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市水土保持简介位于省西南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国土总面积 2108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 397.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74.35万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区占 69%,丘陵占 21%,平原占 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全市耕地面积 360.69千公顷,林业用地面积 139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 48.5%。2002 年农民人平均收入 2475元。 市大多数地区地形复杂破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局部伴有重力侵蚀。2001 年遥感普查,全市有轻度以上流失面积 779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6.5。从 198
2、3年开始、先后了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国债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000平方公里。近20年来共完成治理投资 2亿多元,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000多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 170多条,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50平方公里左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太平溪、大坪、王家桥、流溪河、沿头溪、大沟、官庄、夫子头、界垭、古洞口等十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太平溪小流域太平溪小流域位于市区镇,总面积 26.14km2。1982 年列为省管试点小流域开始治理,
3、 1983 年列入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区之一的葛洲坝库区治理范围,1992 年通过省级验收合格,2000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共同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2003 年成为第十二届世界水保大会参观现场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赞扬。治理前的 1981年流域内有 8村、1072 户、5070 人。水土流失面积13.764km2,年土壤侵蚀模数 12000t/4km2,森林覆盖率为 23.3%,人平基本农田 0.03hm2,人平纯收入 61元。通过十年时间的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12.21km2。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 745.2hm2,封禁林地 262.4hm2,种植经果林 46
4、8.8hm2, 1992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72%;改造坡耕地 108.4hm2,退耕陡坡地 89.4hm2,1992 人平基本农田到0.053hm2;建成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成为一条山清水秀、层层梯田,绿茶满坡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该流域治理中,坚持以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集中办场为主要形式,以建设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为目的的治理思路和方略。走出一条南方水土保持科研、治理、示范相结合,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条、块、带和点、线、面配置为基础,以建设商品化基地为目标,实现开发性治理及发展流域经济相统一的道路。流域综合治理程度达 88.8%;土地利
5、用率由 1.93万元/km2 增加到 67.21万元/km2,年均增长 26.7%;1995 年流域内种养业(含经果林)实现经济收入1426.52万元,占年度经济总收入的 87.45%。形成了以茶叶为支柱,以茶叶精加工外销为龙头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实现了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2002 年流域人平纯收入达 2583元;以流域综合治理为背景开设的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及蓄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课题成果,“从总体上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 199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官庄小流域官庄小流域位于市区晓溪塔镇,土地总面积 36.0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13.74km2,占 38.1
6、5%。辖 5村 1场、4385 人。经过 1994-2003年“长治“工程三、五期治理,已验收合格,2003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该流域 1998年作为“长治“三期精品小流域进行科学规划,到 2003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13.66km2,综合治理程度达 99.4%。其中完成坡改梯 100.53hm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85 hm2增加到 0.108 hm2;营造水保林 233.33hm2,种植经果林 840 hm2,林草覆盖率由 61.1%上升到 79.7%,形成千亩以上柑桔场 4处,千亩椪柑示范园 2处。治理后的人平经果林、有林地分别达到 0.
7、26、0.65hm2,土地利用率达 91.7%,土地产出率均增长 16.2%,农产品商品率达 88.2%。综合治理开发得到了当地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坚持科学规划,发展优势,力创精品,建设以柑桔为支柱产业的高效经果林基地创新机制,大力推广大户租赁治理和柑桔场股份制经营、私营企业主投资建设基地等,到2001年农业总产值比治理前增加 1411.82万元,农民人平产值收入由治理前的1400元增加到 3085元。大坪小流域大坪小流域位于市区黄花乡,土地总面积 31.05km2,辖 4村 1场、1599户,5499 人。列入“长治工程“三、五期,始治于 1996年,1998 年三期治理结束,验
8、收合格,2000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推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小流域“。该流域由水土流失面积 13.97km2。1996 年被列为该区三条精品小流域之一开展了大规模、高标准智力开发。坚持“不重数量重质量,不重规模重效益,不求初治求精品,不求模式求思路“的工作方针,树立“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以微型小流域为单位,以水为核心,建设一流的坡面水系工程和沟道治理工程,达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发挥拦、截、灌、排五种功能,起到房、能、景、体、续五种效果,建成有长江三峡库区特色的精品小流域。截止到 2000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12.08km2,综合治理程度达 86.5%。完成土石
9、方 76.1万 m3,投工 30.9万个,投资 257.66万元。建成了丁家坡、姜家畈、太阳山、大坪等微型小流域;集中改造标准石坎梯田 108.4hm2,人平基本农田达 0.08hm2;发展经果林 112hm2,成为高效经果林基地,营造水保林547.73hm2,实施封禁 500hm2,林草覆盖率达 83.64%;兴修一批高质量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施了经果林地能蓄、能灌、能排的目标,有特色的一批名、特、优、新经果林拳头产品的迅速发展,使流域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品牌农业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0 年人平纯收入达到 3500元。古洞口小流域古洞口小流域位于县镇,土地总面积 4
10、8.5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25.51 km2,占 51.5%。有 4村、1527 户、1301 人。该流域于 1994年列入“长治“工程三期治理范围,1993 年纳入“长治“样板小流域,1998 年验收合格,2003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该流域分布在县城周围,旨在探讨集约型、效益型、服务型的城郊治理模式和组织经验。在国家支持下,由于水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群众积极努力,五年累计完成防治面积 25.29km2,治理程度达 99%。其中完成坡改梯 176.66hm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41hm2增加到 0.103hm2;营造水保林 646.66hm2
11、,经果林247.33hm2,封禁治理 1315.33hm2,林草覆盖率由 68.68%上升到 75.79%;完成保土耕作 142.66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110处。完成土石方 192.31万 m3,投工 117.13万个,总投资 68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47.82万元。流域以坡改梯、发展经果林为重点,坚持规模化治理,形成立体开发的集约型、服务型经果林基地,并采取租赁、承包、合股经营集多种开发形式,建成了以柑桔为主,多种经果林并举的城郊型经果林基地带,层层梯田里散发着柑桔果香,环境优美宜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平收入由 422元上升到 2070元,环境容量增加,每 km2可增加 67
12、人。沿头溪小流域隶属县镇,1982 年被列入省管小流域治理试点。面积 5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35.98Km2。1992 年通过省级验收合格,其治理成果获得省水利厅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流域辖 9村、1710 户、7848 人。治理前山高坡陡,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10 年实施了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基本实现流域上中游结合部网洲溪水库为龙头,并建坝后式装机 200千瓦电站,结合库区水面养殖,以坡面工程为骨干,以森林植被为基础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了开发性治理目标。10年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3042.93hm
13、2,治理程度达 84.6%。林草面积达4288.53hm2,占总林草面积的 96.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34hm2增加到0.053hm2;结合修建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使泥沙流失量由 19.03万 t下降到 5.22万 t,年土壤侵蚀模数由 3281t/km2下降到 900t/km2;综合治理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0 年跟踪调查,人平纯收入达 1671元,为 1992年验收时 452元增长了 3.7倍。第一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分别提高到 11.2%、4.45%,农业种粮单一结构已不复存在。流溪河小流域流溪河小流域位于县镇,流域面积 32.2km2。有 4村
14、、996 户、4688人。1984 年列为长江部管水保试点小流域,1988 年经长江水土保持局验收合格,2000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该流域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到 25.07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3600t/km2,属石灰岩强度水土流失类型区。在五年集中治理和后 10年巩固治理中,坚持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改造坡耕地和发展经济林的治理方针,实现了四个明显变化:一是林草面积显著增加。由治理前的 1249.86hm2增加到 3154.46hm2,林草覆盖率由 38.8%上升到 66.9%;二是基本农田增加 178.13hm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26h
15、m2增加到 0.056hm2;三是经果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由 6.33hm2增加到 143.66hm2;四是人平纯收入显著提高,由 128元上升到 1386元。与此同时,流域内能源建设成绩显著,建省柴灶 925个,沼气池 148口,年可节柴 112万kg。因此,五年综合治理使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 1984年的 20.45km2下降到 1988年的 4.2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 3600t/km2下降到 900t/km2。大沟小流域大沟小流域位于,面积 24.5km2,辖 5村、837 户、3166 人。1991 年列入省管小流域,1996 年通过省水利厅验收合格,2000 年被水利部、财
16、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小流域“。该流域五年集中治理建成了三个体系:一是工程防护体系,完成坡耕地59.48hm2,人均基本农田由 0.038hm2增加到 0.053hm2,砌筑拦沙坝 9座,修建水渠 9条、3780m,蓄水池 63座、蓄水 0.24万 m3,确保了 47.3hm2水田灌溉用水河 535户生活用水;二是植被防护体系,水保林 177hm2,封禁治理1188.45hm2,经果林 163.57hm2,林草覆盖率由 51.68%上升到 76.71%;三是建全管护体系,将蓄水池、饮水渠、茶园、制茶场等承包农户或联产承包。该流域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15.28km2,治理程度达
17、92.2%。林草面积占总林草面积的 97.8%。土地利用率的 90%以上,土地生产率年均增长达11.8%;1995 奶奶人平纯收入达 1217元,较 1990年的 445元增长 1.73倍,2000年达 1990年,为 1990年 445元的 4.27倍。流域内发展密植茶园71.6hm2,成功的开拓出中堡岛牌“通天碧云绿茶“,获 1993年省“百茗争春“优质绿茶河 2000年“杭州第三届国际明茶评比“银奖的殊荣。流域治理中培育出一批专业户,年收入平均达 3000-5000元。夫子头小流域夫子头小流域位于县镇,面积 29.21km2,有 4村、31 组、4971人。水土流失面积 17.07km2
18、,占总面积的 58.4%。1998 年列入“长治“五期工程,2003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经过五年集中治理,共计完成治理面积 12.32km2,综合治理程度达72.17%。其中完成坡改梯 119hm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08hm2上升到0.034hm2;营造水保林 331.8hm2,经果林 626.2hm2,封禁治理 696.07hm2,林草覆盖率由 63.8%上升到 78.25%;保土耕作 60hm2,修建蓄水池 54座,灌排水渠 2km,沉沙凼 60个。完成土石方 120.65万 m3,投工 94.65万个,总投资996.8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9、 70万元。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自然、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各项措施拦蓄径流量达 580万 m3,年泥沙流失量由 8.23万 t下降到 2.36万 t,年土壤侵蚀模数由 2820t/km2下降到 809t/km2;治理中建成了两个柑桔专业化林,形成以柑桔为支柱的产业性格局;因此经济总收入有较快 增长,人平收入由 1573元上升到 2061元,90%的农户拥有高档家电,7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界垭小流域位于,流域土地总面积 14.98km2,辖 3村、2508 人;水土流失面积7.52km2,占总面积的 50.2%。1999 年列入“长治“工程五期精品小流域,20
20、03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坡改梯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精心设计,规模治理;针对部分紫色岩区石料缺乏的状况,规划种植植物篱,推广“植物篱经果林“配置;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高标准治理,并实施冬春集中整治与常年专业队施工相结合。到 2003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 6.65km2,综合治理程度达88.4%。其中完成坡改梯 69.2hm2,人平基本农田由 0.037hm2增加到 0.07hm2;营造水保林 101.37hm2,经果林 147.67hm2,封禁治理 255.2hm2,定植植物篱43.3 hm2,林草覆盖率达 82.2%。保土耕作 1
21、0.2hm2,同时修建:蓄水池 27座,引水渠 6700km,排水渠 1600m,修沼气池 590座,省柴灶 127口。治理后,各项防治措施共拦蓄径流量 313.71万 m3,减少流失泥沙 3.3万t;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220hm2;形成“低山桔、中山茶、板栗“的格局,柑桔年收入过万元的有 30余户,茶叶收入过千元的有 50余户;农业人平纯收入由1998年的 1431元上升到 2003年的 1860元。王家桥小流域王家桥小流域位于乡,流域面积 16.7km2,流域内有 6村、1510 户、4995人。治理前 1988年水土流失面积 12.41km2。1989 年纳入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三峡库区
22、片开始治理,1994 年通过部级验收合格,1999 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流域以“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提高环境质量与移民安置结合,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与建设商品经济基地结合“为指导思想,进行了非线性、多元、多指标规划,坚持了全方位治理,到 1998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1.38km2,治理程度达 91.7%。其中坡耕地 176.66hm2,经果林 274.66hm2,水保林 263.33hm2,封禁治理 236.66hm2,保土耕作 186.66hm2。同时修建、维修了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总投工 89.86万个,总投资 365.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67万元,省市县配套 50万元。全流域基本实现了“荒山绿化,耕地梯田化,柑桔园林化,灌排水利化“的治理开发目标。治理后,人平基本农田优 0.048hm2增加到 0.084hm2,林草覆盖率由 35.53%上升到 70.4%,农业总收入增长 3.67倍,人平纯收入增长 3.54倍。流域已形成以脐橙为主导产业的商品经济结构。流域设置的径流、泥沙和小区试验,与中科院地理所、华中农大、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多项课题获得多项成果奖,在各级刊物发表各类论文 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