享和交流,对有些老师来讲,就会少花时间少走弯路。现在都讲究集体备课,一节好课,需要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材怎么处理,用什么方法讲,怎么互动等需要共同探讨。而大家共同认可的好课,为什么不能学习或模仿呢?但是好的资源也不是直接拿来,而是要进行借鉴。所以,对于他人的成果,要尽量多听取他人意见,有针对性的增加或删减,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教学素材。 每次参加公开课之后,我都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又是为什么而学?我们的教育是否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是正在改正,还是任其发展,随波逐流?是谁造成了这种浮躁与倦怠?现在的公开课重视教学的表象而忽视了内容的本质,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二中学) 责编 / 庄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