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19438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3.1 认识氧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说出氧气主要的性质和用途,记住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会写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合作学习】知识点 1:氧气的性质【阅读】课本 P66,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 色、 味的 体,氧气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一、氧气的化学性质。1、根据课本 P67-68、实验 3-1 到 3-3、图 3-2 中的现象,完成下表: 可燃物(化学符号)反应条件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碳(C)铁(Fe)蜡烛结合前面知识完成下表:可燃物(化学符号)反应条件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的符号表达式硫(

2、S)磷(P)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 热量。它具有 性,有时又称为 性。2、在课本 67 实验 3-2 中,为什么要等火柴即将燃尽再插入氧气瓶中?为什么在集气瓶底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当堂训练】1、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并且不混入其他气体,可选用( )2A.硫 B.红磷 C.蜡烛 D.铁丝2、在做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下列的( )A. 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

3、纯度太低 B. 铁丝生锈C. 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 D. 铁丝没有烧红热3、某同学做了一个趣味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整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写出 A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在水中取下胶塞,试管中液面上升(如图 B 所示) 。请用理化知识解释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原因 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能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合作学习】知识点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阅读】课本 68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课本 P68 讨论与交流:2、判断化合反应的依据是 ,判断氧化反应的依据是 。化合反应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

4、合反应。 3、试一试,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反应: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 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 知识点 3、氧气的用途阅读 P69 氧气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 ;二是 。【当堂训练】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作燃料切割金属等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2、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A.铜 + 氧气 氧化铜 B.氨气 + 氧

5、气 一氧化氮 + 水 加 热 催 化 剂C.氢气 + 氧气 水 D.甲烷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 点 燃 点 燃E.氢气 + 氯气 氯化氢 F.一氧化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点 燃 点 燃3、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鉴别?43.2 制取氧气【学习目标】1、能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能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会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2、能理解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所起的作用。3、能区别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4、能记住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合作学习】知识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阅读】课本 P71-76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找

6、一找,看谁做得最好:1、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些反应原理,请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 。知识点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 。知识点 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阅读】课本 72-73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课本 P72 实验 3-4 中,该实验探究中二氧化锰改变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 ,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2、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化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 ,而本身的 和 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 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 。知识点 4、(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即固固加热型)阅读课本 p74

7、-75 页,回答下列问题: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的一端放入 中,然后双手握着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这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它是根据 原理。2、“装”:装药品: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然后在试管口放一团 再加胶塞,试管口放棉花是防止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要 ,防止 。4、“点”:点燃酒精灯,应给试管进行 ,然后固定在固体部位加热。5、“收”:用 方法收集氧气,因为 。刚放出的气泡 (填“能”或“不能”)立即收集,因为 。收集氧气还可以用 方法收集,因为 。(用向上排空气收集法验满的方法: 。5是否为氧气的检验方法: 。)6、“移、熄

8、”:停止加热前,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步骤(即固液不需加热型):“查”、“装”、“定”、“收”。知识点 5、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工业上是用 方法制取氧气,是根据液态氮和液态氧的 不同,液氮先汽化为氮气,而剩下的主要是 。该过程是 变化。【当堂训练】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2、在氯酸钾受热制氧气的实验中,若没有催化剂二氧化锰,则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后,反应的速度会 (填“加快”或“减慢” 或“不变”),产生的氧气的质量会 (填“增加”或“减少” 或“不变”),在反应中 是催化剂。3、右图是实验室制

9、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若用 A 装置制取氧气,反 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若用 B 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_ _;可用 C 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_;收集满氧气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_;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的原因是_,验证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6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燃烧2.记住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依据燃烧条件分析问题3.能说出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和方法4、知道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合作学习】:知识点 1:燃烧的条件【阅读】课本 7980 页,填写下列空白: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 的 反应。

10、2、由下图中可观察到薄铜片上红磷 ,白磷 ;水中的白磷 ,当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提示:白磷着火点为 40,红磷着火点 240)3、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有 、 、,三者缺一不可4、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然而有些氧化反应并不像燃烧你们剧烈,进行的速度比较缓慢,这种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叫 。知识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阅读】课本 81 页,完成讨论与交流。1、通过讨论可知 , , ,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2、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移去可燃物堆放杂物的纸箱着

11、火,可用水扑灭 隔绝氧气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前的树木砍掉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73、如何熄灭蜡烛,说说你有哪些方法,其原理是什么?知识点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阅读】课本 82-84 页回答:1、可燃物在 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极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 ,使气体体积迅速 而引起 。2、讨论轮胎爆炸与液化气爆炸的变化实质是否相同【阅读】课本 84 页的知识视窗了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及认识危险品安全图标。【当堂训练】1、下列图示中灭火方法有错误的是( )2、将燃着的木柴头部朝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处二氧化碳浓度大C、火柴梗处接触氧气少 D

12、、火柴梗的着火点较低3、在日常生活里,要根据不同的火情使用相应的灭火方法。例如:实验室酒精灯起火常用来扑灭;炒菜油锅起火常用 来扑灭;一般火灾常用 扑灭,油类火灾常用 来扑灭;书库起火常用 扑灭。 4、2008 年 5 月 12 日,一列载有 500t 燃油的火车途径宝成铁路 109 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5、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蔗糖;酒精;烟花鞭炮;汽油、煤油。其中不准随身携

13、带的是( )A.、 B、 C、 D、83.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学习目标】:1、明白元素的概念,能用元素正确的描述物质的组成。2、能说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常用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说出元素周期表中某种元素含有的信息。4、掌握简单的物质分类。【合作学习】:知识点 1:认识元素【阅读】课本 86 页87 页,填写下列空白1、写出五种含氧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 、 、 、 、 ,在这些物质的构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共同特点是:核电荷数都是 ,即核内都有 个质子,我们把这些不同物质里的氧原子统称为 。2、我知道元素是指具 有 相 同 ( 即 核 内 )

14、 的 一 类 原 子 总 称 。 如 果 原 子的 不 同 , 则 原 子 所 属 的 元 素 的 种 类 不 同 , 所 以 元 素 的 种 类 是 由 决 定 的 。( 注 意 元 素 是 种 类 , 不 讲 只 讲 。 )3、 关 于 元素的种类和分布我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前四位)分别是: 、 、 、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高钙牛奶 ”、“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铁、钙、硒、氟应理解为 ( )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氧化物知识

15、点 2:认识元素符号【阅读】课本 88 页89 页,填写下列空白1、 我 知 道 元 素 符 号 书 写 时 要 注 意 两 点 : ; 。2、 元 素 符 号 表 示 的 意 义 通 常 有 两 个 ; ;有 些 元 素 符 号 还 可 以 表 示 第 三 个 意 思 , 即 。3、 下 列 元 素 符 号 表 示 的 意 思 分 别 是 :H: ; 。 Fe: ; ; 。 2N: 。 知识点 3:认识元 素 周 期 表【阅读】课本 90 页91 页,结合课本最后一页元素周期表,填写下列空白1、 我 知 道 元 素 周 期 表 排 列 的 依 据 是 ;9 叫 做 一 个 周 期 , 元 素

16、 周 期 表 里 共 有 个 周 期 ; 叫 做 一 个 族 , 0 族 的 元 素 是 元 素 。 元 素 的 编 号 叫 , 原 子 序 数 由 决 定 。2、 从 一 个 元 素 符 号 图 片 你 可 以 获 得 的 信 息 是 : ( 以 铁 为 例 )元 素 名 称 ; 元 素 的 种 类 ; 元 素 符 号 ;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 原 子 序 数 ; 原 子 核 电 荷 数 ; 质 子 数 ; 原 子 的 电子 数 。小结:学完本课题后,你对“分子、原子、元素、纯净物”四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有哪些认识?请在“ ”中填写上述四个概念,并在“ ”上表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知识点

17、4: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阅读】课本 91 页,填写下列空白:1、由 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有 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2、由 种元素组成的 中,其中一种元素是 元素的叫做氧化物,高锰酸钾(KMnO4) ( 填“是”或“不是”)氧化物。3、物质分类:【当堂训练】1、默写质 子 数 为 20 的 元 素 符 号 和 名 称 :符号: 名称: 2、 试 利 用 所 学 的 “元 素 、 分 子 、 原 子 ”等 概 念 填 空 :( 1) 从 宏 观 上 讲 二 氧 化 碳 是 由 碳 和 氧 组 成 的 ;( 2) 从 微 观 上 讲 二 氧 化 碳 是 由 二 氧 化 碳 构 成 的 ;二 氧

18、 化 碳 分 子 是 由 碳 和 氧 构 成 的 ;一 个 二 氧 化 碳 分 子 是 由 和 构 成 的 ;3、 在 单 质 、 化 合 物 、 纯 净 物 、 混 合 物 、 氧 化 物 中 , 一 定 含 有 两 种 元 素 的 是 , 含 有一 种 元 素 的 是 ; 一 定 含 有 多 种 物 质 的 是 ; 一 定 有 不 同 种 元 素 存 在 的 是 。4、下列关于元素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元 素 是 宏 观 概 念 , 只 讲 种 类 不 论 个 数 , 原 子 是 微 观 概 念 , 既 讲 种 类 又 论 个 数 B、 在 化 学 反 应 中 , 元 素 可 分 而 原 子 不 可 分 C、 二 氧 化 碳 是 由 碳 元 素 和 氧 元 素 两 个 元 素 组 成 的 10D、 我 们 现 在 发 现 的 元 素 种 类 和 原 子 种 类 一 样 多5、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二氧化硫 B.空气 C.磷 D.碘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