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绿色制造.docx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511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汽车绿色制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汽车绿色制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汽车绿色制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汽车绿色制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汽车绿色制造摘要: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是绿色制造的关键行业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制造业应用绿色制造技术的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汽车绿色设训-技术。并对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绿色汽车;绿色制造;发展趋势Abstract: Applying green manufacture technology in automot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green manufacturing. The foundation of applying Green Manufacture technolog

2、y in automobile industr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urther the automobile green desig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re recommended. Also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are emphasized.Key words: green automobiles; green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endency1.引言在人类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减少污染,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作为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如绿色产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同一样,作为其实施手段的绿色制造也正在日益被制造业所重视。而汽车作为曾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大工业的产物,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汽车企业作为实施绿色制造的叫排头兵” ,在欧洲、日本、关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而我国对此方而的研究显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汽车绿色制造技术的基础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又称环境意

4、识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而向环境的制造(MFE)等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负影响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制造模式,其口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最优即绿色制造的主要内容包括:选用无毒、低能耗、少污染材料、可再生材料及可回收的绿色材料;采用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节能性、可拆卸性、长寿命、可回收性、可维护胜、可重复利用性等的绿色设计;使用能显著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对人体的危害的绿色生产、包装二同时要求绿色使 用、绿色回收和处理等由此

5、可知,绿色制造的“制造”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并行地、全而地考虑资源因素和环境因素。自从 1996 年关国制造工程师协会发表了绿色制造的专门蓝皮书(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兴起。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专题技术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清华大学于 2001 年建立了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绿色设计、线路板的回收、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以及机电产品的拆卸回收处理等方而的清华至卓绿色制造研发中心;中国工程院早在 2000 年就提出了设立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咨询项口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对产品的绿色

6、设计,绿色回收方而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中国绿色设计数据库;合肥大学的刘光复教授等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而向可拆卸性设计和产品的绿色设计等等。绿色制造在汽车工业的应用首先要求采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提高材料回收的可重复利用性钢材料和多种新型材料如铝合金等都具有较好的可回收性。事实上,当今每年从汽车上回收的钢材量与汽车制造商们造新车使用的钢一样多。其它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油漆等都可以进行回收。由于回收后的旧材料在经过适当加工后可用于要求较低的用途。因此,废旧汽车的理论可回收率为 100%据介绍关国汽车产品 75 %的材料都可回收利用,并正在不断努力,希望达到 85%-90%其次,提高尾气排放的环保标

7、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越来越严厉,如欧洲 III 号标准比 II 号标准要严格得多,口前已要求达到欧IV 号标准。再次,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在研制用新型非金属材料代替传统的金属材料,以降低车身重量日。最早的汽车的内外部件几乎全是木制的。1895 年,关国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钢结构汽车。汽车总体上向轻型化发展,今天的家庭轿车比 20 年前的重量下降了 10%继续减轻车重仍是当前各大汽车公司孜孜以求的口标。用其它轻质材料如铝、镁等轻金属以及新型复合材料代替钢材是最主要的有效途径。铝合金具有高强度、耐锈蚀、热稳定性好、易成型、再生性好等一系列优点,能够满足汽车工业的特殊要求。汽车

8、的许多部件均可使用铝合金材料制造,以铝代钢可使汽车质量减轻 40%-50%从国外汽车的用铝量看,80 年代每辆汽车平均用铝材 55 kg, 90 年代每辆车用铝材 130kg,用铝量正逐年增加 除了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 如铝硅合金,常用的增强剂有陶瓷纤维、晶须、微粒也正得到研制和应用。同样、镁也作为轻型材料在汽车中得到运用。3. 汽车产品的绿色回收产品回收是产品废弃以后,对产品进行回收处理的过程。传统设计方法很少考虑产品的回收阶段,而在绿色设计中,产品回收则是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绝大部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报废回收阶段。产品的回收一般包括重用、零部件回收、材料回收和废弃等。重用是指产

9、品经过稍微的修理或更新以后。直接用于和原来相同的场合。零部件回收是指产品不能整体重用,只有部分零部件可以用于和其设计目的相同的场合。材料回收是指对没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或产品回收其构成材料。废弃是指无法回收的材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填埋或焚烧。产品的回收一般先要进行回收决策,按照最大回收资源和能源的原则进行回收。对产品的绿色使用目前主要集中体现在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减少使用中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可以最终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各种处置工作,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产品的可维护性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此,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的拆卸性,尤其是易损件的

10、拆卸和维修。绿色处理技术,一方面是指在具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对流失的物料和产生的废料进行回收,返回到流程中或经处理后作为原料回用或被用做其它生产中的原料再利用,建立从原料投入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的生产闭合回路,使工业生产过程不对环境构成任何危害或危害最小化。另一方面,主要是指产品生命周期终结后,要采用绿色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回收处理,若不回收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环境污染。目前的研究认为面向环境的产品回收处理是个系统工程,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并作系统分类处理。产品寿命终结后,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案。各种方案的处理成本和回收价值都不一样,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出

11、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从而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即进行绿色产品回收处理方案设计。评价产品回收处理方案设计主要考察三方面:效益最大化、重新利用的零部件尽可能多、废弃部分尽可能少。4.展望未来的汽车企业的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将趋于向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并行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将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将促成一些新型的产业:如绿色汽车产品综合评估和资格认证网络系统产业、绿色汽车产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产业、绿色汽车产品拆卸回收再利用企业及专门技术产业,其中关键是绿色汽车产品设计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报废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个环节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

12、,并且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集成环境下建立绿色汽车产品的评价体系。政府在指导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汽车企业的绿色教育,完善政府部门对汽车企业绿色制造的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和行政规定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同时,建立较为系统的绿色制造理论和方法体系,促进和指导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参考文献1张艳.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J.国外建材科技,2004,2.2姜洪权,李晓路,王占礼等.绿色环保的全电式摩擦焊机研究J.电焊机,2007,10.3刘纯,曹华军,刘飞,等. 机电产品绿色再制造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07, 11.4姚君山,蔡益飞,李程刚.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制造技术发展与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0,10.5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6陶晋.汽车企业绿色制造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7何澄.发展绿色汽车,促进环境保护J.科技导报,1999, 2.8柳长立.21 世纪“绿色汽车”发展新趋势J.汽车与环保,中国机电工业.2000.1.9王宇宁,兰晓婕,姚磊.我国汽车行业实施绿色再制造的现实意义与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8;116-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