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5287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武汉和常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发布时间:2015.5.6 浏览次数:17377近日,财政部网站公示了此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评审结果。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前 16 位的城市进入 2015 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城市名单按行政区划序列分别为: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其中武汉市和常德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全程得到泛华建设集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最终在全国 30 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1 湖北省武汉市1.1 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优势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素有“江城”之称,又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总面积 8494 平方

2、公里,其优势在水,忧患也在水。近年来,武汉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问题相互交织。如何确保水生态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统筹蓄与净的冲突、渗与滞的纠结、排与用的矛盾,是武汉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武汉面临的水问题,也是全国不少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极具代表性。能够抓住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既有利于武汉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可在全国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武汉一城秀水半城山,长江和汉江在城中交汇,上百座大小山峦、166 个湖泊座落其间,165 条河流川流不息,水域面积 221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3、 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9%,这些都是巨大的天然海绵体,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2、生态保护走在前列武汉市在 3261 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中划定了 1814 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政府制定规章、人大作出决定,予以保护。成立了全国首个湖泊保护局,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最严格的湖泊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湖泊 “三线一路”(水域蓝线、绿化绿线、建筑灰线)保护规划,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3、试点积累治水经验武汉承担 “两型社会”建设、东湖自主创新示范等国家战略,是全国唯一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节水型社会“双试点”城市,正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在水体截污、水生态修复、水系连通

4、、绿色建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4、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武汉实施城建攻坚计划,每年城建投资过千亿,城市道路、绿化、排涝、治污、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硬件支撑。5、基础研究系列成果国家“863 水专项”在武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武汉在排水防涝、低影响开发、污染控制、河湖治理、生态水网构建等方面也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1.2 试点建设思路和主要内容1.2.1 指导思想和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全面协调、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做到“四个同步”示范试点与

5、全市整体推进同步,工程建设与机制体制创新同步,保护修复与低影响开发同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同步,统筹协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开发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样本。图 3-1 武汉海绵城市总体布局1.2.2 建设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3 个目标”:径流总量控制新城达到 85%、旧城达到 75%,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 100 年一遇。1.2.3 技术思路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采用“2

6、+N”模式,试点期内打造一旧一新两个集中示范区,同时选取特色示范工程同步实施,将控制指标逐层分解,工程措施因地制宜,结合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开,全面构建法规、管理、技术、项目、融资五大体系。1.2.4 主要建设内容1、集中示范青山示范区面积 23 平方公里,区域内旧城旧村旧厂占比大于 50%。该区内拥有两湖、三河和六大城市公园,北靠长江,南临东湖,绿地水系占比 26%,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区为城市内涝高风险区,部分港渠水质污染严重,水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典型性,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强烈。四新示范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为武汉市三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该区域城市道路、绿化和排水等基

7、础设施良好,且具较好的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基础,绿地系统和港渠系统空间布局均衡,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同时具有较好的管理和政策机制,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管理机制创新。图 3-2 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范围 图 3-3 四新示范区海绵城市范围2、分区试点在示范区外选择特色项目试点,包括中国第十届园博会园区、武汉中央商务区、花山生态新城等。3、全市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市新、改建项目一律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执行。2 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市现有河湖面积 78 万亩,年均径流总量 1356 亿 m3,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 48%。市委书记王群在 2015 年 3 月 27 日申报国

8、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在城市水系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应用等方面已有 10 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并以此为基础高标准编制完成相关20 多个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专项规划,即由泛华建设集团编制的常德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由于常德市绝大部分区域均为排水低区,所有的雨水均需要泵站进行提升才能进入沅江,因此城市在汛期排水压力重大,该项规划充分结合常德市现状,从源头至收纳水体,创新性提出江北城区三个水圈的概念及三层次排水模式,与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理念及功能完全吻合,不仅在

9、此次试点申报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示范及推广作用。2.1 三个水圈第一水圈:渐河、花山河、沾天湖、柳叶湖、马家吉河:阻隔外围山洪,通过渐河、花山河、马家吉河进行导排,同时利用沾天湖与柳叶湖巨大的调蓄能力进行调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常德市被外来洪水侵袭的可能性;第二水圈:白马湖、穿紫河、姻缘河:三条河流属穿紫河水系,目前是常德市江北城区重要的雨水收纳水体,城区内所有雨水均通过泵站、管道进入该条水系,而后再通过南碈泵站提升进入沅江,或通过新河排涝泵站提升至柳叶湖进行调蓄;第三水圈:沅江:常德市所有雨水的最终的收纳水体。通过打造三个水圈,构建常德市江北城区重要的排水骨架,为雨季排

10、水提供了先前条件。图 3-4 常德市三水圈布局图2.2 三层次排水模式雨季时,常德城区的雨水将通过微、小、大三个排水系统进入水系,通过源头消纳水量。第一层次(微排水系统):日降雨 25mm(老城区改造区域为 10mm)以内降雨利用下凹式绿地、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以及调蓄池进行源头消纳,同时绿地和屋顶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初期雨水中部分污染物。即海绵城市六要素中的“渗”、“滞”、“蓄”和“净”。图 3-5 常德市微、小、大排水系统第二层次(小排水系统):日降雨 200mm 以内降雨通过管道进行导排至城区内部水系。由于常德市为排水地区,雨水在进入水系之前,需要泵站进行提升,为了防止初期雨水对水系

11、的污染,规划提出对雨水泵站的前池进行改造,采用生态滤池或氧化塘处理工艺,处理后的雨水一方面利用水系导排,一方面也为水系起到补水和换水的作用。即海绵城市六要素中的“净”、“排”和“用”。图 3-6 常德市柏子园排水泵站前池(生态滤池处理工艺)第三层次(大排水系统):日降雨大于 200mm 的降雨通过水系、泵站等排涝设施进行导排至沅江,即海绵城市六要素中的“排”。三个层次排水模式的形成,促使常德形成“渗滤滞净蓄排”的复合排水体系,能够在雨水排放的同时,实现雨水资源化,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初期降雨面源污染,充分发挥湖泊调蓄作用,减少城市内涝,最终将常德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3 小结海绵城

12、市是一个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及城市发展的城市基础建设理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于先前 LID 理念的一种建设模式。“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要素看似分离,有不同的作用,实则有机耦合,相辅相成。泛华建设集团在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等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强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实力,在此次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中共为武汉、常德、盘锦、焦作、鄂州及西昌等 6 个城市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其中武汉和常德最终入选试点城市。在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积极参与其中,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创新打造出更具特色化、专业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百姓创造宜居城市,为我国建设发展新型生态智慧城市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