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422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在错误中演绎数学的美丽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总希望学生能还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一旦得手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出现偏移,一出现错误,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回来,绝不允许学生出“格” 。在这些课堂上几乎看不到错误。而实际上,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会出错,出错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是学习经验最真实的暴露。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作为教师,面对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对待错误像对待“

2、敌人”一样的态度,积极利用错误中蕴藏的宝贵资源,用错误演绎数学课堂教学的美丽。 一、笑问客从何处来善待错误,呼唤真实 案例:千克的认识 教师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台秤上“1 千克”的位置,学生无从下手,随意指了个数字。教师叫另外一个学生来指,并没有让第一个学生回座位,而是在第二个学生指对后,又随即让第一位学生指出“3 千克”在哪里,在回答正确后,才让学生回座位上。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很多场合中使用的是电子秤,台秤学生难得一见,错误在所难免。不能认出台秤中的“1 千克”在哪,出现指错现象,这是正常的。 2我们平时的许多课堂上,都能出现类似的现象;学生出现错误后,老师往往不置可否,甚至是一顿批评。

3、久而久之,学生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教师也就无从获得课堂上真实的信息,教学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有明显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否定错误,更不能因为学生出现错误而气极败坏,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学会“笑问客从何处来” ,微笑地倾听学生说他想说的话,宽容地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智慧地引导孩子去深入思考。案例中,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这是多么地难能可贵,虽然学生的认识偏离了“价值” ,但是作为教师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

4、同时,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平等地对话引导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后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此地无银三百两展示错误,防患未然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自我纠错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错误”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和有批判性地再思考,从而引发争论,课堂因而变得精彩。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预料课堂中会发生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更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有些错误是教3师通过钻研教材,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

5、生学习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在学生尚未出现错误之前,把某些错误事先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课堂中思索、讨论、识错和改错,从而预先实行防患。 案例: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因数“乘的顺序”和部分“积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可以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收集典型错题,在课堂上集中向学生展示,学生通过找错、辨析,再让学生说说形成这样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凸显了知识的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通过算理的解释来强化并掌握算法。这样的呈现错误的方式要比等学生犯错再去更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更乐意接受。 三、映日荷花别

6、样红对话错误,走进思考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等方面与老师的意图还会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常常是浅尝辄止或蒙蒙胧胧。但是这种蒙胧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体验的“火花” ,而这可贵的“火花”正是可以燃烧思维,激活课堂的星星之火,教师要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当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当学生错误的时候,老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对话,通过精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在正确的学习活动中加深体验,在“错误”中创造生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 案例:六年级的化简比 师:请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4生 A: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分母

7、的比就是这两个分数的最简比。 (原来学生是希望利用规律得出答案啊,真了不起。 ) 师:刚才同学 A 说了他的想法,你们觉得呢? 生 B:刚才同学 A 说得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算出来的答案和他正好相反,化简后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73。 这时再组织学生猜测、举例、验证,最后达成共识:当分子相同时,两个分数化简比,它们的整数比就是前项、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出的比。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导致的错误,是因为对同分子分数化简比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中的错误资源,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把“错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探究点,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

8、过程中,自主地发现、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保存错误,引领探究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每位同学的思维水平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错误会无可厚非地存在于课堂之中。但有时仅靠老师和学生目前的知识,或许还不能马上解决这些“错误” 。这时老师可以把“错误”巧妙保存下来,适当延时评价,引导学生课余去研究,从而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对“错误”的再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历程。 案例:五年级圆的面积部分 5出示:“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 32 厘米,宽 16 厘米,如果把它剪成直径 4 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片?” 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他

9、们多数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会用长方形的面积去除以圆的面积,即 32163.14(42)240(片) 。 在全班核对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的做法如上所示,此时我没有告诉同学们做的正确与否,而是告诉他们,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操作去验证自己做得对不对。 下课后学生们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的方式去研究,他们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324)(164)= 32(片) ;有学生想到也可以用 3216(44)=32(片) ,也就是把直径 4 厘米的圆看成是边长 4 厘米的正方形,根本不可能剪出 40 片。事实说明:教师的正面说教收效甚微,而上课的时间又极为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剪如此之多的圆片,因此通过有效的“引诱” ,使学生将“错误”保存至课后,让学生积极去研究,学生感觉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说教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激情的探索活动。老师切合事宜的指导,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外又找到一个“春天”。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加以利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错误”美丽起来,让数学课堂因“错误”而更精彩! (作者单位:南京市海英小学) 6责编 / 郑永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