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436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与时俱进 加强规范 服务实践2009 年 11 月 27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文简称中国记协)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下文简称准则)向全社会公布。这是该准则于 1991 年中国记协第四届理事会一次会议通过,在经历 1994 年和 1997 年两次修订后所进行的第三次修订。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代表着我国新闻界行业自律的基本规范与核心要求。本次修订体现出我国新闻界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理解的深化,和对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的提升。 一、现实需要:准则修订的背景分析 这次修订距 1997 年的修订,已经过去了 12 年时间。这

2、期间,我国新闻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业自身也在深化改革中取得了新的发展。而要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无论是新闻工作理念,还是新闻职业规范都需要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当前现实媒介环境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原有的准则进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准则的修订,其背景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传媒业发展和新闻实践变革的需要 自 1996 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我国传媒业进入实质性市场运作2以来,新闻媒体在事业管理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改革程度日益加深,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开始成为传媒业发展的逻辑主线。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

3、媒体在创新传播模式和传播手段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媒业朝着资源整合、融合发展的方向迈进,从而促进了新闻实践的变革与发展。 然而,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市场化和现代技术在创造传媒业发展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传媒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信誉裂痕”,虚假报道、“有偿新闻” 、新闻侵权、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断蚕食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开放程度日渐提高的网络则由于难于把关,更是不断加剧着媒体的道德失序。在此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开始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公众时常议论的话题。 与此同时,原有的准则对媒体职业行为的规范作用却日渐式微。有学者指出,原有准则 “已成为一种可操作性差

4、的虚置性规范在正式的虚置性新闻职业规范以外,在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中间出现了第二规范的趋势” 。 如今,各种所谓的“潜规则”在侵蚀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新闻失范现象的蔓延。因此,亟需对原有的准则进行适时修订,使其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能够解决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种涉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新问题。 2.党的新闻工作理念的更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指导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方面的理3念不断更新。从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确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工作原则;从江泽民提出的舆论导向的“福祸论”,到胡锦涛阐释的舆论引导

5、的“利误论”;从强调思想和舆论的一致,到主张舆论传播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和谐统一,等等,党关于新闻工作和舆论引导的理念和政策在不断调整变化,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 2007 年 11 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新闻传播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政治民主确定了原则,指出了方向,也提供了保障。2008 年 6 月 20 日,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出的“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为新闻界适应时

6、代需要,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他关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论断,则对认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公共对话、舆论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拓展了思路。 党的新闻工作理念的更新,必然会带来新闻传播价值取向的转变,和新闻工作行为规范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原有的准则显然已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难以对新闻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加紧修订已是势在必行。 3.国际传播态势的变化及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拓展,中国汇入世界交往体系的程度在日渐加4深,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也逐渐由经济领域向文化、传媒等领域扩展。在此背景下,提高我国媒体在国际范围内的信息传播

7、力和舆论影响力的问题日显重要。 “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其根本任务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肩负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 2009 年 10 月 9 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媒体同外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融入世界信息交流与新闻传播潮流的开放和自信。 2009 年 11 月 23 日,一则由商务部运作、名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中国形象广告开始在全球主流媒体投放;2009 年 11 月 26 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8、”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首次在对外传播领域召开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端理论研讨会。 这种种动向都反映出国家对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所寄予的厚望。作为肩负这项使命的新闻媒介,在促进国际新闻界交流与合作,沟通中国与世界,争夺国际信息与新闻传播话语权,提升其影响力方面将要承担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在这种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原有的准则所存在的欠缺越来越明显,亟待加以完善。 二、与时俱进:新修订准则的创新与完善 51.指导思想有所更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三贴近”等,许多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

9、的创新理念的内容被写入修订后的准则之中,成为指导新闻工作和规范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思想和基本原则。这是党和政府坚持以创新理念指导新闻工作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在新闻传播领域亟需形成一套既能够适应新世纪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新闻工作实际需要,又能够为国际新闻界同行理解和接受的新闻理念与话语体系,以便更好地加强我国新闻界同国际同行的平等对话,参与世界领域的新闻传播竞争。修订后的准则对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与原则的调整和更新,则为我们践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核心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2.职业特点愈发鲜明 修订前的准则曾因政治术语过多,职业特点不够鲜明而受到诟病。周

10、俊在其试析我国现行新闻职业规范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例 一文中,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指出旧版准则存在着“缺乏职业针对性,政治话语替代职业话语”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检视新修订的准则在此方面是否有所改善,笔者分别就政治话语和新闻职业话语两方面,对比了修订前后的准则内容,结果如下表: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准则中,除“群众” 、 “人民”等个别词语的使用频率有所提升外,政治性词语的总体使用情况呈现下降趋势。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和专业用语中,“群众”和“人民”与“受众”带有兼容和共通性,因此,不能把它们单纯地理解成政治话语。从表 2 则可以看出,修订后的准则中,新闻职业

11、话语的使用频率明显提升。此外,修订后准则中的一些指令性词语的使用频率也有减少,如“不得”从旧版中的 14 次降为 1 次;“要”从原来的 22 次降为21 次;“遵守”从原来的 5 次降为 4 次。这些都反映出修订后的准则政治色彩过浓的欠缺已有所改善,相比较而言,其职业特点则更加鲜明。 3.专业术语更加突出 本次修订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 1997 年版准则中的第四条提升至第三条的位置,并使用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专业术语进行表述。如明确提出记者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及时更正致歉”等。 此外,修订后

12、的准则还将 1997 年版本中的第五条“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修改为现在的第四条“发扬优良作风”,明确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尊重他人著作权益”,“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等。这些内容都更具专业规范性,也更具可操作性,体现出了修订后的准则对于专业规范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违反职业道德的新闻失范行为屡屡出现,屡禁不止,其中尤以“虚假报道” 、 “有偿新闻”为甚。因此,强调新闻的“真实” 、 “客观” 、 “公正”,是新闻职业规范的7基本内涵,也是新闻专业规范的核心理念,在修订准则时对这些内容加以强化十分重要。 4.新闻

13、规律受到重视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职能的认识日渐深化,在解决将“新闻”与“宣传”相等同、相混淆,偏重新闻报道宣传价值的同时,新闻规律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中央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改进与加强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工作等文件。这些文件所涉及的都是一些长期以来颇受群众议论,媒体很想解决而又一直解决不好的新闻工作难题。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文件来加以引导和规范,这对于深化新闻改革,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指导新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来组织新闻报道和开展新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2008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

14、事。 ”而近年来我国媒体在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应对金融危机等报道中取得的成功和积累的经验,也印证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重要性。 本次准则的修订明显体现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重视。修订后的准则第五条“坚持改革创新”为新增的内容,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认真研究传播艺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善于利用新载体、新技术收集信息、发布新闻”等要求。这些原先准则中所不曾涉及的新内容,大都需要新闻媒体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来行使自己的职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5.服务意识得到强化 8修订前的准则虽然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首位要求,但更多地是从政治责任的角度对新闻工作

15、者进行规范。随着新闻传播中“受众本位”观的确立和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践行,媒体的服务意识越来越被突出强调。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和呼声”,“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等一系列与为群众服务相关的内容被写入修订后的准则,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在新准则中服务意识得到强化,体现了把新闻媒体作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定位。 6.操作性能明显增强 首先,在体例上,修订后的准则将原有准则的六方面要求调整为七条 28

16、 款,许多内容得以细化。新的表述方式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而做到了既有专业理念和伦理观念的提示,又有实际运作和职业操守的要求,这样便于新闻工作者学习和遵循。 其次,在内容上,新修订的准则的规定更加贴近工作实际,适合实际需要,因而执行起来也更具有操作性。比如“采访报道突发事件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善于利用新载体、新技术收集信息、发布新闻”等,都是紧密联系新闻工作的实际提出的操作要求。 此外,新修订的准则对于一些较常见的违反职业道德的新闻失范行为,特别是针对那些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规定了许多细致的、易于操作9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如“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

17、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要把好事实关,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等等。 7.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求明确 修订后的准则特别增加了第七条的内容,即“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并对新闻媒体在国际交往中的职责、义务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体现了新修订的准则,对于加强新闻传播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的制度化,以及对此所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全球化日趋发展和日益加深的世界话语体系中,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8、新闻媒体肩负着促进国际新闻界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文化和参与世界领域信息与新闻传播竞争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修订后的准则首次在这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新闻媒体今后加强与各国新闻界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强化我国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任重道远:准则修订后的期待与建议 修订后的准则尽管仍然还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文本中依然还存在一些略显空泛的语汇,有些地方似乎还应当细化,等等。但是相对于修订前,的确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10新修订的准则所确立的职业道德规范,让人们对新闻界的道德自律重拾信心。然而,诚如美国著名报人卡斯伯? S ?约斯特所

19、说的,“在报业中,正如在其他职业中一样,宣布原则是一回事,执行原则又是一回事;信仰原则是一回事,把信仰见诸行动又是一回事” 。修订后的准则依然仅仅止于自律性的职业规范,在约束力和执行力上均有别于法律规范。因此,如何使修订后的准则不再度陷入“虚置”的窘境,能够在媒体实践和新闻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中切实地加以贯彻和执行,另外,如何切实体现出修订后的准则的约束效力和执行效果?这些都是横亘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面前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笔者认为,其关键,首先在于新闻单位的积极回应与配合。各新闻单位需要在组织所属人员认真学习的同时,根据准则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实际,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最好兼顾事前的

20、守则和事后的奖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媒体内部的自查机制,以此来确保准则约束力的长效发挥。其次,需要在把握我国自身新闻理论核心内容和借鉴西方新闻专业理念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契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新闻工作专业理念,以此来促进新闻职业精神的内化。另外,从行业自律的角度来看,在制定行业道德准则的同时,如果能辅之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和评议,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约束效力。因此,如果能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建由新闻界、司法界和社会群众团体等组成的新闻评议会组织,则不仅可以监督、评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还可以在处理问题和纠纷的过程中,起到搭建公共讨论平台的作用,因为在各方公开讨论、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性原则和规范会具有更强的约束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