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国泰民安,盛世昌达。全国投资收藏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家有藏品炫富,室无藏品不雅”的现代收藏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生活理念。 观赏石作为大众藏品的一种新型类别,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受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时间,在观赏石收藏的大潮里,人石躁动,逐流随波,赏石投资,炙手可热。好一派当下收藏的时尚景象。 也是这两年,观赏石的鉴赏,特别是一种承载人文元素,深化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全国赏石组织、网站论坛就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并期待赏石活动通过文化的真正注入而提高赏石文化鉴赏水平,更好的为收藏与投资
2、服务。 就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赏石认知,就石文化中的鉴赏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一 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意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石则情意于石” 观赏石这个大自然的杰作,玩石人的宠儿,以其奇异之美,天籁之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散发出熠熠光辉。印证了那句“不朽的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 的千古美誉。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与之接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他们独有的赏析眼光与见解为观赏石的鉴赏注入了精彩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 赏石鼻祖东晋陶渊明的“醉石 ”,引出“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的醉卧诗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 ”的诗句令人感
3、叹。而宋代的石痴米芾、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爱石成癖,留下了无数赏石诗文。其中有不少涉及赏石的美学观点,赏石的文化鉴赏形式,至今为后世袭用。米芾的“漏透瘦皱” ,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延展了古代赏石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当代大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可赞可叹;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让人敬仰;爱国老人沈筠儒的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 ”,更是爱石一生的生动写照。 这些赏石佳话充分的说明了观赏石的鉴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缺少不了文化的注入。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情操,净
4、化心灵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用文化的方式去鉴赏观赏石的意义所在。二 观赏石文化鉴赏的作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简单的说来,就是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回顾一般的赏石活动,人们只是简单的对被赏对象进行一些肤浅的形象判断之后,就草率的命题完事。很少用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眼光深入的去观察去赏析,以企求得最大程度的主题展现。从而浪费了应该运用而没有运用的文化赏析资源。这是十分可惜的想象。 用文化的赏析方法去鉴赏石头,(这里所指的
5、是具有文化可赏性的观赏石),实际上是鉴赏者对石头进行初步了解后(也就是通过一般的感性观赏层面),再对其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创造(进入到理性的鉴赏层面)。而这种发掘与创造又跟鉴赏者的审美心理、文化素质、情绪张弛有着质的关联。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化修养,缺失艺术眼光,单薄知识储备的赏石者,能对观赏石有着比较准确的理解和精辟的解析。当然就更不可能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 三说的感悟高度。 要达到具有一定文化水准鉴赏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明确赏石的核心是对观赏石进行艺术欣赏,人文欣赏。就必须对观赏石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符号,进行深刻的分析,认真的拿捏。从而使我们在点化主题、情意表达、
6、拓展意蕴、升华神韵时,更能有机的完美运用和把握。这就是运用多种文化鉴赏方法的作用。要应用好石文化的鉴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文化,学习历史,深爱文化,深爱历史。从而得到利用文化的笔触去鉴赏的真谛。三 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大不同。” 对任何事物的全面认识,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才能确定的。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也不例外。特别是长江观赏石更是如此。 人们在进行赏石活动的时候,由于各自的文化素质高低,对观赏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人们往往把自己锁定在一个自认为感知如意的环境里而自我陶醉。却不愿从其他角度和另外层面去观察思索,更
7、不愿接收别人对赏石的有益见解而孤芳自赏。这种互不交流,妄自尊大的赏石风气是我们推行文化鉴赏的障碍。其实,我们的赏石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初级感知到高级鉴赏的一个递进过程。是由片面的局部的感受发展到多元的全局的理解过程。毛主席说过的“感觉到了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对南朝张僧繇的一幅画,曾经三次感悟,由“徒有虚名” 到“近代佳作”,再到“名下无虚土 ”。由此而“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种再而三的解读,终得要领的鉴赏方式,不也正好说明我们需要在赏石的过程中,运用这种递进深化的文化鉴赏方法吗!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三说”
8、 ,更是说明文化鉴赏多元结构的重要性。我很赞同有人提出赏石分四阶段的读石观点。即一鉴别,二品读,三赏析,四挖掘。如果我们认真的做到这几点,而不是敷衍塞责。那么就能把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有效化,深入化。毋庸置疑,只有运用包括具有独立个性的多维读石方法去鉴定评赏。才能使你的认识境界达到理想的高度,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 四 诗词歌赋与观赏石文化的鉴赏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 这是元代赵孟頫咏水岱岳石的名句。他把几案上的水石观赏放大到山川天地间;苏东坡在壶中九华咏石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的佳句里,赋予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之爱。“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9、。”这是清代大文学家,诗人赏石家曹雪芹赏石画之作。诗人通过诗词语言的感染力,以咏叹奇石来抒发自己叛逆心境。如此总总,可以看见,诗词在赏石中起到强化情感作用的功能不可忽视。 当今赏石文化的兴起,离不开各种赏析文体的介入,其中诗歌散文的赏析形式更是越来越被运用在赏石的鉴赏中。全国各大网站论坛,赏石杂志刊物均出现了许多赏析诗文。宝藏石道、赏石、石语、石友等刊物都有一定的篇幅用其进行诗词鉴赏,这是可喜的。这极大的丰富了观赏石的可赏性,更大程度的提升了观赏石的文化内涵。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石语副主编谢礼波先生给予了诗词赏石以极大热情。他对所赏之石认真品读,并为每石赋文一篇,配诗词或对联一首。至今数过五百
10、篇,撰集成册。重庆巴南观赏石协会会长刘昌沛先生一石一画一诗的赏石形式,独具特色,这种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鉴赏方法,极大的丰富了赏石文化的内涵,在奇石界广为推崇,为我石界观赏石的文化鉴赏做出了榜样。 由此可见,这些个古代大书家大诗人及现今的赏石文人们,在很好的掌握和应用了诗词的解析功能后,通过诗人与顽石的对话,以情达意,以物尽兴,让赏石作品富含了更多的文人气质,使鉴赏者的赏石愉悦进入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当今的各式文体,都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与珍宝。诗词歌赋可以通过对观赏石中的物象进行人为的情感描写,抒发个人的不同思绪,表达自己不同的心境,完成对被赏对象的独有情怀
11、。使观赏石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魅力,这就是我们提倡包括诗词歌赋在内的所有形式文化赏石的目的所在。 五 长江观赏石与观赏石文化的鉴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江中上游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流域,观赏石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尤以纹理图案石享誉石界。长江图案石有别于其它石种,朴实无华,清新淡雅。平面构图千姿百态,色泽明快秀丽端庄。形态饱满大小适度,达意传神内涵丰富。由此而深受奇石爱好者的喜爱。 而真正体现长江图案石特点的还是那些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那些让文人骚客触石生情,文思滔滔抒发情感的文化色彩。长江图案石既有具象如真的山川气象的人文风情,又有抽象似梦的线
12、条色快的斑驳陆离。它们既有内含丰富的神话典籍故事,也有汉赋唐诗宋词的深邃意蕴。这一切都能借喻赏石者的情感,又能承载爱石人的悲欢。于是,长江观赏石这一石种就成为了最能适应多种文化形式的鉴赏,较于其它石种更能表现丰富文化内涵且发扬光大的文化载体。因此,这种利用多种文化形式对观赏石进行鉴赏的方法,也应是我们这代赏石人的不懈追求。也企使赏石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期待着长江观赏石的赏石文化特色在全国石界里独树一帜。总的说来,在观赏石的赏石活动中运用诗词文体的这种文化鉴赏形式,在当今还没有形成一种较强的风气。大多数协会与网站论坛还没有认真的提倡,或者说还没有深入,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可喜的是,中国观赏石网、长江奇石网、华夏观赏石网等在近一年来做了不错的尝试,并为打造观赏石的文化气质(我们所说的文气),提升观赏石的文化鉴赏声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笔者是观赏石文化鉴赏的耕耘者,愿在当下石文化的饕餮大餐里作一沫味精,一片姜葱。使自己也使石界朋友体味赏石的快乐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