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主体”与“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点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过度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不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任由学生自由生成,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阳光下的“彩色泡沫”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如果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离开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就容易偏离方向,思维就难以深入,研究就缺泛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那么,在突出学生“学”的同时教师又该如何“导”呢? 一、把握“导”的策略 1.导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加速的作用。面对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最缺乏的是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研究活动之中。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分、秒”知识后出示趣题:“小红今年 9 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 3 个2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个同学脱口而出:“哥哥今年 3 岁!” “小红今年都 9 岁了,怎么哥哥才 3 岁呢?”另一个学生反问道,于是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它的正确的答案,此时教师说道:“你们想知道其中的
3、道理吗?书上就有答案,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看书后一定会有收获的!”学生在教师制造的认知冲突中产生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迸发了探究欲望,此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导准探索方向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源泉、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要使学生明确探索方向,首先要帮助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教师课前的预设要有明确的目标,精心安排学生的每一个研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当学生的研究举步不前或偏离轨道时,教师要及时、适度地加以引导,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研究轨道上来,从而使教学活动顺
4、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学生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为了使学生通过拼图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图活动,有的学生把这样的学习活动当成了游戏活动,只关注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图形,以拼图多为荣,全然不顾拼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探究活动偏离了正常的学习轨道,此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拼图活动不进行干预,教学活动将无法开展,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拼成什么图形好?为什么?”这样就把学生3的思维拉回到学习活动中来了,使学生明白拼图的目的,并对拼图活动进行反思,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三角形
5、面积计算公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探究效果。 3.导入研究深处 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经常是肤浅的、片面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有效的指导:当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不够深入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地研究;当学生的研究思路受阻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地。 例如: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把5/16、5/6、2/15、2/5、9/40、2/9、3/14 化成小数,学生发现其中5/6、2/15、2/9、3/14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让学生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
6、什么有关?学生能够猜到与分母有关,但是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学生不知道该从什么方面去思考,无法开展深入的研究,学生的探究活动陷入了困境,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几位小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与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分母是 10、100、1000、10000的分数都可以直接写成几位小数,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分母是 10、100、1000、10000的分数,接着再引导学生研究:可以转化成分母是 10、100、1000、10000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顺着这样的研究路线学生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思维逐渐走向深刻,最终发现了能
7、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规律。 4二、找准“导”的时机 1.“导”在学生困惑不解之时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自然不必引导;只有当学生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以化解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产生顿悟,提高研究的效率。 如图:“已知正方形面积约是 20 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圆形的面积吗?”由于学生的常规思路是先寻求圆形的半径,再算圆的面积,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无法求出半径的,解决问题陷入了僵局。这时,我点拨道:“正方形面积与圆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圆的半径就是
8、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所以 r2(边长2)2边长242045(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r23.14515.7 平方厘米。这正是教师导在学生困惑不解之时,为学生的研究指明的方向,由此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地解决面积计算的问题。 2.“导”在学生理解肤浅之时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地就越牢固。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能力弱、思维浅,所以对一些数学知识的研究不够深入、5理解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到位,因而掌握得也就不够牢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的进程,判断学生理解的程度,找准学生理解的偏差,并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9、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步入深刻,准确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知识,一般的教法是:先把 0.1 米、0.10 米、0.100 米化成整数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再比较大小发现它们的大小一样,再观察表面形式,最后得出结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小数的大小不变。此时似乎学生已经弄明白了,但是此时学生并未完全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是添上 0 个
10、百分之一、0 个千分之一、0 个万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单位都没有增加,所以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不是浮于表面的了,而是对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了深刻地理解。3.“导”在学生思路偏离之时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经常会偏离课堂研究的主航道。这时如果教师不加引导、任其发展,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是甚微。因此,课堂上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给予正确地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学习目标。 6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后,我让学生解答:“抄写一份稿件,甲独抄 1/5 天完成,乙独抄 1/4 天完成,甲、乙合抄几天完成?”
11、学生基本上都是这样解答的:1(1/5+1/4 )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工程问题列式形式的影响,误以为都是用 1(1/?+1/?)的形式计算,学生只知列式之形,而不知这样列式的深层道理,没有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合做的工作时间?得出:工作总量甲乙工作效率和合做时间,接着又问:1/5+1/4 是算的工作效率和吗?怎么算工作效率的和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很快就知道:1/5 和1/4 是时间而不是效率,所以要先算工作效率,应当这样解答:1(11/5+11/4) 。 总之,我们要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主体”与“主导”之间找到平衡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责编 / 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