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青石岭山.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7358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盖州青石岭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盖州青石岭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盖州青石岭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盖州青石岭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盖州青石岭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青石岭山史话和文人诗咏邵希斌盖州城北十里处有一座东西之字形走向的大山,远看山青如岱,郁郁葱葱,巍然耸立。其山辽、金、元、明、清时称石城山,又称高丽城山,亦称老青山、青石岭山。因山盛产青石而得名。山最高峰海拔 308.7 米。青石岭山山势如屏,重峦跌宕,景点众多。一、历史史话高句丽山城 位于青石岭山北侧。东临大清河,西距哈大公路。山城建在南北两条起伏的山脊上,海拔300余米。高句丽山城城墙用土石筑成,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宽东窄。城内形成一大盆地,地势东高西低。中间有一小山,俗称“金殿山” ,高约20米,顶部比较平坦。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2米,是全城防御的指挥中心。在金殿山北面山下有一道南北

2、向的土堤,俗称“吊桥杠” 。长70米,高15米,宽30米,南接金殿山,北筑于山坡之上。其中有一道豁口,山水经此流过,在西门南壁20米处有长宽各20米、深3米的洼坑,当地人称“万人坑”或曰“饮马湾” 。城内的五处水源及泉水冬夏不涸,山水分别从小山南北两面向西流出。城的西端南北宽1.5千米,东端南北宽1千米,全城周长5千米有余。城壁用石块砌成,部分利用自然陡壁而未砌石墙,各门间城壁用夯土筑成。北城墙全部石筑,比较平直,南壁曲折起伏。石墙今仅存较好的基础部分,存高约1.5米。城设三处城门和一水门,东门一、西门二,水门设在西侧两门之间。西门的北壁和南壁分别向内外伸出一斜形筑墙,东西间距约40米,东门除

3、门壁也采取内外伸出,在两门壁间加筑了南北隔墙。经考证,此城建于东晋元兴三年(404年)左右,时称高句丽建安山城。唐收复辽东后,改为建安州。 奉天通志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唐王征东曾在此与高句丽发生过有名的建安之战。 资治通鉴 “时营州都督张俭率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2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 “秋七月,张亮军过建安城下,壁垒未固,士卒多出樵牧。高丽兵掩至,军中骇扰。亮素怯,踞胡床,直视不言。将士见之,更以为勇,总管张金树等鸣鼓勒兵击高丽,破之” 。此城196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石关 位于青石岭山西侧

4、中部, 东三省古迹遗闻载:“青石关者,辽东之第一关也” 。民国十九年(1930年) 盖平县志载:“青石关,在城北十二里,两山壁立,凿石为关门,为县城北门管钥” 。它东依老青山,西临渤海,地势险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是辽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关道半山开凿,壁立如削。南北长约500米。关道最窄处只能容一辆车通行。关门上方有一石刻“青石关”横额,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古青石关建在青石岭山中部山脊处,壁山为关。关门为青砖砌筑,宽约2.7米,高约6.7米。关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后又几经维修。关上曾有明神宗万历年号,证明此关为古时建筑,曾于明代维修。关南路西立有石碑一座,刻有“古青

5、石关”四字,系清代名人王尔烈所书。关北道东立有“修青石关碑”一座,为1928年重新维修时所立。关道两壁峭立,陡不跻攀,因关道狭窄,车辆往来要用梆子(一种大铁铃车行即响)相互知会对方,方可通过。至日伪时期,往来车辆渐多,日本人在关道西80米山麓处新开一条山路通行,后废弃。1950年扩建哈大公路时关道加宽,关门拆除。原“青石关”横额和“古青石关”石碑移到县文化馆存放,后不知去向。1986年,在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的倡议下,盖县(今盖州市)人民政府在青石关南侧竖起一座高3.25米、宽1.14米,重约8吨的碑石。正面刻有沈延毅先生书写“古青石关”四个大字,给古关重增了新的雄风。3青石关烽火台 青石关烽

6、火台位于青石岭山青石关西50米的山巅之上,明代建。此台为砖石白灰口建筑,实心,方台,底部基宽20米,长15米,残存高5.3米。其中花岗岩石砌基座上宽为8X8米,高1.4米;再上为台身,砖砌,长宽均为5X5米,现存高2.6米。此烽火台因年久失修,除基座外,余者早已颓圮,最上层只存中间夯土,此台建在交通要道上,为路台。据有关资料记载,明代沿海各省因常遭倭寇侵扰,朝廷为加强防御,便在沿海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烽火台,以作为军事报警和通讯,适时辽东半岛也同时筑建了大量烽火台。仅盖州卫境内即建有烽火台4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烽火台或路台,当时为防御海上敌寇入侵而设。1983年9月盖州市人民政府将青石岭

7、烽火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盖苏贞墓 位于青石岭山西,飞云寨村南山坡,墓为山土封堆,宽高约数尺。墓前有一约3尺高圆头碑碣。墓堆在合作化时期被铲平,石碣下落不明。民国八年(1919年) 盖平县乡土志载:“盖苏贞墓,在城北飞云寨(今青石岭镇飞云寨村)南山,距城十里”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广开土王(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11月,高句丽出师占据辽东平郭等城。其为巩固占有地,除保留原有汉魏时期的故城(平郭城) ,还在故城附近构筑了山城。平时居于故城,战时移驻山城。平郭城(盖州老城也称故城)与建安山城就是当时这种双重防御设置。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王征东,镇守建安山城的盖苏文妹盖苏贞是时

8、战败被杀,被埋葬于此。此墓是否盖苏贞墓,无正史记载,仅乡土志及故老传闻,姑妄言之。清风寺 位于古青石关西南坡山坦处,西依青岩,东临关路。整座寺庙由正殿、东西偏殿、钟鼓楼、山门等组成。寺庙始建于何4时不清,明正统八年(1443年)撰辽东志载“清风寺,城北十里” 。清乾隆四十四年撰钦定盛京通志载“清风寺,在城北十里,正殿三楹,配庑六楹,大门一楹” 。其寺几经重修,至解放后的1950年,因青石关路阔修西移,寺庙正档其冲被拆毁。清风寺建筑巍峨,气势恢宏,是明代境内佛教著名寺庙建筑。清风寺正殿面阔三楹,大木架歇山式建筑。东西偏殿各三楹,歇山式建筑。正殿、东偏殿殿内原塑佛像。西偏殿为寮房。正殿阶前中有铁制

9、香炉。院中植数棵两三人合抱柏树,院内青砖铺地。钟、鼓楼位东西偏殿前两侧,亭楼式大木架建筑。东西楼各悬钟鼓一通。山门面阔三楹,大木架硬山式建筑,内塑哼哈二将,山门两侧各设东、西两亭式角门。寺周砌筑青砖围墙。山门阶前东西各立石狮一尊,寺前十米开外立数通石碑,寺后遗有数十盔比丘坟。观音阁 (也称慈善堂)位于青石岭山东北山麓,北临高丽山城,南依青石岭山东峰。全阁座北朝南,由正殿、配殿、偏殿、山门等组成。正殿三楹,歇山式建筑,内塑观世音菩萨等像。东西配殿各二楹,硬山式建筑,分为藏经室、檀越室。东西偏殿各三楹,硬山式建筑,各为寮房。山门一楹,硬山式建筑。相连各一角门,阁四周青砖围墙。二、文人吟咏百年前的青

10、石岭山,林荫蔽地,绿草如茵。山峦间,古柏横空,苍松翠郁,丹枫漫卷,榆槐排翠。雄关掩翳于峭岩绝壁之中,墩台屹立于峰头耸峦之上。历史上曾以“扑地丹枫共绿桔,古刹凌霄画栋雕”而闻名,更以“紫气腾而峭壁森,烽烟起而绝塞迥”响誉辽东。青石岭山,隋唐著称于世,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揽5胜之地。是时,一些达官贵人,商贾大亨、文人墨客频频光顾。特别是每每春暖花开之季,九九重阳之时或四季闲遐之日, “擘诗笺、约竹侣、负东坡瓢、携陶令酒、检点诗囊、收拾蜡履” 、 “陡山之巅” 、“玩景之秀”或临关吊古或饱赏景观。徜徉於山水间,即兴游玩。兴高处,吟诗唱赋,并留下大量诗词歌赋。清代举人王郁云赴青石岭诗曰:“微醺

11、缓步出东城,笑指雄关北面迎。胜会愿随佳士集,狂歌那怕巨灵惊。筐提肴酒童欢喜,坐对村庄柳外横。乘兴前趋双足健,遥看谷口片云生” 。又青石关怀古诗曰:“王师锐气压辽东,争说唐家振武风。汗马勋高三箭定,句丽险撤一关雄。恃强空叹隋炀误,后劲还成李绩功。今日凭临还将略,请缨拟著战袍红” 。清末优贡张蓍谦九日登青石关诗曰:“胜会惭无作赋才,高登绝顶意徘徊。枫林黯淡经霜老,海气蒸腾似雨来。大好河山余战垒,许多荆棘没荒台。蛮争触角今安在,半岭黄花依旧开” 。清末优贡沈庆飏青石关怀古诗曰:“十万唐师困朔边,谁云地利果无权。一关竞扼兴王气,片石能支海外天。战骨聚成千万冢,捷书盼到十三年,羡他小丑尚凭险,何事中朝拱

12、手捐” 。清末秀才王晓岚青石关怀古诗三首。一曰:“英雄枯骨石门埋,断碣残碑长碧苔。绝塞风云犹作阵,平辽熄火有余灰。长安西望怀先烈,天子东征亦霸才。骏业已遥名将远,空余夕照映荒台。”二曰:“东征事业忆唐朝,日月光芒兵气销。天子一呼来半岛,王师两度定全辽。雄关战绩空今古,秋草荒台伴牧樵。边塞从今刁斗静,燎原野火亦寥寥。 ”三曰:“唐家将帅亦英贤,战败句丽武力先。折戟消沉沧海底,残碑矗立石门前。雄关瓦砾埋荒草,故垒丘墟锁暮烟。北障辰州怀往事,登台凭眺独留连。 ”清末名士罗进梅九日诏林菊林诸友登青石关未获同游补吟助兴诗曰:“雄关绝顶任徘徊,遥想凭高倦眼开。东接白山千里远,6西观沧海万帆迥。青天雾散留鸿

13、影,黄菊香飘醉酒杯。为语诸君好相聚,明年此际再追陪。 ”清末名士李会芳九日登邑北山诗曰:“久蓄凌云意气豪,况逢佳节会登高。滕王阁上才称霸,项羽台前首独搔。菊为催诗舒冷蕊,松从远岫落晴涛。秋来藉展鹏搏志,第一峰高学占鳌。 ”解放后,青石岭山雄关、墩台、古寺虽以祀毁。但一些历史贤达、社会名士及历史研究爱好者乃不时登临一游,并赋诗留念。农民藏名家张如升青石古关诗曰:“雄关屹立壮辰州,曾引唐王此地游。烽火台颓余夕照,从林寺毁乘荒丘。古今战垒灯前话,南北通衢岭上修。四海为家当盛世,多将遗迹作诗钩” 。社会名士李芳馨七律古建安城诗曰:“古堡千秋忆建安,环峰叠嶂势天然。颓垣断壁痕犹在,废甲残刀迹不全。矿屑炊烟共岚气,樵歌牧笛伴禽喧。风云变幻皆成往,粮果满坡康乐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