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老年大学中建设作者队伍“老年天地”是滁州日报的一个副刊版面。创办七年来,这个版面的读者层面不断扩展。如今它不仅深受广大老年读者的喜爱,而且他们的家人、邻里以及许多分管老年工作的党政领导,各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的老年工作者,都逐渐成为该版面的热心读者。 “老年天地”成了老年人的精神乐园,成了老年工作的“信息窗口”和“活动平台” 。 1998 年,我们滁州日报由原来四开四版的“小报” ,改版为对开四版的大报。在对原有栏目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老年天地”保留了下来。大家清楚地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衣食住行、权益保障、学习教育
2、、消费赡养、精神关怀、娱乐健康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机制尚未成熟,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的新闻媒体,就应该承担起“先行引导”的义务与责任。 起初, “老年天地”只是文化副刊版上一个不定期的小栏目,基本上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虽然我们多次刊登征稿启事,但是来稿极少。而老年人自己虽然有时间、有精力,但是多数不敢拿笔,因为他们把写文章发表视为高不可攀的事。也有一些老年人很想写,但写作基础差,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端不出来” 。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融入老年群体,开门交友办刊”等方法,逐步摸索办好“老年天地”的新途径。当时,市里的老年大学刚2刚成立不久。我们发现:老
3、年大学正是老年人最集中、最活跃,也最能体现新时代老年人风貌的地方。而且,老年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而开设的。这正是我们“老年天地”应该关注的题材内容。于是,我们设想把“老年天地”作者队伍的基地建立在老年大学。通过与校领导、老师和学员们的广泛接触交谈,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老年人对于学习、求知,有着超过年轻人的热情和干劲。特别是对报纸投稿、发表作品,一经发动,人人兴趣高涨,跃跃欲试。为了与学员们达到“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我们有的编辑还担任了代课教师,一边与学员们教学相长,一边利用课堂作为“通讯员培训班”,以课堂讨论和布置家庭作业等形式,手把手地辅导他们写作、投稿。 有了这样一支庞
4、大而积极的通讯员队伍,不仅稿件越来越多,而且好稿屡见不鲜。稿子的体裁形式多样,内容新鲜有趣,真可谓是“老年人说老年话,老年人写老年事,老年人看老年文” 。若从 1998 年正式改版算起, “老年天地”至今最少已刊出 400 期,总约 100 万文字,还有200 幅以上的书画、摄影图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年大学学员的作品。这也是老年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剪影式记录。 多年来, “老年天地”版上发表的大量的散文、诗词、游记、摄影、书画、楹联、历史人物研讨等作品,往往都来自于学员们的课堂作业。而在课外,学员们无论回到家庭还是走向社会,也都能找出各种题材进行写作。比如,有“童年的朝花夕拾” 、 “战争年代回
5、忆录”之类的散文故事;有“谈京剧、花木、太极拳剑要领”的学艺心得;有“谈人生感3悟、生活哲理”的杂文随笔。还有反映老年工作动态的,如温馨的老战士之家记军分区干休所之类的新闻通讯;有介绍各类知识信息的,如“国际老年人年标识、口号”等等。即使一些老干部学政治、学理论的文章,也能写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真可谓“百花齐放满园春” 。 学员们的文章发表了,高兴的不仅是老年作者本人,连他们全家都跟着起劲,甚至帮着出题目、找题材。而学员们之间也互相比赛,憋着一股劲,力争多写稿,多发表。 为了满足学员们的求知欲望,根据他们的要求和建议,我们还在报纸上开设了诸如“历代家教宝典” 、 “朱柏庐治家格言串讲”一类的专题小讲座。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小栏目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好评。2003 年 12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全国老龄工作新闻奖” ,我们滁州日报的“老年天地”版面,作为全省唯一的推荐参评项目,获得了“优秀奖”的荣誉。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